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祥林 《天府新论》1998,(1):86-87,95
由中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主办、广西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10届年会”,于1997年11月上旬在风光秀丽的桂林召开。来自海内外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专家、学者15o多人出席会议并提交6o多篇学术论文。与会者围绕“中国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论相融合的思考”、“中国古代文论在国外传播之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文论研究”、“石涛、况周颐等广西古代文艺理论家以及当代王力、冯振、秦似等学者对古代文论继承发展的研究”等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成为当下古代文论研究领域热烈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作为20世纪文论经典的《人间词话》,不仅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英语世界的文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涂经诒的英译《人间词话》起步晚于李又安,但其译本的出版则在李又安译本之前。涂经诒与李又安在两种不同母语背景之下的英译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李又安对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和方法有深刻的研究,她钻研《人间词话》的时间长,又得到钱钟书、周策纵等人指点,对王国维的若干词学范畴、术语有颇为精到的把握,其译本更具学术价值。王国维早年曾通过对辜鸿铭英译《中庸》的批评而对若干中国语的英译表达了担忧,而英译《人间词话》的情形似乎正印证了王国维的担忧。但英译《人间词话》对于传播中国文论思想,促进中西文论的交融,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若论王国维和《人间词话》,世人没有不知晓的;但若论况周颐及其《惠风词语》,知晓者就寥寥无几了。与王国维同时的况周颐,在晚清词坛上被誉为“盟主”,“清秀四大词人”之一;其《急风词话向《人间词话癌晚清却名垂一时,被誉为“清末三大词话”之一。但长期以来忽略了对况周颐及其《惠风词话》的研究。笔者近来喜获孙维城、张传信著《况周颐与惠风词话研究)一书(黄山书社,1995年5月版),信有巧遇知音同道之威。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作家论;“况周颐:人生与心灵的痛苦历程”,从况周颐的生平简历入手分析了他的思想矛盾…  相似文献   

4.
权雅宁 《江淮论坛》2012,(2):173-177,183
中国文论研究要在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考察其复杂独特的问题性,以问题性确立中国文论研究的基本原则。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马列文论、西方文论和中国传统文论的三足鼎立构成了中国文学理论界的现实情境,中国传统文论处于弱势地位,相关研究表现出重古轻今、两少一多、西化、注疏化等倾向。这种状况亟待确立整体性和本土性两大基本研究原则。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五年七月三十一日至八月五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在长春召开第四次年会。会上,围绕着中国古文论的民族特点和开创古文论研究的新局面两个中心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什么是中国古文论的民族特点,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分歧意见。现将这次年会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分四个方面介绍如下。一、从中西文学理论的对比中看中国古文论的民族特点。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古文论,这是多数同志所赞成并且实践了的方法。有的同志认为对东西两大文学理论体系进行比较,应该把时间控制在两种理论最早萌生的时期里。中国先秦时期的文艺思想,实质上已具备了这之后各种文艺思想的胚芽;而希腊时期的文艺思想则是西方文艺理  相似文献   

6.
近百年来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在理论上始终追求能有用于世,但实际情况是,古文论的研究很难为世所用。在所谓“今与古”相结合的道路上,不论是“以今释古”,还是“析古入今”,其基本立足点都是以今化古,而所谓“今”,实为“西”,归根到底实以西方的一套来消解和包容传统。在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的热潮中,必须在承续和运用中研究和发展中国古代文论。这就要首先承认传统文论是有生命力的;基点是立足在中国,以我化人;态度是积极、主动地去复兴、光大中国传统的理论;目标是要将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完善化、现代化、实用化,使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理论重新焕发出理论的青春。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艺批评史上,王国维最先参照西方文艺理论,经由《〈红楼梦〉评论》等文章而建构相对完整系统的理论批评体系,引领着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潮流与模式。此乃其文学研究"得"之关键所在。然而,《〈红楼梦〉评论》中也存在着严重的错误观点,这些错误观点长期被学界所忽略,这是不正常的。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与中国人的精神大相违背,就是一个严重的失误。《〈红楼梦〉评论》表现出以西释中批评模式的局限性,此乃其比较文学研究"失"之体现。其研究之"得",启迪我们在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时,要自觉以中国文论话语规则为主来融会西方文论;其研究之"失",对今日仍盲目套用西方文学理论解释中国文学的批评模式,则具有不可忽视的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8.
蒋浩伟 《东南学术》2021,(3):211-217
梁启超、王国维的诗学被一部分学者看作是中国现代文论的两个主要源头,分别体现了所谓的政治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这种观点一部分是基于对历史的追认,另一部分却是基于对历史的"发明",是从中国"启蒙与救亡"的当代社会语境中建构出的话语体系,而并非对梁启超和王国维诗学的准确描述.这种文论话语不仅遮蔽了梁启超与王国维诗学的多重内涵,也忽略了二者诗学所承袭的中国诗学传统和面临的复杂历史语境.在审美现代性与政治现代性的视角之外,借由王斑、王德威关于中国研究中所表现的抒情与政治的多方涵涉的思路,可以进一步对梁启超和王国维诗学的丰富内涵进行审思,将二者看作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情感政治,继而加深对二者诗学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9.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发展趋向?必须先回顾历史、考察现状,然后才能作出相对中肯的判断。汉以后清以前、梁启超王国维之后、建国之后,是古代文论研究的三个阶段,在这个大背景下,必须结合此门学科在目前的客观走向和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来预测它的发展,并从研究对象、方法、目的、态度、形式等方面做了具体而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文人画论,与传统文学理论关系极其密切。文人画论先是借助于文论而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其后则回馈文论,画学思考推动文学理论的发展。文学理论中的意境论的演进,特别是在王国维的意境理论中,体现出画论的影响或痕迹、画学的思维理念,文人画论对意境论的完成起到了潜隐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连串的历史事件掩袭着中华大地。生活在这一变动氛围中的士大夫况周颐象一个幽灵踽踽独行,或蹒跚踟躅于江干,或憔悴行吟于沪渎,激荡的现实胁裹着孤寂的灵魂;易感的心旌承载着多难的春秋。历史、现实、人生、文学,全部打着旋投进词人的灵魂深处,象一个个怪圈套住了况周颐,使他瞻顾左右、不能自拔。他是十九世纪末一个痛苦彷徨的灵魂!王国维曾高度评价况周颐,认为“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人间词话》附录)况周颐这一末代词人挣扎于矛盾的怪圈之中,唯其矛盾,才  相似文献   

