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壮族与客家的互动极为普遍,这种互动往往是双向的.由于不同地区人口的相对规模以及族群结构的不同,因此互动的情况也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人口较少的族群往往容易受到人口较多的族群的影响,更多地接受对方的文化.在贺州这个壮族人口相对较少、客家人口相对较多的地区,壮族虽然仍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以及风俗习惯,但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客家习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随着壮族与客家交往的增多,两者之间的文化互动越来越普遍,在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均相互包容,甚至相互吸收。在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两者已经出现了文化上的融合,而且这种融合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壮族的客家化与客家人的壮化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3.
随着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移民运动,客家人不断进入壮族聚居地区,逐渐形成壮族与客家杂居的局面.在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壮族的分布以桂西南、桂西最为集中,往东逐渐递减;客家的分布以桂东南最为集中,往桂西、桂西北逐渐递减,桂中地区是壮族与客家杂居最为普遍的地区.总的来说,客家人在壮族地区的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这种分布格局的出现是和历史上客家与壮族的迁移以及民族融合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4.
客家是汉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约五千万,占汉族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另有约一千万客家人侨居海外。客家是汉族中保留古风、古语最多,最具特色的一支群体。客家意识,有的人称之为客家精神。它是维系这支群体的共同心理素质,是凝聚这支群体的内在力量。尽管客家分布于半个中国200多个县市,散布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家意识却不因此而消失,它依然成为联系这支人们共同体的情结,成为他们之间认同的心理特征,成为这个群体在极为险恶艰难的环境中团结奋斗、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力量。把客家意识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内容进行研究,对于了解客家群体的本质特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壮族地区与客家地区类似的生活环境,使壮族与客家的妇女具有许多共同特性,如不缠足、善唱山歌、能吃苦耐劳、勇于斗争,在生产和生活中承担了比男子更多的劳动等,但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她们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都比较低.  相似文献   

6.
壮学是以壮族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壮学研究范畴性质决定了壮族民间宗教信仰研究不可或缺,壮族民间宗教信仰是壮民族的文化之根,壮族宗教信仰研究成果与壮学学科建设发展同步,继续深化壮族民间宗教信仰研究对壮学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除了神秘的土楼,还有多少客家文化是不为我们所知的呢?客家人已经不是纯汉族血统,其文化也不是纯中原汉文化,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方言、文化和特性,却又相互融合,享有共同文化特征.那么,他们当初是如何在迁徙中吸收和包容了畲、瑶等少数民族文化和异地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后来的客家文化族群呢?  相似文献   

8.
我代表《壮学丛书》编委会 ,感谢大家出席《壮学丛书》首批重点项目《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和《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首发式。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创造并保持着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它不仅是本民族的宝贵财富 ,而且也是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历代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同化的政策 ,不承认壮族是一个民族 ,因而壮族研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只是到了 1 9世纪末叶 ,西方国家的学者适应帝国主义侵略的需要开始研究壮…  相似文献   

9.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在壮族地区呈现出一种"壮化”倾向,在主题、情节、结局的处理等方面深得壮族文化的内蕴.透过这种"壮化”,可以看到壮族文化追求智慧人生、具有强烈的巫鬼观念和乐生意识以及淳朴自然、清新健朗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0.
壮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时间上延续了600多年,空间上覆盖了壮族历史上的主要分布区域,壮族土司制度的众多因子已转化成当代壮族的重要文化元素.因此,壮族土司制度是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土司制度研究成果是壮学建立的重要基石.壮族土司制度研究还可以在土司相关专题、土司文化遗产、与国内及东南亚邻国的比较等方面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1.
客家音乐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客家音乐中,客家筝具有重要地位.客家筝曲以古朴典雅、文静优美见长,《出水莲》是典型代表之一.文章对《出水莲》的演奏特点及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以期为客家音乐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客家文化的基本特征,论述了湖南客家文化的源流及其分布,进而分析了湖南客家的历史文化特征,并对了湖南客家文化与湖湘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壮族与客家的交往过程中,相互馈赠的情况极为普遍。从馈赠的类型来看,既有礼节性馈赠,也有互助式馈赠;从馈赠的内容来看,既有金钱也有实物;从馈赠的范围来看,既有亲戚之间的馈赠,也有同学朋友之间的馈赠,还有邻里之间的馈赠。壮族与客家之间馈赠的普遍存在说明这两个族群之间的关系是较为和谐、融洽的。  相似文献   

14.
壮文化是壮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开发壮文化经济价值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开发壮文化经济价值需要借助必要的平台;开发壮文化经济价值还需要多个主体的参与.  相似文献   

15.
壮族图腾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壮族先民对土地的关怀。壮族的图腾文化具有多维度的特点,是壮族先民对大自然认识的反映,是他们尊重自然的体现。当前,如何进行发展转型是广西壮族地区面临的重要问题,探索蕴含在壮民族图腾中的智慧思想、文化内涵,再造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壮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作为祭祀祖先的象征物,四川的客家神榜几乎浓缩了客家祖先崇拜文化的全部内涵,是祖先崇拜重要的载体.对四川成都东山客家区的神榜考察表明,四川客家神榜从书写、张贴到祖堂的设置等各环节存在一套严格的禁忌体系,反映了四川客家祖先崇拜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客家神榜在祖先崇拜中体现出尊宗报本、宗族文化认同教育、祈福和预兆等各种功能.  相似文献   

17.
靖西的文化资源及其保护开发现状靖西是典型的壮族大县,壮族人口占99.4%,所占比例为全国第一位,壮族绝对人口在全区各县市中排在邕宁县之后,列第二位。靖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一直是壮族高度聚居的地方,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靖西独具特色的壮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耕作方式、民居、服饰、刺绣、戏曲、山歌、医药等文化资源。靖西具有内涵深厚、特色鲜明的naz文化。naz是壮文,意为“水田”,naz文化即具有壮民族特色的稻作文化。靖西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村落多沿山脚自下而上,呈“品”字形梯状排列。干栏式房群落的布局,反映了壮族地区同一…  相似文献   

18.
壮族历史悠久,人口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居第一。这样一个民族,其社会思想史料无疑是很丰富的。但由于历代统治者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壮族的许多优秀人才被扼杀了,民族经济、文化受到阻碍和破坏。为了振兴壮民族,多少年来,无数  相似文献   

19.
福建"土楼"是典型的客家围屋建筑,在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客家围屋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其独有的造型、精巧的设计、独特的建筑材料以及所蕴含的文化精神都具有浓厚的客家韵味,本文主要探索河源市客家围屋的建筑特色以及文化保护.  相似文献   

20.
改土归流之后,壮族核心居住区逐渐朝着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发展;壮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与中原地区划一;壮、汉民族之间既有融合,也有同化,但是壮融入汉是主流;大约从明代起,壮族逐渐对壮、汉文化抱等距认同的态度,并在族际交流中维持自己的族群边界.改土归流的结果是使壮族看起来与汉族无异,但却实在又是一个特点突出的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