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杜夫海纳审美知觉特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夫海纳认为,审美知觉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觉方式存在的。这主要是通过与普通知觉相比较而得出的结论。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延续了现象学前辈克服主客二元对立的目标。审美知觉与审美对象二者不可分离。审美知觉作为一种纯粹的知觉,具有鲜明的主客体统一性,从而有别于普通知觉。  相似文献   

2.
现象学认为知觉作用具有指向性,物体就是被知觉的物体。在审美活动中,要搁置各种主动附加的内容,让审美对象能够直接地呈现于我们,使审美知觉的特征显现出来。杜夫海纳则在此基础上把分析感觉与知觉看成现象学最根本的方法。对活生生的审美知觉的描述和向往,意味着人们渴望追寻到鲍姆嘉通aesthetic(感性学)的原意,返回到希腊人称之为"感性经验"的那种基本的和具体的人类原初经验。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是杜夫海纳的美学认识论的基础。审美知觉活动的过程主要包括呈现阶段、表象与想象的阶段和反思和情感阶段。审美知觉是一种具有明显意向性的现象学的知觉,是一种纯粹的知觉,也是一种能把艺术作品变成审美对象的知觉。它既是感性的,同时也是归纳性的。  相似文献   

3.
在自然主义的视野中, 审美知觉首先被经验主义美学家视为一种与"外知觉"相对立的"内知觉", 夏夫兹伯里与哈奇生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他们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内知觉的特征.但内知觉究竟所指为何, 两人既未能提出明确的界定, 也难以提供确切的生理学、心理学上的证据.不过, 他们对知觉的重视, 使知觉成为心理学的重要课题, 无论是费希纳的实验美学, 还是立普斯的移情美学, 以及阿恩海姆的格式塔美学, 都以具体的审美经验为基础展开对审美知觉的分析, 这种分析, 既是对"内知觉"研究的一个修正, 也是一个补充.  相似文献   

4.
审美知觉的特性:知觉即想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审美知觉的特性在于那知觉同时又是想象.其实质是:那知觉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潜在地符合了,或者说体现了审美主体的想象.审美知觉的内在动力是审美情感:正是审美情感使一般知觉变成了具有潜在想象性的审美知觉.知觉即想象,这无论对于艺术品的审美还是对于自然物的审美来说都如此.当然,两者各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知觉研究对于解决美术与设计的种种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借助分析美学的研究成果, 从语言分析的角度探讨审美知觉问题.正如分析美学对看、 听等日常知觉概念的分析所认为的, 审美知觉的意义也在于具体的审美知觉活动之中.日常知觉与审美知觉的差别, 只有在对具体"生活形式"的描述中才能真正区分, 这正是回答关于美的一系列提问和理解美术与设计的问题的关键.语言是密切介入知觉的, 语词在来源上与直接的知觉经验密切相关, 当我们知觉这个世界之时, 就已经准备好了用以整理客观事物并对它进行处理的工具--语言.  相似文献   

6.
在杜夫海纳看来,对感觉与知觉的分析是现象学最根本的方法。他提出以情感与知觉的普遍作用作为审美经验的基础,力图恢复古希腊对于aesthetic的含义,即最基本的感性认知和最具体的人类经验。  相似文献   

7.
室内装饰设计审美知觉心理的建构需要视觉思维的理性知识和有关多方面的知识整合成有机的统一体,以增强专业审美直觉力。并认识形象思维的理性本质。  相似文献   

8.
城市因客体对象的差异和设计者审美意向的多元而多姿多彩。美的城市意象的营造属于视知觉活动的范畴。视知觉锻炼应注重从整体意象上把握美、从平衡破坏中捕捉美、从空间明暗变化中发现美、从色彩色调上展示美。  相似文献   

9.
殷学明 《东方论坛》2014,(6):120-124
杜夫海纳对于艺术的基本观念是:艺术作品只是潜在的审美对象,只有通过审美知觉主体的呈现,艺术作品才能实现自身。艺术不能通过语言即阐释来理解艺术,而是通过艺术自身的呈现来理解语言以及人自身的存在,所以艺术是审美主体返回自身发现美的一种知觉存在,其目的就是使知觉主体对事物的呈现如同所呈现的那样,而不是如同所认知和理解的那样。文艺观念蕴含着修辞观念,加强杜夫海纳文艺观研究不仅有助于二十世纪西方修辞观念的研究,而且对我国的文艺创作也是有着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审美直觉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哲学中直觉含义的界定.基于此,本文对西方哲学史中几种有代表性的直觉思想作了探讨.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朗格艺术知觉论与二十世纪几种艺术直觉观的进一步分析,认为朗格艺术知觉不仅是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内容与形式、抽象与移情的统一,而且还是对它们的超越.相对于其他审美直觉观而言,这是一种较为合理的艺术直觉观.  相似文献   

