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点上提出在不破坏原有的生态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在高校教育的环境中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民间美术资源,为传统的民间美术形态注入新的力量,为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开发提出若干可行性建议和对策。从一级文化市场的角度带动村镇城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推进陕西城镇化建设发展起到现实意义,是陕西民间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上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创新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历史悠久,具有浓重独特的草原文化色彩。在吉林省着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深入发掘蒙古族历史文化资源,将之实践于我省城镇化建设,特别是西部地区,具有特殊意义和必要性。运用好这些资源有利于吉林省文化城镇、民族城镇等特色城镇化的打造和经验获取,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配合我省的振兴计划,对农牧业的文化品牌活力注入,以及少数民族创意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的机构性改革有着积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镇化已经和信息化、工业化、农业化统称为"四化",这充分显示了城镇化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突出地位。城镇化不断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土地资源紧缺,城市可利用土地的不断减少。在这样的背景下,努力提高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确保城镇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对我国城市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所以,要分析我国城市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现状,总结出城镇化对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并提出土地承载力适宜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社会经济的发展往往会带来两个方面的发展,一是企业的集群发展,另外就是城镇化的发展。这两者从成因上来看具有较大的关联。企业的集群化发展可以大量增加就业岗位,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周边资源的集聚,从而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反过来看,城镇化的发展又能够有效地推动企业的集群发展。可以说城镇化是企业集群现象的必然结果,因此本文有必要探讨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企业集群对其具有什么样的促进作用,二者如何在互动联系中形成共同促进和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在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我国多重地域空间的良性共生发展,特别是如何加快提升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是摆在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上的重大问题。以贵州水城县为例,分析西部欠发达山区城镇化发展存在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严重滞后、城镇空间布局低水平均衡、县域产业结构初级低端和生态资源危机严峻迫切等问题;指出西部欠发达山区县域城镇化发展所受的三个特质性约束:欠发达的宏观经济背景、严峻的高原山地地貌和少数民族聚居的社会背景,并在其特质性约束基础上对成功城镇化模式进行批判吸收;最后,构建了水城县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提出政府政策、产业经济和农民主体三大城镇化驱动机制,以期对西部欠发达山区城镇化的健康、稳步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要推进现代化进程,"城镇化"是绕不开的一条途径。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一些地方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譬如,决策者在理念上发生偏差,以为城镇化就是"大干快建"、盲目扩张城市面积,大拆大建,大搞土地开发,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而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工业化过度超前于城镇化而带来工业的粗放型增长;在操作中方法简单,不征求农民意见,违背农民意愿,农民在被征地过程中缺乏话语权,往往"被代表"或"被同意";……凡此种种现  相似文献   

7.
正一、山东省人口城镇化的地域特色(一)我国的人口城镇化模式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人口的流动趋势决定了城镇化的空间格局。就人口流动而言,目前我国有3种代表性的城镇化模式:一是外来人口聚集推动的城镇化。以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省市为代表。比如,北京2013年以户籍人口统计的城镇化率是  相似文献   

8.
推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大策略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对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城镇化应以质量为根本,防止“土地城镇化”的冒进,应创新模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9.
侯伟 《现代交际》2013,(11):9-10
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工业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阶段,它是拉动内需的潜力所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从宏观上看,城镇化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从微观上说,对于城镇化的主体——转移的人口,则是一次完美蜕变,要跨越这种心理落差,在思想到行动上,乃至价值观念上都要实现裂变与整合,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这才是城镇化的根本。  相似文献   