12.
关于古代文论中的意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从王国维的“境界”说谈起意境问题是中国古代文论特别是诗论中涉及到美学范畴的一个重要问题,直到现在,在文艺批评和欣赏中也仍然是经常谈到的。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的词学批评很少涉及易安词,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王国维刻意建构的批评格局有关。王国维特殊的人文经历使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词话“助闲谈,资考证”的传统范式,在词学观念和取舍尺度上均表现出批评和思辨的自立。其关于词学的“探本之论”,实现了词学从单纯的文艺鉴赏到纯粹的文论批评的根本性转换。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美学、文论研究专家。祖籍湖南省津市市。1946年毕业于湖南大学中文系。解放前曾参加中共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做过报社编辑、中学语文教师等职,后任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兼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等。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与批评研究,曾发表论文三百余篇;尤其在王国维诗学的综合研究与资料的整理、校订与辑佚方面有突出的贡献。代表作《王国维诗学研究》以其翔实丰富的资料与敏锐的洞见,以及兼顾中西方诗学传统的广阔视野,成为国内新时期以来一部较早对王国维诗学展开全面研究的创新力作,列后起的研究有深八的影响;其《新订<人间词话>、广<人间词话>》是目前王国维诗学最完备的读本;另外还有《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 《王国维学术文化随笔》行世。作为毛泽东诗词早期研究者之一,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就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有较广泛的影响。在论文方面的代表作有《刘熙载的美学思想初探》、《王国维与我国近代启蒙思想》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转型的标志与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启超的《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和王国维的《论哲学家和美术家之天职》两篇上个世纪初的文章标志了中国古代文论实现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 ,因此可提出并论证中国文论的现代化转型的四个维度 ,即文学观念的转变 ,文体观念的转变 ,批判观念的勃兴 ,文论话语的转变。这些变化说到底是价值和意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清词在中国词的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后人称为“词之中兴”,特别是在研究词的特点和社会功能,总结历代词人创作经验教训方面,清代词论家在理论上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前人,况周颐便是清末一位杰出的词论家。况周颐(1859—1926),原名  相似文献   

17.
张金梅 《学术论坛》2005,(8):153-156
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文"与西方现代诗学的"文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谱系.可是在晚清至"五四",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文"却和西方现代诗学的"文学"交织在一起,并最终"大河改道"式地确立了现代汉语语境的"文学"观念,实现了由中国传统文论之"文"向西方现代诗学之"文学"谱系的全面切换.在"文"向"文学"转换的进程中,阮元、刘师培、章炳麟等国学大师完成了对中国传统文论"文"的总结;而梁启超、王国维等则分别建立了功利主义政教型文学观和超功利的审美型文学观,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郁源同志的新著《古今文论探索》收入二十三箱论文,一大半属古代文论,一小半属当代文论。作者有志于开拓古文论研究新路,让古文论走向当代,与当代文论融会贯通起来。他想展示自己努力的方向与思考的成果,架起沟通古今的桥梁。《古今文论探索》显示出郁源同志的古文论研究别开生面,富有当代气息和活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立足当代发掘古文论宝库,把玄妙模糊的古文论语言化为当代人熟悉的理论语言,使古文论能够为当代人充分理解和吸收,成为今人的理论营养,对今人的文学观念、审美意识和批评、创作实践继续产生影响。例如,在分析钟嵘的“滋味”说时,作者根据钟嵘自己的论述,把“滋味”的构成概括为三个层次:一是“要描写具体事物,构成诗歌的艺术形象”,“对具体事物的形象描绘要与主观情感的抒发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关于古文论“失语”、“复语”问题的冷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中国文论“失语”及古文论现代转化问题,是近年来文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多年来一直关注中国当代美学及文艺学的学科建设,对这一讨论甚为关切,认为它是事关我国当代文艺学学科建设的大问题。因此,笔者也愿借季羡老的“门外汉”没有条条框框,能“看出点门道”的话壮胆外以旁观者的身份,在此率直地对相关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大家。一、古文论“失语”;仅仅是因为“忽视”“运用”吗?据我理解,许多学者所说中国文论的“失语”,并不是指当代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沉寂,而是指中国文论家们所实际操作的理论和批评话语都…  相似文献   

20.
总体而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史上的大师级人物大多是传统文化学养深厚的学者,因此,文化经典是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最起码的根基。但是,也必须看到,王国维、朱光潜、刘若愚作为一代学术大师,由于没有处理好文化经典与西方文学话语之间的关系,因而出现了学术上的失误。这说明,有了文化经典的素养,也不一定能够较好地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众多学术大师的失误都证实了这一点。如果抛开经典,仅仅只是有文论话语,搞好比较文学研究更是一厢情愿。只有把文化经典与文论话语相结合,才能搞好比较文学研究。也就是说,要以自我的学术规则为主,融汇西方文化进行创新。文化经典、文论话语在当今的中国文化语境下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文学的问题。因为经典的确立必须是为当下的比较文学研究和中国文化建设服务的,文论话语也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