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希臘戲剧     
引言有一件耐人寻味的事:在荷馬底詩篇中我們竟找不到酒神戴昂奈薩斯(Dionysus)的名字,而手执长矛的雅典娜却频繁地奔走于神人之间。戴昂奈薩斯被人忘記了么?不是的。殊不知猶如荷馬史詩之被詠歌于軍事首領們底宫殿,戴昂奈薩斯底故事也同样流行于廣大農民层中。道理很簡單,劳作在土地上并酷爱和平的農民与那些从未触过耕犁并好战黷武的統治者們底生活方式与趣味是絕緣的。当貴族的統治者們緬怀于自己祖先底丰功偉業而諦听荷寫后代的吟誦的时候,農民們却为了慶祝自己的丰收而狂欢歌舞,以充滿了愉快的祭仪而感激他們的丰收之神戴昂奈薩斯(1);再以后当貴族們連抒情詩都歌唱得厭倦了的时候,農民們却从祭神的宗教舞蹈中生長出他們底健康而优美的藝術——戏剧。  相似文献   

2.
和硕特部本漠西蒙古四卫拉特之一,至顾什汗兄弟时始强大。顾什汗兄弟六人:1、哈纳克土谢图;2、拜巴噶斯;3、昆都伦乌巴什;4、色稜哈坦巴图尔;5、顾什汗:6、布雅鄂特欢。顾什汗兄弟中惟昆都伦乌巴什,布雅鄂特欢留居天山旧牧,拜巴噶斯袭居西套,余皆随顾什汗徙青海境。时土尔扈特部长和鄂尔勒克既徙牧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其叔父卫袞察布察齐留天山旧牧外,另二叔父保兰阿噶勒琥及莽海,并从祖父翁贵又具随顾什汗徙青海。故顾什汗在青海建立政权,非只籍和硕特一族的势力,尚有土尔扈特族为之助也。  相似文献   

3.
近读《斯人踪迹探寻》(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第6期),觉颇多发明,甚有新意。本文不拟全面评价该文,仅就文中有关“斯县”及相关问题略抒管见,共资探讨。 一 “斯人”正名 《斯人踪迹探寻》(以下简称《探寻》)开头说,“斯人是古蜀国的一个部族。”按作为部族,当称斯榆,或称徙,或称叟,称“斯”似乎不太确切。《史记·司马相如传》作“斯榆”。《索隐》曰:“郑氏斯音曳。张揖云:‘斯俞,国也。’案今斯读如字。《益部耆旧传》谓之斯臾。《华阳  相似文献   

4.
正故乡,您问我爱您有多深!(一)故乡,我的原来的家乡,原来的家乡有生我养我的父母;有我生存生活过的老屋、街坊;有总角之交的伙伴;有血脉相连的堂房、族亲。寸土寸泥散发着我生命成长的熟悉气息;一草一木见证着我童年逝去的亲切身影。故乡,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自懂事起,我们就沐浴在"父严母慈""敬亲睦族"的社会氛围中,饱受"忠恕孝悌""礼乐敦伦"儒家理念的熏陶。于是  相似文献   

5.
阿眉斯人(Amis)居住在台湾的东海岸。从东海岸北部花莲市到南部台东市的海滨地区,是阿眉人的主要聚居区。东海岸的山区之中,也有阿眉斯人的村落分布。虽然准确的人口数字目前难以统计,但是根据当地首领和教会的估计,现在有13万多人。大部分地区的阿眉斯人自称为“邦匝赫”[pa?tsah],台东地区自称[?amis]。 阿眉斯人是台湾高山族的一个支系,所操语言为阿眉斯语。高山语包括阿眉斯语在内,属于南岛语系(或称澳斯特罗尼西亚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的印度尼西亚语族。本世纪30年代日本人调查过阿眉斯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亲属集团的形成,总系于族和宗的衍传与分化,曾经历母族母宗、父族母宗、父族父宗三个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的姓氏制度,亦曾经历由合而分、由分而合的演变过程。史前母系社会的族和宗皆依母系划分,其时族名和宗名即是后世所称不同层级的"姓",同时也是不同层级的"氏","姓"和"氏"还是合而不分的。在进入父权制社会以后,姓族体制转向依父系分族而仍依母系分宗,双系并行,族名表"氏"而宗名表"姓","姓"和"氏"始趋向分离,并逐渐形成男子称氏而女子称姓的习俗。驯至父系宗法完全成熟,族和宗皆依父系划分,"女生曰姓"的传统归于消亡,"姓"和"氏"遂亦复归于合一,此即秦汉以后通行的姓氏制度。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徽州名族的构成、延续,是致力于文化教育,造就仕宦绅衿,在他们主导下实现宗法性伦理,又得力于贾而好儒的徽商的经济支持,进而建立符合主流社会要求的孝友睦族睦邻人际关系,建设族内和社区公益事业,稳定区域社会秩序;以文化学术的杰出贡献而提升自身素质和社会知名度,坚持良贱不婚原则而保持名族声誉,并在族内、族际纷争刺激下努力克服自身机体内的赘瘤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地缘、血缘、业缘三方面分别对炎黄时代、先周和西周时期的姬姜二族的关系进行了具体考察,认为由姬姜二族而形成华夏族,又以华夏族为主体而形成汉民族。汉族与其它民族经过长期的融合而终形成现令的中华民族。而姬姜二族四十年的“三缘”关系则是中华民族凝聚和稳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作为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最重要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威廉·华滋华斯对工业革命的后果及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其作品充溢着对天、地、人和谐的歌颂与向往,体现着生态主义的理想.对华滋华斯来说,大自然就是天堂,是人类安顿身心的居所,而工业化的城市则是堕落的深渊.华滋华斯诗歌中所渗透的生态主义理念促使人们对自身的生存处境进行反思,而回归大自然则是华滋华斯所指出的人类摆脱工业文明困境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0.
钢钟 《华人时刊》2009,(4):57-57
当下,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危中有机"。在这经济寒冬中,确有商机相伴而生。据一篇网络文章介绍:在一些地区,一群由淘爱族、试吃族、疗伤族、返券族、国货族、抠门族、拼客族等组成的消费大军正悄然壮大,谁瞄准了其中潜伏的商机,谁就能"化危为机",成为萧条时期的商场赢家。而在香港这个国际都会,伴随金融海啸袭来,港人资产缩水,失业率一步步攀升,冲击着不少港人的信心。在此  相似文献   

