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刘宏锋 《决策探索》2009,(12):30-31
群体性事件是指某一社会群体,因共同的利益关系,聚众共同实施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目前,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机遇期,也是矛盾问题凸现期,各地群体性事件此起彼伏,从2004年重庆万州事件、2005年安徽池州事件、到2006年浙江瑞安事件、2007年四川大竹事件,2008年更是接连不断,愈演愈烈,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认真分析其特点和成因,探索应对的的策略和方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目前,群体性事件已不再为大家所讳言。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群体性事件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增加。多数群体性事件是由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工程移民等补偿纠纷引发,还有一些群体性事件局限于某一行业或职业群体,同样与劳动关系变更或某种物质利益纠纷有  相似文献   

3.
伴随中国经济转型、社会转轨进程的不断推进,利益矛盾与冲突日益加剧,因各种因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数量不断攀升。由于与公众接触最为直接与频繁,地方政府是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体力量。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同时地方政府公信力是影响其防治群体性事件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探究群体性事件背景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对提高地方政府防治群体性事件的能力,确保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群体性事件,目前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文章从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公安机关在群体性事件处置中的定位以及现场处置指挥的原则与程序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加强公安民警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进而提升公安机关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5.
<正>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目前关乎政治稳定的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能够公平、平和、快速地处理群体性事件,是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倍感头疼的一个难题。从法理上说,群体性事件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  相似文献   

6.
随着群体性事件此起彼伏,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新思维也在悄然破土。但遗憾的是,群体性事件软着陆尚停留在个案层面,更多的是一种被动反应、一种临时措施、一种个性化施政,而没有提升为具有普遍指  相似文献   

7.
耿瑞珍 《领导科学》2012,(23):34-36
近年我国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群体性事件表现各异,原因复杂.笔者认为,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利益失衡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群体性事件虽然无法完全杜绝,但也并非不可控制.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在应对群体性事件时一定要有正确的思维进路,一方面做到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对已出现的问题要应对有序.领导干部应对群体性事件须明确以下几点. 一、明确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根由 对于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学术界存在很多不同的说法,比如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渠道的不畅、公共决策的失误和不当行政、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冲突、社会分配不公、官员腐败、制度缺陷等.笔者认为,利益失衡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一定程度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运动是一定的人群(阶级和集团)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的一定条件下的选择,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追求利益是人们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所以,利益问题是引发人们行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改革的深化会导致社会格局的巨大变动及利益冲突的不断加剧,随之而来的是转型时期的中国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态势,且表现形式多样,影响广泛.群体性事件多数是政府和公民的矛盾或者原本不是但是最后演化成两者之间的冲突,政府始终是群体性事件中重要的主体.由此也决定了政府在群体性事件的处置中将扮演重要角色,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发展与处置都充满着政府及其职能问题的思辨,体现着政府职能运行的影响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并且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社会治安和政治稳定的重要问题,如何有效预防和妥善合理的处理群体性事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其中,基层领导干部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是关键。本文将从管理控制的角度对基层领导干部应对群体性事件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群体性事件是部分群众与行政当局或强势社会集团的对抗性冲突,为一种典型的集群行为。介绍了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抗争模型,通过相对剥夺、群体认同和集体效能来解释群体性事件的心理机制。阐述了相对剥夺中的个体相对剥夺和群体相对剥夺、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群体认同与群体性事件的关系和集体效能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做了介绍。最后指出社会抗争模型需要对模型中各因素的相互关系进行界定,并将其他重要因素如群际情绪、政治信任等因素包含到模型中。  相似文献   

11.
正群体性事件既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是我们党执政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重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是什么?利益表达与群体性事件是什么关系?如何预防和治理群体性事件?陈秀梅教授的《冲突与治理——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与利益表达机制的有效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书,以严密的逻辑分析,独特的创新视角,开阔的国际视野,流畅的语言表达解答了上述问题,读来使人茅塞顿开,受益匪浅。读这本书,使我们从深层次认清了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该书在对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综合分析的基  相似文献   

12.
群体性事件是公共危机的类型之一,具有危机属性。危机管理是公共行政中的重要领域,可以将其分为危机前、危机、危机后三个阶段,又可将危机前阶段划分为预防、预警和预控三个次级阶段。从防范群体性事件爆发的角度,仅引入危机前阶段的相关理论来分析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为充分认知和防范群体性事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特定历史发展时期,新旧规范、社会机制、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尤为突出,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现多发态势,已经成为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突出社会问题。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危机治理可以有效发挥其作用,但是由于其地位和职能不同,在应对群体性事件时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范式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学界和政府机构对此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回顾学界已有研究和政府机构的已有做法,其最大特征在于用公共危机管理的视角和思维去审视群体性事件,集中体现于2007年8月颁布并于当年11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虽然公共危机式的治理对于群体性事件的科学治理有一定的功效,但这仅仅是一种治标的模式,只能使我们在群体性事件发生时可  相似文献   

15.
群体性事件不绝于耳,作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范本,感城事件的特点在于主体是农民、是基层政府,原因在于最基本的社会治安问题。感城事件的发生让我们不得不去想该怎样去解决中国广大农村的相关社会问题。群体性事件,是近一段时期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16.
《领导科学》2016,(5):1
郝雅立在《和谐预警:群体性事件治理的中性美学通道》一文中指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来源于整体参与人群感受的非常态化,减少群体性事件甚至杜绝群体性事件的和谐社会就是追求一个感受美的社会。中性美学作为美学的一种代表性观点,以和谐作为其终极追求。因而利用中性美学倡导的中庸之道探索群体性事件的治理通道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中性美学中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风险社会的大环境下,各种矛盾都表现的尤为突出,其中的群体性事件又表现的更加明显,群体性事件在当今风险社会下所造成的损害是难以估量的。文章拟通过对风险社会及群体性事件进行简要阐述,以期对我国解决群体性事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呈明显上升趋势,且从发生的诸多重大网络群体性事件来看,网络往往是导致事件扩大化的直接推手并推动其朝着恶性化方向发展,如果处置不当,很可能形成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性事件,给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稳定带来冲击。如何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治理,将是网络时代政府管理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对新时期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提出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在一些地方频繁发生,防控形势十分严峻。群体性事件通常是由偶然的因素引发,蔓延速度很快,绝大多数参与者与最初引发事件的原因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往往是为了发泄对一些长期积累的问题的不满。也正是这些无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使原本就难于处理的群体性事件变得更加难以收拾。因此,防范无直接利益相关者参与群体性事件对于防止群体性事件的恶化升级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谣言的大量传播,谣言在众多群体性事件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的特点、产生基础、传播途径等方面的分析,进而寻找到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