11.
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是纯粹知觉对象.从现象学的角度看,这是经现象学还原而达到的具有主客关系本源性的意识结构,本文称之为"纯粹知觉意向性".在现象学还原问题上,杜夫海纳受到了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的多重影响,而又有自己独到的发挥和创见,这主要表现为,他把还原看作是由纯粹知性意识(胡塞尔)、经知觉意识(梅洛-庞蒂)到纯粹知觉意识的回溯,即回到知觉主体与世界的根源处.这种回溯表现在意识活动方面,就是走向感性,并外化为对象,杜夫海纳称其为"异化";而表现在意向对象方面则是,在悬置外部世界的同时,审美对象从非现实转化为现实的"现象",即在呈现中被给予和被还原的感性的对象,杜夫海纳称其为"中立化".  相似文献   

12.
文化心理学研究表明文化能够塑造或者影响人的知觉,而认知神经科学曾一度忽略人的知觉过程的文化差异性。在整合文化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新兴的文化神经科学为人的知觉的文化依赖性提供了跨越行为与神经层次的证据和解释。过去几年的相关研究表明,文化能够塑造基本的视知觉过程,作为供允性的文化因素对非社会性知觉与社会性知觉都能够产生调节和影响。在非社会性知觉领域,对焦点刺激及其背景的识别与处理上表现出了文化差异性。在情绪识别、社会地位知觉、社会群体评价以及推断他人心理状态等社会性知觉领域,文化不仅影响社会性知觉的结果,同时还调节其神经机制活动。  相似文献   

13.
"物感"和"知觉"分别是刘勰和梅洛-庞蒂美学观中的重要理论范畴,两人都主张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交往模式的主体间性。刘勰的"物感"理论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出发,在"神与物游"的高潮阶段实现心物的统一;梅洛-庞蒂在构建"知觉现象学"基础上,提出"身体—主体"的审美主体概念,使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实现"可逆性"的"交织",进而克服心物的二元对立。但二者在根本的思维方式和具体的理论路向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形"在格式塔心理学中,既不是指一般人所说的外物的形状,也不是指一般艺术理论中笼统制的形式,而是由知觉活动组成的经验中的整体。对"形"的知觉心理在艺术形式建构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在艺术批评和审美教育中深具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审美直觉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哲学中直觉含义的界定。基于此,本文对西方哲学史中几种有代表性的直觉思想作了探讨。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朗格艺术知觉论与二十世纪几种艺术直觉观的进一步分析,认为朗格艺术知觉不仅是主体与客全,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内容与形式,抽象与移情的统一,而且还是对它们的超越。相对于其他审美直觉观而言,这是一种较为合理的艺术觉观。  相似文献   

16.
奥斯汀对感觉材料理论的驳斥是他运用语言探究方法检查传统哲学论证的一个典型范例.他认为“我们是感知物质事物还是感知感觉材料?”这个传统知觉问题本身似是而非,而建基在“依据错觉的论证”之上的感觉材料理论则包含大量迷惑人的谬误和各种隐藏着的动机.艾耶尔所表述的论证包含许多语词上的误用或滥用以及诸多对知觉事实的错误概括,其真实动机就是要把现实世界观念化或虚幻化.奥斯汀对感觉材料理论的驳斥并非仅具有否定意义,在批驳感觉材料理论过程中,他还在知觉对象、知觉方式、知觉描述、经验性质等方面提出正面的观点.他的观点至少校正了我们思考知觉问题的框架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在早期著作中,梅洛-庞蒂受现象学和心理学的双重影响,对传统知觉概念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在梅洛-庞蒂看来,传统的偏见要么把知觉作为一种分析知觉,要么假设了自然的确定性,都没有意识到知觉是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原初性关系的存在.因此,梅洛-庞蒂强调重返现象,认为现象学的还原就是回到这种原初性存在的知觉-现象场.在此,梅洛-庞蒂找到了一个源于身体-主体的有待思考的知觉世界作为其思想的新开端,从而超越了经验主义和理智主义的知觉观.  相似文献   

18.
对审美经验系统可从知识论角度进行分析,根据人类审美经验的特性及与中国美学的知识关联程度,着重分析了知觉经验系统、直觉经验系统和幻觉经验系统三种突出的类型,指出中国美学的未来发展与积极借鉴这三种类型的审美经验系统观念具有内在而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以知觉首要性为出发点,以"环境""审美知觉""身体化""环境连续性"为关键词,综合评述伯林特环境美学思想,并结合当代生态批评的核心话题"人与自然"之关系,简要评析伯林特的环境美学思想之理论价值,指出以身体知觉为纽带的"环境连续体"和"身体化"的美学思想,不仅在理论上试图矫正笛卡尔式的二元认知框架,更在实践中为我们重回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搭建了桥梁。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回顾了人-组织和人-工作匹配知觉在人力资源管理环节中之应用的研究进展,从两个阶段来进行论述:一是个体进入组织前的工作选择阶段;二是进入组织之后的阶段。并从四个方面综述匹配知觉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环节中的应用:求职者的匹配知觉对工作选择决策的作用;招聘者的匹配知觉对录用决策的影响;员工的匹配知觉对工作结果的作用;组织中员工的社会化对其匹配知觉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对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