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 74年日本以两起船难事件为借口 ,公然侵略我台湾 ,受到清政府及人民的英勇抗击。狡猾的日本处心积虑地使用偷换事件内涵的做法 ,瞒过了缺少外交经验的清政府 ,签订了使中国丧失琉球主权的《北京专条》条约 ,后来在日本侵占琉球过程中 ,琉球曾向清政府恳求援助 ,但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 ,拒绝对琉球的援助 ,最终丧失了琉球的主权。  相似文献   

2.
李沅 《金陵瞭望》2007,(12):4-11
1842年,《南京条约》将香港变成“日不落帝国”诸多殖民地中的一块。南京与香港因这一纸痛心条约而渊源特殊。  相似文献   

3.
今年7月是香港回归祖国二周年纪念,同时澳门年内也将回归祖国。当殖民主义在中国最后破产之时,回顾香港问题形成的历史,将有助于人们了解殖民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行径,认识中国百年痛史的教训就是:落后就要挨打。更加深刻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的繁荣富强是把殖民主义送进历史博物馆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4.
《人民日报》近期刑登文章说,2007年岁末,香港审计署公布了半年的报告书,涉及政府多个部门。不过,在我们旁观者看来,这份报告似乎并没有揭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案要案,多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相似文献   

5.
《小康生活》2005,(5):72-72
“三脚猫”是形容那些在技艺上略知皮毛但不甚精通的人。“三脚猫”典出自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集》:“张明善作北乐府《水仙子》讥时云……说英雄,谁英雄;五眼鸡,歧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非熊(即飞熊)。”其中“三脚猫”是一种动物。明代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记述:“嘉靖间,南京神乐观有三脚猫一头,极善捕鼠,而走不成步。”  相似文献   

6.
香港《译丛》(Renditions)杂志在近30年间(1980—2008)先后四次较为集中地翻译了15则“聊斋故事”(含一种“聊斋俚曲”选译),学界对此鲜有关注。《译丛》十位中外译者翻译的“聊斋故事”旨在对外传播经典文学与历史文化。《译丛》“聊斋故事”的翻译去“讹”存真,忠实于原作的文学叙事与文化内涵,是在当代世界多元文化中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积极探索。《译丛》的“聊斋故事”选译在《聊斋志异》英译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央出于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信任,在制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时,通过第23条将国家安全立法权授予香港特别行政区。但香港特别行政区却迟迟未完成该项立法,导致对香港社会存在的有损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的言行无法进行有效惩戒。在此情况下,全国人大可以凭借宪法第31条赋予的监督权和立法权,收回《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23条的授权,径行对香港特别行政区进行国家安全方面的专门性立法,这种立法与列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的全国性法律不同,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施,无须列于附件三,而是可以直接实施。  相似文献   

8.
9.
作者主要通过利用中国台湾地区所藏的未刊档案,结合美国、日本的资料来梳理1952年"日台条约"之适用范围问题的来龙去脉.通过回溯美、日、台三方在谈判过程中的表现,重点探讨台湾当局所起的作用,呈现这一双边条约背后的多边运作.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以前 ,英国便企图以国内立法并采取各种手段获取在华治外法权 ,但均未成功。鸦片战争后 ,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最终通过其附件《五口通商章程》 ,以解决所谓的通商善后问题的方式攫夺了此项非法特权 ,首开了外人在华享有治外法权的恶例。  相似文献   

11.
150年来,国内史学者对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目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是为了掩盖他们抢劫圆明园的罪行;二是为了报复清政府。上述两种传统观点都难以成立。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主要目的在于以此彻底摧毁清政府的抵抗意志,迫使清政府立即投降,实现他们发动战争的罪恶目的——扩大英法在华权益。这可以从英法发动战争的目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各方的反应、以及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而没有焚毁北京城内的皇宫三个方面得到清晰的证明。  相似文献   

