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河东郡置县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文献记载秦代历史地理的资料很少,难以窥见其全貌,有关其地方设置的郡县情况更是不清。但近几十年大量考古出土的秦文物涉及到秦代的历史地理,这就为研究秦郡县问题提供了传世文献所不能见到的重要史料。利用秦文物和战国秦汉城市考古等有关资料,结合文献,可以首次考证出秦河东郡设19县的情况,以补史书之缺佚。  相似文献   

2.
法家思想与秦王朝兴亡的关系,本来是人们涉猎已久的老问题,但如何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下进行研究,应该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在“四人帮”控制舆论的年月,梁效、罗思鼎之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权威自命,设置了种种神圣禁区,垄断了评价历史人物和解释历史现象的权利。法家思想与秦王朝兴亡的关系,就是无论在理论上或事实上都是被他们严重歪曲和篡改了的一个禁区。本文试图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用事实从正面说清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离骚》所反映的是诗人屈原自己的主要生活经历.这里只就《离骚》中上下求索、三次求女的情节,来谈谈屈原的生活本事.楚怀王三十年,秦昭王约怀王会武关.屈原劝谏怀王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列传》)但是,子兰劝王行(《楚世家》),群臣皆以为可会(《新序·节士篇》),怀王竟去武关.怀王一到武关,便被秦扣留,不能返国,终死于秦.楚国由谁来继任为新王?这个大问题为一般《楚辞》研究者所忽略.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写于四十年代初期的战国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的反秦问题是一个曾经被提出而又没有得到深入研究的问题.这个颇有意义的问题,由于观察视角的局限被搁浅了.我们的兴趣不在问题本身,而在文化意识充分觉醒的研究背景下的重新审视.本文力图从郭沫若的创作与楚文化的深层联系入手,深入阐发战国史剧的文化意义.这样,反秦问题自然会了了分明了.  相似文献   

5.
陕西人爱秦     
陕西省,故秦地也。报纸有人著文,题为《陕西人的秦始皇情结》,中引秦兵马俑、秦始皇陵、秦兵器、秦钱币、秦瓦当、秦驰道、秦宫遗址、秦大墓诸款,谈到陕省古迹,无一非秦。我更益以秦石鼓、秦泰山石刻、秦虎符、秦诏版,而山海关又秦筑长城之起点也。懿欤休哉!  相似文献   

6.
秦直道的考察和研究颇受学界重视,近年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其起点甘泉宫的考察,对沿直道佛教遗存的考察,对沿直道烽燧的考察,对直道修建起讫年代的考证,对秦直道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的探讨等方面,争论表现在秦直道路线走向问题上。目前仍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社会王朝周期中的重建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科层式的集权帝国和分散的小农经济为持征的中国传统社会,自秦至清,绵延两千多年,成为世界文明史中的一个奇观。对此,学界已经有了极多的探讨,但未解释清楚的问题仍然很多,本文拟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对这个问题做一探讨。在此之前,有必要对两个有关的问题做一简要的说明。第一,本文使用的“传统社会”是一个学界约定俗成的但又较为模糊的概念,确切地说,这里的“传统社会”是指从秦到清的帝国时代。之所以使用这个概念,是想避免用“封建社会”来指称  相似文献   

8.
秦人的价值观和中国的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之所以能统一中国,首先是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在战国末年已经出现全国统一的历史趋势,没有这个前提,任何个人或那一个诸侯国主观上企图统一中国都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在陕西省西安市北郊出土了大批秦封泥,这是事关秦政治、职官、地理研究的重大收获。在这批秦封泥之中,目前见有涉及江苏省的内容:郡级内容五例,县级内容十六例,以及两个与盐政相关之例。这批封泥,为深入研讨先秦、秦汉时期的江苏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新鲜资料。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各国文化艺术各有千秋。秦能最终图得霸业,秦文化必然有其独到魅力。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与圆顶山秦贵族墓地为秦西陲陵区两大陵园,所出的秦西陲明器具有最典型的春秋早期秦文化艺术特征。从秦西陲陵区青铜器及金器的艺术特征出发,结合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因素,分析概括早期秦国文化艺术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1.
南越国的官制沿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越国的设官及其沿革是南越国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对这个问题,史学界存有歧说,有的认为其设官仿秦,有的则说:“南越王国的百官制度和宫室名称都是仿效汉朝的。”我以为南越国的官制有仿秦、仿汉和自创三种情况,今试探求、考析如下。一、南越国之设官目前要准确描述南越国官制的全貌,尚缺乏足够的依据。但是,若把散见于文献中和出土文物上的有关资料收集起来,作一番整理,也可以描绘出其大概的轮廓。(一)、王国中央之设官。可分为政务官、军事官和内廷官三类。  相似文献   

