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党体制,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这个政党体制由两个要素组成:一是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及其执政党的地位;一是各民主党派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同中共通力合作及其参政党和友党的地位。前一个要素是主导方面,后一个要素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体系。这种政党体系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它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而转移。  相似文献   

2.
中国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它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还是一种客观必然性?我们说,这就如同当年中国革命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一样,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现代社会实行市场经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现代社会无论那一种社会制度都得搞市场经济,因为经济运行方式的演变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它是在人类经济活动过程中自然产生和发展的。这个过程就是自给自足的小生产走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就是封闭式经济走向开放性、社会化的过程,而社会化,就是商品化、市场化,与此相适…  相似文献   

3.
中国1978年以来的改革,是要为经济的长远发展选择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目前这个体制的雏型虽已出现,但要完成这一选择,使之基本定型并走向成熟,尚需经过一二十年的艰苦努力。于是,20世纪之交便成为中国体制选择或体制转变特别紧要的历史时刻,国人世人因此而给予巨大的瞩望。一、市场体制跨世纪的推进态势在人类社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经历了约五千年至七千年的时间,在近代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形式,这个形式就是市场经济。此前,市场经济在全世界有过两次大的跨世纪的推进。第一次,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由英、法、美等…  相似文献   

4.
宋代中央行政体制演变初探贾玉英(河南大学历史系)宋代中央行政体制比较复杂多变,它是宋代乃至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尚无专论。本文拟就宋代从二府到三省、枢密院体制的演变过程及其意义,作一初步探讨。从二府制到三权分立制的演...  相似文献   

5.
体制转轨与制度创新毛寿龙微观经济主体的再造是中国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关键。在计划体制中,个人或居民户作为微观消费主体,由于消费品市场的存在,其经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化的,其财务约束是硬化的。所以,个人或居民户可以很快适应经济转轨的形势,迅速...  相似文献   

6.
建立和不断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宗旨和原则的中国特色的人权体制,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不倦的追求.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权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历史.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人权体制在理论和实践中实现了新的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人权体制结构的新特点,开创了中国历史人权体制发展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7.
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伟大创举李克社会主义经济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这个问题,自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起到苏联解体时止,就一直没有解决。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四大”,决定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8.
不规范的现实和规范的实现─—论中国市场经济的体制缺陷和体制创新李由,张宏一、不规范的市场体制现实(一)不规范的市场主体从广义上讲,市场主体包括居民(个人、劳动者、家庭等)、企业和政府三大类,此处我们着重分析居民和企业的不规范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  相似文献   

9.
知识产权准多边国际体制的扩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多边国际体制是以发达国家为核心,仅有少部分发展中国家参与的完全由发达国家主导和控制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体制,准多边国际体制推行超“TRIPS”义务,促进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标准的单一化,转移国际体制规避国际监督制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准多边国际体制将不断挤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是通向覆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多边国际体制的铺垫.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公民社会组织的反对下,准多边国际体制有可能搁浅或者受到遏制.  相似文献   

10.
蔡波 《鞍山社会科学》2004,(1):24-25,33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历史关头。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体制性攻坚”之役开始启幕。本文主旨是研究领导者的人格障碍与体制障碍的某种相关性,从一个微观的角度见证和说明人与体制的互动关系及构建其良性关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财政体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事权的内在本质是公共服务职责.事权的划分是各级政府职责范目的划分和确定,它是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依据,并在财政体制中居于主导地位.中央与地方政府闻事权划分应根据事权的内涵,按"受益、效率、技术"原则来划分各级政府事权.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程度不一,财政能力差异较大,中央集中一定的财力对于保证中央的权威和平衡地区间差异是必需的,因此,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模式仍应坚持间接匹配模式.应改自治模式的省管县为命令模式的省管县,中央政府直接参与到省以下财政体制的制定中去,由中央政府通过法律的形式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范围.应该有条件地赋予省级政府和计划单列市政府部分举债权,在省以下财政体制模式选择上,本文倾向于选择命令式模式,但建议给予省级政府相应的选择权.应该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尤其是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规范转移支付方式,尝试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保证地区间财力均等化和各级政府事权与财力的真正匹配.  相似文献   

