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方 《职业》2010,(4):53-53
“宅”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异军突起,随之衍生出了由“宅人”掀起的一个新的经济名词“宅经济”。买菜足不出户、工作足不出户、购物足不出户、送礼足不出户……其实质是被引导着将原来的户外消费、商务转移到“宅内”进行。在投资者眼里,“宅人”不仅引领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引发了新经济现象和新的商业模式,更带来了新商机。  相似文献   

2.
高校学生园区“宅”现象体现了部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其不利影响是导致交往障碍,影响身心健康,强化网络依赖。高校学生园区部分大学生选择“宅”的生活方式,既是出于逃避压力寻求认同,亦可能基于猎奇心理或特殊的性格特征。改变高校学生园区“宅”现象,就是要帮助这部分大学生确立积极的社会认同感,确立正确的网络观和时尚观,加强人际交往训练与引导。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生活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宅"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宅文化"在全球悄然兴起。笔者以浙江大学为例,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宅"现象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宅"现象普遍存在,需要进一步对大学生"宅一族"加强引导和教育。  相似文献   

4.
李方 《职业》2010,(10)
"宅"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异军突起,随之衍生出了由"宅人"掀起的一个新的经济名词"宅经济".买菜足不出户、工作足不出户、购物足不出户、送礼足不出户……其实质是被引导着将原来的户外消费、商务转移到"宅内"进行.在投资者眼里,"宅人"不仅引领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引发了新经济现象和新的商业模式,更带来了新商机.  相似文献   

5.
李雪 《现代交际》2014,(12):244-244
帮助大学生摆脱"宅"生活的影响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比较重要的工作。文中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宅"现象进行调查了解,对导致"宅"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建设性的提出了做好"宅"男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视频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宅”族人群的体育文化现状进行研究。分析造成“宅”族人群体育文化相对落后的原因,进而从其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入手.剖析发展“宅”族人群体育文化能够带来的社会效应和机遇。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宅”族人群体育文化发展的空间社会学因素有城市空间分畀与社会隔离:公共空间景观化、营利性与免费社会性活动场所减少;虚拟化的社会空间的出现和社会互动摆脱地域限制等。发展“宅”族体育文化的措施:缩小“宅”族人群的社会空间距离、缩小“宅”族人群的自然空间距离和缩小“宅”族人群的经济空间距离,并且在发展中能够带来一种针对“宅”族人群的社会体育从业人员。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导刊》2009,(11):51-51
日本的养老护理服务总的可以归纳成“在宅服务”和“设施服务(即在养老机构接受全方位的服务,并在那里安享晚年)”。日本政府更为鼓励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所谓“在宅服务”,并为之提供了非常全面的服务,如家庭护理员上门对卧床老人进行包括身体护理、家务以及生活咨询服务;定期早晚用车接送老人到设在养老院里的或单独设立的“日托护理中心”,对他们进行包括入浴、用餐、日常生活训练、生活指导等各种服务;把老人暂时送到养老院等机构接受短期的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8.
陆娅楠  金远睛 《职业》2013,(10):94-95
科技越来越发达,居家生活越来越便利,“宅消费”创造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俞晓婷 《当代青年研究》2015,(2):119-122,26
大学寝室对大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个休息居住的地方,还有深刻的生命意义和教育价值。然而,当前的大学寝室生活充斥着"隔离"现象、"宅"现象、"蜗居"现象、"乌合之众"现象,以至于寝室没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反而滋生坏的生活方式。因此,有必要开展引导学生如何生活的寝室生活教育。  相似文献   

10.
有些老人退休后,对社会活动、周围人群全然不感兴趣,整日“宅”在家里,专家提醒——最好不做“宅”男女对于许多老人来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和他们朝夕相伴?答案是电视!对此,专家提醒说:老年朋友看电视要有选择,不要单纯看一些电视连续剧,尤其是一些肥皂剧,长期如此可能让人越来越不愿意思考,被电视剧带着走,思维也由此变得简单。  相似文献   

11.
梦幻宅居     
一种称为HII(家居信息基础结构)的未来宅居最近在东京展示。引起了广泛关注。参观者络绎不绝。宅居由日本电子业巨头“松下电子产业公司”凭借雄厚实力,采用目前顶级用户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设计开发,被媒体称为“梦幻宅居”。  相似文献   

12.
云心 《中外书摘》2011,(8):90-90
总体来说,我应该不算是一个喜欢“宅”的人,可以算得上“宅”的时间大概只有准备GRE考试的那几个月。那时候,研究生的课程差不多快上完,又还没有正式开始做实验,所以除了去食堂打饭和偶尔上上课,基本上可以“宅”在宿舍里背单词、做题。桌子前坐累了就躺在床上,床上躺累了就坐到桌子前。每天的人生乐趣只剩下吃饭——虽然大家都习惯于讽刺学校的食堂  相似文献   

13.
O2O生活服务平台跨界覆盖高校学生学习、生活、课内外活动,网上订购外卖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餐饮消费习惯。对上海大学生网上订购外卖现象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网上订购外卖的频率受到性别、上网时间、"宅"的程度、作息规律程度等因素的综合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御宅族"心理探析及"出宅之道"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御宅"现象在现在尤其是"80后"年轻人群中越来越普遍,并且这种现象正在从以"80后"为主体向"90后"为主体的人群中过渡,近几年"御宅"现象在高校中日益流行,本文通过探析高校"御宅族"的特点、心理状况及产生的原因,希望引起高校教育管理者的重视,进而提出高校"御宅族"的"出宅之道"。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宅族是一个分布极其弥散的族系,该群体的主要行为特征是足不出户、粘在网上,这种行为特征与网络化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大学生宅族具有较强的负面情绪体验、较低的自我满意度和对社会问题较高的负面评价,社会心态呈现出"灰色化"的样貌与特征,这种社会心态特征固然是受"宅行为"、"宅生活"直接影响的结果,但从更深刻、更宏观的背景来看,则与当前中国社会转型导致的外在世界本体性安全空间的失落有关。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宅"行为在新媒体环境下越来越普遍,不少大学生的"宅"行为严重影响到其现实生活,特别是现实的自我与社会认同。运用优势视角理论的研究发现,通过提高抗逆力,建构现实自我与社会认同来介入和矫正大学生"宅"行为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走出宅生活。  相似文献   

17.
《金色年华》2009,(10):26-26
林立洵的“杂草丛生”、赵书丹的“源能量”、邓树涛、刘勇文的“左岸右转”、陈雄的“校园宝大学生生活平台”、郭松娜的“动漫村落”……这些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团式发展和市场生存,已经成为深圳一种独特的创业现象。但这一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  相似文献   

18.
青春期的现代危机表现在当代青年的生活方式中,主要是指存在着“落差”和“歧路”两大类病态现象。“落差”现象有四:  相似文献   

19.
曾群 《当代青年研究》2009,(2):53-57,27
本文采用新社会政策或社会政策的社会生活分析视角,以失业青年的个人消费、娱乐和时间安排为例,解释和分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排斥现象。研究发现.贫穷和低收入家庭的失业青年不仅成为“被排斥的消费者”,还成了“有缺陷的消费者”或“新贫穷者”,被排斥于所谓的“常规生活”或“快乐生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往宅建设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度,1994年我国仅城市民用建筑面积就达2亿多平方米。但是,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普通往宅建筑设计标准上,对原往户住房建筑设计标准则一压再压,从而造成了往宅建筑标准上的“两极分化”,引起群众的不满。这不仅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而目也损害了开发公司的信誉和政府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