11.
闽东畬族服装服饰技艺是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而畬族服装服饰之一的“福安装”系列中,凤翔畬族服装服饰具有突出的典型性与代表性.本文以田野考察资料,力求解读凤翔畬族服装服饰技艺的生成环境、民族特色、文化内涵以及其对历史的传承与现实存留状况等等,同时也尝试性地提出了保护、弘扬凤翔畬族服装服饰技艺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长期以来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性的封建社会,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3/4左右,人民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并且少有流动,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一般而言,农村社会中的老年人总是与其后代其同生活,所谓“四世同堂”、“养儿防老”正是对农村  相似文献   

13.
蒋振邦,这位宁夏土生土长的作家,对农村大地充满深情的眷恋;对家乡父老怀抱无限的真诚挚爱。当他以生动活泼而又略带幽默的笔触,伸入黄河岸边沟渠纵横的地地时,作品就会流露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泥土芳香;当他饱蘸挚情描写“生于斯、长于斯、劳作于斯的农民”及其悲欢离合、兴衰际遇的命运时,作品就会溢满他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古代越族独特的崇蛇习俗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越族崇蛇习俗源远流长, 在今天的黎族、壮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及疋旦民中仍保留着崇蛇习俗。2.越族崇蛇习俗是有差异的, 各地所崇拜的蛇并不相同。有的越族崇拜无毒蛇, 有的越族崇拜有毒蛇。3.有的越族的崇蛇习俗属于图腾崇拜, 有的不属于图腾崇拜, 而越族的蛇图腾崇拜并没有发展为龙崇拜。本文还试对越族崇蛇习俗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与蛇类生活习性、越族所处自然环境、社会生产发展状况和越族人民的认识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欧阳贻法 《源流》2012,(7):65-65
在粤北连州市城区的街道上,人们经常可看到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汉,骑着一辆旧自行车,跑老干局、进燕喜山、上烈士陵园、到慧光塔,用心于地方历史文化的整理,致力于"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他,就是生于斯、长于斯、服务于斯而"离休未休"的老党员、老县长谭力行。正因为他老实做人、公道正派、清白做官的人格魅力,人们都尊称他为"谭老县"...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扮嫩族?扮嫩族,顾名思义,就是想方设法让自己显得年轻的一群人。在国外,大家将扮嫩族称为grups。而首先用这个名词定义扮嫩族的是美  相似文献   

17.
在《论语》中,“斯”字出现了七十一次。第一个“斯”字出现在“学而第一”篇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里的“斯”字,按宋人邢昌疏说:“先王之道斯为美者,斯,此也。”朱熹注:“先王之道,此其所以为美。”二家之注均以斯为“此”字之意义。今人杨伯峻注(按:杨著《论语译注》后,附有《论语词典》)指示代词:这人、这个、这里、这样(25次):斯为美,有美玉于斯。指示形容词:这个、这种(15次):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连词:这就、于是(31次):观过斯知仁矣。杨注有两个指代性词类,一个作为连词。  相似文献   

18.
宗族是由族和房等支系构成的,具有一定的经济来源,比如公共祭祀田和义田,有社会互助功能和文化教化功能,由族长和宗正管理,并且有规则保证其实施的一种社会组织。而族产作为家族或宗族的共有财产,主要有义庄田、祠堂田等。由于族产管理者如族长的权力很难受到限制,而族产本身处于流动中,所有权不确定,因此在族产所有与使用上发生了不少纠纷。尽管清代国家法与家法族规对此有不少规定,但是其效果并不好。  相似文献   

19.
清代桂阳县的教育基本上由县学与官民合办的义学,以及更多民办性质的书院、族塾构成。县学主要承担生员的教学、祭祀或科试活动,而民间书院、私塾更多承担生员以下的蒙养教育。在科举考试日臻极致的清代社会,义学、书院以及族塾无不受到科举的影响。作为族学教育基金会性质的文课会,其支助的族内课考也以科举考试为样板,每年四次,为族内子弟将来的科举应试提供模拟训练。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朝鲜族文化研究近些年来林林总总,主要可归纳为朝鲜族是跨国迁徙而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具有可融入的文化传统,又具有中华文化和朝鲜半岛文化的双重特征,朝鲜族文化价值的不断延伸,也不断打磨而光大了朝鲜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