12.
秦一代置郡问题,有不同说法,自谭其骧先生考证之后以为定论。然近年出土秦封泥和秦简牍等文物都涉及秦郡,其中众秦郡名既不见于传世的秦代文献,也为历来考证秦郡学者所不知,从而动摇了已成定论的秦郡体系。本文根据考古出土秦封泥、简牍和传世秦玺印等资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重新思考秦郡,考证秦统一初年所置三十六郡。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新出土史料大量发现,特别是秦公牍文书的陆续出土,为秦地方官制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那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里耶秦简为中心,结合传统文献,对秦地方官吏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考察,分别从其名称、内涵、功用等不同方面进行考证和论述.补充和纠正了传统文献中有关秦地方官制的一些记载,可以进一步探寻到里耶秦简对于研究秦地方官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丰富的秦简、楚简材料的基础上,秦简牍文和楚简帛文的断代研究已经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随着更多出土文献的发布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或对已有结论有了新的补充,或又发现了新问题。其中,两类文字的比较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而且秦简牍文和楚简帛文的比较研究还相当薄弱。  相似文献   

15.
秦文字远绍两周文字,这已是古文字学界公认的事实,春秋后期,东方诸国的文字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形成所谓“六国文字”,秦国久据宗周旧地,文化深受其影响,因此秦文字远不如六国文字那么奇谲难识。然而秦文字之中也有少数形体殊异者,辩析其与标准秦篆的异同,对研究周秦系统的文字也许不无小补。本文试举五例,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研究繁复记载于旧史而疏淡于当今史学界的岐秦政权与李茂贞,探究存在于唐末五代近60载的岐秦政权成败兴衰的奥妙以及李茂贞的功过是非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岐秦政权兴衰存亡不仅能够反映出唐亡的直接缘由和唐末地方与中央、中央内部南衙北司斗争实情,亦能折射出唐末五代社会嬗变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种状貌与流变.  相似文献   

17.
宋太丘社考     
《史记·六国年表》秦表于秦惠文王二年载“宋太丘社亡”。依《六国年表》通例,诸小国史事皆隋于灭掉此国的大国栏内,如郑附于韩、蔡附于楚然。在《六国年表》里,宋国史事皆附于齐,然而“宋太丘社亡”则载于秦。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九曾对这个记载提出疑问:“《表》附宋于齐则此是宋事,何以不书于齐表,而附于秦乎?”这个问题提得很有道理,但其中缘由梁氏并未作解。他在《史记志疑》“自序”中说“百三十篇中,愆违疏略,触处滋疑”,依其意,盖谓《六国年表》关于“宋太丘社亡”的记载乃是太史公的一个“愆违疏略”之处。其实在这里,《六国年表》所载并不误,只是史事隐晦、难于索解而已。研究宋太丘社的问题不仅可以说明商周以来部分商族迁徙的情况,而且能够从一个侧面说明战国时期人们祭祀观念的变化。然而,要弄清楚此事,所牵涉的问题很多。今从以下几个方面试做剖析,希望能对研究这个历史之谜有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8.
秦直道的历史文化观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子今 《人文杂志》2005,(5):107-112
秦直道的开通和应用,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军事交通的发展历程而言,秦直道也表现出里程碑式的意义。然而以文化史的视角考察,还应当看到,直道可以看作秦政治文化的一种纪念。直道—子午岭和子午道—直河的关系,也使研究者面临新的课题。秦直道沿线主题同一的民间传说,反映了这条交通线路长期沿用的事实。位于秦直道南端甘泉宫在军事史和外交史中的地位,又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体现了秦直道特殊的历史文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玄鸟被很多学者认为是秦的图腾,其它关于秦图腾的说法,都不否认玄鸟是秦图腾,或从玄鸟说加以衍生。但图腾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首先是一种标记,用于一个氏族区别于其他氏族。在我国先秦时期,对鸟的喜爱与重视是一种普遍现象,不能认为它就是秦族独有的标记。与此相关的是,和图腾相关的思想观念在秦文化中也不见踪影。从秦族的形成时间来说,距图腾的兴盛期已很遥远了。所以,玄鸟不应该是秦图腾。本文认为玄鸟等传说的目的在于说明君主统治权力的合理性、合法性是天命神受,这是巫术思维的结果。秦在发展过程中,巫术文化因素融入了历史传说之中。  相似文献   

20.
秦文化源流新探——熊图腾与中原通古斯人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秦文化源流的研究中,只有跳出西周以来"尊王攘夷"的正统史观,方可寻找从黄帝有熊氏到嬴秦、楚、赵的熊图腾传承线索;再据新发现的秦先公大墓出土熊形文物的分析,以及嬴与熊、能等同源汉字的符号学证据,以回应人类学家的"中原通古斯人"说及考古学家的在中原以外寻找五帝时代线索说,从而对嬴秦族的文化渊源作出综合性的解释。根据殷商玉器中的"熊鸟"造型,也可探寻熊图腾与鸟图腾结合的神话想象,进而揭示夷夏同源大背景下的中韩之间的熊祖神话的关联性。当代国学研究的方法创新优势在于,在传世文献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可充分发挥出土和传世文物作为"第四重证据"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