10.
杨舸 《城市观察》2014,(2):48-55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思路就是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解决流动儿童问题正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流动儿童仍面临以下问题:接受义务教育情况明显改善,但流动少年在城市继续升学存在困难,就业弱势状况明显;跨省流动儿童的平等权益保障存在盲区,流动儿童集中的重点地区反成"不友好"城市;儿童进城有经济困难,产业工人家庭难团聚;流动儿童仍然不能平等享受公共卫生服务;学龄前流动儿童的入托、入园存在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级政府必须以满足流动人口及其家属的基本公共需求作为制定相关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从财政转移机制、改革高考制度、完善职业教育、加大城乡托幼机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等方面入手解决流动儿童问题。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资源约束性大国,中国在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版"转型中必须破解资源环境的约束难题。当前城镇化建设响应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使城镇发展进入到转型升级阶段,为实现更科学、更人文、更美丽的城镇化愿景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2.
刘维新 《城市》2013,(7):4-6
城镇化(城市化)与新型城镇化是当前人们议论的热点,也是国家关注的重点,城镇化的长远规划也在进行之中。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多是从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如何加快其进程、扩大城镇规模的角度去探索"城镇化"。很少有人从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角度,从城镇化产生的本质上去探索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是实施我国城镇化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土地利用是小城镇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人口的聚集、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都离不开土地这个基本载体.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小城镇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针对小城镇土地利用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主要原因,对提高我国小城镇土地集体利用水平,进行了相应对策措施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愈来愈突出.为解决建设用地不足问题,各地已开始逐步将目光转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通过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为农村发展和城镇建设提供新的用地途径.本文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方式、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就如何加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规范管理,明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条件、程序,完善土地流转收益的分配制度等方面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单位分割与集体抗争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工作单位是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集体抗争控制机制之一。本文利用ChinaGSS2003数据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单位性质(党政机关、国有事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事业)和单位行政级别等两种单位特征对三种集体抗争发生机制,即相对剥夺机制、资源动员机制和政治过程机制的分割效应。研究发现,单位对集体抗争仍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抑制的机制和效果随着单位特征的变化而有显著差异,这表明单位特征对集体抗争的发生机制具有明显的分割效应。在单位的严格控制下,可支配时间、可支配收入和领导力等将集体抗争组织化的社会资源在集体抗争发生过程中几乎没有什么影响,预示着中国的集体抗争仍将保持非组织化的发动模式。另一方面,单位制本身也蕴藏着发生集体抗争的潜能,但受到单位行政级别的政治效应的强烈抑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对应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瓶颈,其形成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制度根源。要从全球及中国发展大战略的角度,历史性地考察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历史演变及其逻辑,探寻中国城镇化发展瓶颈的社会历史制度根源,并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为此,需要在战略认知方面,突破城镇化发展传统思维的束缚,形成创新性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理念;在制度建构方面,形成推动和保障城镇化发展的有针对性的战略框架;在动员多元主体力量与资源方面,要实行多元主体间的协调合作,打造城镇化发展的组织化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未来5~10年,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将面临重大机遇,并将在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扮演重要的历史性角色。而当前最为关键的是,如何解决中国城镇化质量不高、不可持续的问题。规模发展已显瓶径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在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由于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直接相关,其规模城镇化的特点比较突出。例如: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做大经济总量和承载投资为主要目标、以土地批租为重要手段。这种城镇化模式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积累了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镇化涉及面广,操作流程复杂,且规模巨大,机制独特。如何理解中国城镇化的复杂性及其内在机制,及如何选择中国城镇化战略,需要理论界和政策部门更多深入讨论。2012年9月7日,李克强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推进城镇化研讨班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中包含了若干重要论断、列举了大量数据,对研究和探索城镇化问题,推进中国未来的城镇化之路十分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审议决定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头等问题。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现代化的核心所在。虽然新型城镇化一直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但实际上,土地的城镇化同样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点。农民关心问题的焦点集中反映在土地问题上,而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致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成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只有真正解决好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土地流转的问题,才能实现新型城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  相似文献   

20.
谭云霞 《城市观察》2013,25(3):84-91
城镇化是人口聚集的过程。人口流动和聚集的状况直接影响和决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本文通过对湖北省人口流动及聚居的调查,分析湖北省城镇体系及其空间布局的特征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走向。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完善城镇体系及城镇空间颁布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