12.
离开祖国一百余年的香港即将回到祖国怀抱,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香港已形成自己独特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模式、价值观念。本文仅从法制状况这个角度,通过对回归前后法律渊源、立法、司法制度的描述和比较,试图勾划出1997年后香港法制的基本轮廓,以期对回归祖国后的香港法制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香港被英国掠走之后,中国人就开始了让香港回归祖国的种种努力,但均以失败告终。建国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对于香港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暂时维持现状不变”、对香港“长期打算、充分利用”。当收复香港的条件渐趋成熟的时候,邓小平“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思维首先付诸于收复香港之实践。在与英方交涉的过程中,邓小平、中国政府表现出强烈的对于香港的主权意识,终于促成了香港回归的起步。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香港小说与“香港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2 0世纪 90年代的香港小说中 ,经常出现“此地他乡”与“失却城市”的主题 :可能是漂流异国怀念故乡 ,可能是感慨眼前的城市面目全非 ,或者是新旧移民在安居乐业中透露对城市的陌生感 ,更对现代都市形态(噪音、建筑、生活方式 )感到疏离。文章将具体分析以上几种“他乡”与“失城”故事类型 ,试图探讨这些小说创作与所谓“香港意识”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5.
作为台湾岛附属岛屿的钓鱼列岛,中国因首先发现、命名和利用而取得原始权利。日本明治维新后,非法吞并琉球建立冲绳县,并在甲午战争战局已定时,暗中将钓鱼岛划入冲绳县管辖。《马关条约》是日本取得钓鱼岛主权的唯一法律依据。按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以及日本投降书,战后钓鱼岛在法理上已经回归中国。但美国凭借片面的《旧金山和约》托管琉球并擅自将托管范围扩大到钓鱼岛,又于1971年将钓鱼岛施政权移交给日本。虽然中国声明不承认美日对于钓鱼岛的处置,但考虑问题的现实复杂性,强调中日双方可以将问题暂时搁置。近年日本荒诞购岛致使钓鱼岛问题全面升级,中国为此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应对措施。目前,该问题得到暂时缓解。  相似文献   

16.
以"妓女"及其"身体"书写为考察中心,这是《香港三部曲》与《扶桑》可比性成立的基点。两个文本都将妓女视作东方被奴役的象征,并以妓女的身体展示出颠覆或消解殖民与被殖民等权力关系的意图。但是,"身体"的多义性也恰恰成为两个文本的分水岭。黄得云以强势的身体颠覆白人男性,暗示了殖民主义的没落;而扶桑具有宽恕性的身体则是摒弃文明规约的隐喻,也成为作家思考现代欲望形态的重要观照。两个文本相似的叙述策略,共同揭示了妓女于东西方双重文化边缘下的生存悖论:被寓言化的身体以及与之相反的、被族群驱逐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九七”后珠江三角洲与香港经济合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珠港合作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本文试图从国内经济改革与香港自身经济发展出发,探讨珠港今后合作的模式,进而指出合作中的主导产业,以及合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弃星导致的外空污染问题近年来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了对之采取空间碎片减缓措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012年,欧盟Envisat卫星滞留外空引起了激烈的争论。通过对比分析指出,在特定条件下,《外空条约》第9条可以为第8条的发射国管辖权创造例外,此时受到威胁的国家可以援引第9条以及习惯国际法中的免责事由为非合作性卫星移除抗辩,为受到太空碎片威胁的国家非合作性卫星移除寻找到合法性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确立的"一国两制"基本国策,是在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台政策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产物.它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又在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完善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等系列条约属于“不平等条约”已是定论,但这一系列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尚未被充分了解。这些条约的背景是明清时期国家与沿海边缘社会的紧张关系和由此造成的沿海边缘社会发育不良、身份含糊,以及开放广州对外贸易的同时严格限制中外接触。所以,条约的核心内容是解决中外之间社会经济在通商口岸“自由”交流问题,由此形成中外之间的纽带———沿海边缘社会。中外条约谈判过程中围绕“誊黄公布释放汉奸”和天主教传教自由展开激烈的争执,与我们今天的关注点有很大差异。了解这一史实有助于全面认识鸦片战争前后中外之间和中国内部存在的问题,以及战后历史变动的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