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细致的分析了艺术与视知觉的密切关系,格式塔心理在艺术创作与接受的各个环节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该文试图以格式塔心理学分析米芾代表作《蜀素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孟颖 《现代妇女》2014,(10):282-282
唐宋词作为中国文化一支灿烂的瑰宝,以其精炼、优美、以及含蓄的风格著称,并富含中国特色文化意象。本文以许渊冲英译本《唐宋词一百首》中文化意象的翻译为例,首先介绍了文化意象的含义及类别,并阐述了不同文化意象所对应的翻译方法,最后指出唐宋词中的文化意象翻译应尽量减少意义的损失,并保证语境的完整、流畅。  相似文献   

3.
30年代的现代诗派中擅写"智慧诗"的诗人中废名是独具一格的。他是一位"东方化"的现代诗人,融入他诗的灵魂的是佛道精义,是诗禅传统,是晚唐李商隐、温庭筠的"驰骋想象"的诗境,是六朝文的风致。他的诗作之所以能将大千世界内聚、包容于心,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的诗作当中充满了具有"人类精神"的象征意象。  相似文献   

4.
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常常通过对意象的描写进而借物抒情。而这种意象的使用也使中国古诗词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喻意美。在诗词英译的过程当中,由于语言、文化、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对诗词中意象的翻译也常常需要译者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对中文诗歌意象翻译的研究在中国的翻译发展与文化传播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诗经》用赋、比、兴手法创作了大量女子形象。其中以花、水、虫、月为原型的女子形象,已演变为华夏大地女性审美文化意象。庞德在《诗经》翻译中运用意象构筑的技巧,灵活处理原文文化意象的象征意义,有独特的文学以及翻译研究价值。本文将集中探讨庞德《诗经》译本中的女子意象翻译。  相似文献   

6.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然而翻译主体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中长期遭到了遮蔽,出现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现象。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尤其在中国典籍文化翻译中,译者更要充分发挥主体性。许渊冲先生作为一位颇有成就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对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主要以许渊冲先生英译的《雨霖铃》为例,从译者的翻译目的、美学观和文化观三方面,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对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进行研究,意象图式理论能对语言文字给以直观的解释,而且认知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它广泛地运用于文学作品中。通过对这一理论新的运用,进而对凯特·肖邦的文学作品进行一种新的研究视角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哈罗德·品特的作品一直围绕着孤独、困惑、分离和失去这些主题,而这些主题都呈现出某种异化现象。这篇文章将从《看房人》中的"桶""佛像"和"插头"这三个意象分析沟通异化、信仰异化和人际关系异化这三种异化现象在该剧中的体现以及阿斯顿为缓解这些异化所做的努力和最终的失败,并探讨这些异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从《孔雀》《立春》到《最爱》,顾长卫用三部影片刻画了大时代下小城镇中的三位女性命运,并以个性化的叙述者以及众人围观场景塑造了不断挣脱束缚,渴望困境出逃的女性生存寓言,为中国电影提供了蓝、黄、红三种极具色彩感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0.
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下,城市资本与城镇发展目光逐渐向乡村转移,乡村建设的实践活动逐渐增多,但是资本投入所实现的效益却不尽人意,建筑师介入乡村的美好愿景与现实状况也相去甚远.通过重读"建筑学语言"的内涵,发现在乡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多层次多维度的眼光去审视乡村,由此解读出"乡土再造"的具体内涵.从乡村建设实...  相似文献   

11.
陈志海  贾晓青 《现代交际》2014,(1):21-21,20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内容非常广泛,涉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其内容包括许多的中国特色词汇和中国特定句法。本文以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为理论指导,从语和文化的角度分析《十八大报告》的英译本,证明该理论在政治语篇翻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英语以物为主语和汉语以人为主语是英汉语言之间存在的一大显著差异,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是产生这一差异的根源。《边城》自从问世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并出现了众多英译版。通过对比分析金介甫英译版《边城》中的片段及其对应的原文来进一步探讨英汉主语的表现形式及句式差异,希望提醒英语学习者在翻译等学习时应注意适当转换,以满足英汉语言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旅游文本的英译究其本质是一种跨文化传播。为提高旅游翻译质量,更好地传播中国优秀的旅游文化,促进中国文化更快地"走出去",用传播学作为理论依据,以金沙遗址博物馆中英旅游文本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旅游文本翻译与传播的关系、中英旅游文本的异同、英译方法和技巧等,归纳出旅游文本翻译原则。以求跳脱传统的在乎翻译的"译",从不一样的角度来看待翻译这一言语活动。  相似文献   

14.
《淮阴侯列传》作为《史记》的名篇,叙写了军事人才韩信的悲剧人生,丰满立体的人物塑造给予读者强烈的审美感受.本文从情节安排、写作技巧、表现手法三方面入手,分析《淮阴侯列传》对韩信这一历史人物的巧妙塑造,进而探究《史记》这一伟大史学著作在立体化的人物塑造方面所展现出来的延续千年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是目的论的三个原则,本文主要在目的论三原则的基础上分析了《十九大报告》的部分原文和译文,旨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希望本文可以为政治文献的英译提供相应的翻译方法,丰富其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作为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其文学实践营构了中国形象,这种中国形象与传统中国的形象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它是作家寄予独特精神的符号体系。怀着对乡土中国的无限热爱,沈从文将笔下的湘西世界塑造成了一个有情感、有性格的生动形象,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本文借鉴王一川的中国形象理论,并以语言形象为例将之归结为对中国形象的古典乡土性描绘,希望借此可以对沈从文的作品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方燕 《现代交际》2014,(8):21-21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日报>语言变化历时分析》利用自建语料库对《中国日报》语言变化进行了历时分析研究。本文从其研究问题、语料来源及相关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语言的变化反映并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全景。  相似文献   

18.
在如今新影视传媒文化氛围中,商业性质的影视剧文化快速崛起,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了极其猛烈的文化传媒界、出版界所带来的"文艺"之风。尽管某些将原著改编后的影视作品能够迅速风靡全球,受到世人的热捧与追随。但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一些将作品改编后给整个社会所带来的负面效益,如恶搞文学作品、任意篡改名著内涵等,令原本作品中的深层次内涵价值遭到破坏,这些现象的产生根源及结果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就以《红高粱》影视剧的改编为例,探究将传统文学作品改编成为电影、电视剧的过程,并从中总结出有关现代商业影视剧突出原著艺术表现力等相关结论内容,以期为研究原著改编优劣课题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9.
《紫色》是一部描写黑人女性成长的力作,通过展示女主人公西丽成长的心路历程,解读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妇女主义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中国传统文学开始逐步走向世界,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学也吸引着一些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其中,武侠小说可谓是中国文学中壮丽而璀璨的一页篇章。金庸先生是泰斗级的武侠小说家,他的作品备受关注。以闵福德的英译本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为研究对象,借助生态翻译学分析译本中语言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