12.
试论行政组织结构体制的重塑朱国云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社会的变迁是一次社会的系统转型。这种转型不仅发生在经济形态中,也不仅发生在思想文化形态中,这种变革还发生在与政治形态密切相关的行政组织的结构体制上。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行政改革已深入到...  相似文献   

13.
作者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佳运行方式应是混合经济体制,其根据是:混合经济体制作为经济运行方式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它应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选择;经济体制是国家寻求经济发展的途径;重建个人所有制与混合经济体制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存在同向和共生关系;现阶段中国的经济改革的要求与混合经济体制是一致的;混合经济体制强调政府行为;混合经济体制的设计以注重效率为出发点;中国目前各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已具有了混合经济体制的属性  相似文献   

14.
贺东航  陈翎 《江海学刊》2022,(2):134-141+25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在快速增长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土地开发体制。土地开发体制的形成,一方面有赖于地方政府在城乡土地配置中的持续在场,另一方面则依托“增长机器”实施以经营城市和土地开发为双目标的发展策略。这一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也带来了土地财政依赖、房价过快上涨等负面影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逻辑发生了根本转变,从注重效率与速度转变为更加注重公平与质量,城市土地开发体制的运行逻辑也亟待转变,必须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15.
建立分级财政体制 ,并在这一体制框架内正确处理各级政府间的收支划分和转移支付问题 ,是理顺财政分析关系的必然选择。在分析近年来的分级财政体制改革情况的基础上 ,力求制度的规范化 ,是进一步完善分级财政体制的关键 ,而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措施 ,便是在各级政府之间科学地划分事权范围 ,合理地划分税收收入和税收权限 ,并且实施纵向和横向财政转移支付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孟繁策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战时体制主要指政治体制和军事体制.国民党战时体制对抗日战争影响极大.它的嬗变与国民党的抗日态度、战略方针的变化以及中国政局的走向密切相关.国民党战时体制的嬗变经历了建立、调整和扩大三个阶段.本文拟将其嬗变的过程和利弊作一初步探讨.一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称之为“第一期抗日作战”.由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全国人民抗日救亡怒潮的推动以及日本侵略军的全面进攻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在这个阶段中,国民党的抗日态度是比较积极的.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动员抗战的谈话,表示了反对日本扩大侵略的强硬态度.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表明了国民政府对日抗战的立场.8月16日,国民政府下达国家总动员令,建立战时体制.与此同时,国民党确定的对日战略方针是:“举全国力量从事持久的消耗战,争取最后胜利”.也即“利用我优势之人力与广大国土,争取持久消耗战,一面消耗敌人,一面培养国力,俟机转移攻势,击破敌人,争取最后胜利.”具体口号是“以空间换时间.”为了执行片面抗战路线,为了实现持久消耗战的战略方针,国民党迅速建立了战时体制.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明确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这个选择经历了一个由实践到认识的深化过程,有其深刻的历史动因。本文仅就这个问题作一分析,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仁。 一、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选择这个一目标模式提供了深刻的内部历史动因 从1949年建国时起,经过三年恢复国民经济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到1957年,中国初步建立起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的形成,除了借鉴当时苏联的经验之外,更主要的是由于它有利于解决建国初期中国所面临的严峻的政…  相似文献   

19.
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与中国工业近代化O姜平O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工业近代化是伴随着西方洋枪洋炮的征服,在国力对比导致的屈辱感的压迫下被迫进行的,促成中国工业近代化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清政府利用传统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来迅速推进中国的工业近代化的进程作为...  相似文献   

20.
亚洲诸龙不但经济的高速增长令世人瞩目,其政治发展同样令政治学者深思。本文依据宪政体制的分析模式,分析了台湾准一元宪政体制的建立和巩固,多元化,宪政体制的定型,宪政体制变迁的特点,宪政体制变迁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