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和谐,制度具有了“和谐性”特质才能科学、公正地规范、调控各种社会关系。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制度间的失衡与悖论对社会关系的有序与和谐形成了制度性障碍。基于理性价值与现代技术双重支点的制度创设与制度和谐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本源与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和谐社会与社会和谐不同,它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模态,社会和谐则是这种理想模态的外在表现;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是社会公正,体现为社会成员之间平等、公平的关系,它以公有制为前提和制度基础,离开这一点谈和谐社会是不现实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奠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探索从虚拟向现实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从社会学学理来看,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促进社会的“价值理念”、“规则体系”和“互动行为方式”三个构成要素之间实现整合。因此,社会学应研究的内容是:如何使“体现公平正义本质要求的‘价值理念’”有效形成“规则体系”中“更加民主、更加公正、更加正义的社会政策和制度安排”。三个构成要素的整合,是通过“权衡有效的手段”、“权衡预期的结果”,从而不断达成和谐社会的一个个“具体目标”来实现的。三个构成要素实现整合的过程将沿着“自上而下的政府计划”和“自下而上的公众追求公平、正义”两种路径展开,将呈现出三种“构建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必须选择“政府公众互动”的“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4.
社会和谐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和谐.和谐与博弈有可通之径,社会和谐是一种博弈均衡.利益博弈中和谐社会的构建应消除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对抗情绪,建立良好的合作心态,在公正的制度规范下,"理性人"辅以"道德人",共赢渐进.  相似文献   

5.
以德治国的最重要原则是公正 :一方面 ,每个人因其最基本的贡献完全平等———每个人一生下来便都同样是缔结社会的一个股东———而应该完全平等地享有基本权利 ,这是“完全平等”的公正原则 ;另一方面 ,每个人因其具体贡献的不平等而应享有相应不平等的非基本权利 ,也就是说 ,人们所享有的非基本权利的不平等与自己所做出的具体贡献的不平等的比例应该完全平等 ,这是“比例平等”的公正原则。但是 ,公正不是以德治国的最完美原则 ;最完美的原则乃是人道 ,因为人道的根本原则———自由———是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条件 :个人越自由 ,他的个性发挥得便越充分 ,他的创造潜能便越能得到实现 ,他的自我实现的程度便越高 ,因而社会便越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6.
差异的永恒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起因,必须关注“不和谐”的积极因素;市场、政府、个人形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三大主体,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人与制度的四种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官员的腐败和产业的垄断是社会不和谐的最大因素,“垄断创造暴利”是非经济收入,“特权创造收益”是超经济掠夺;建设稳定社会秩序的法治社会和政府对弱势人的基本保障,是执政者创造和谐社会的两大基本职能;按要素的贡献分配就是社会公正;市场经济制度和民主政治制度的构建是形成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伦理维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和谐社会”,是人类共同的价值理想和目标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一定的伦理精神的关切,制度伦理以其规范、协调和创新功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合理、公正的制度环境和伦理支撑,并在促进社会公正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上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了一致,显示了其重要作用。进而,和谐社会也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对制度伦理提出了相应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8.
“和谐”是社会实践最基本的“人和”环境的客观需要;也是形成“和谐文化”并指导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根本前提;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需要以“和谐文化”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21世纪的重要使命,而社会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两极分化又与社会公正密切相关。基于社会公正可能导致的两极分化有其正当性和合法性,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主动性,应予以认可并适当调节;对背离社会公正的两极分化要予以消除和根绝。唯有如此,才能有力地务实和谐社会的根基——公正,才能缩小有失公正的两极分化,确保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与和谐。  相似文献   

10.
政治协商制度文化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切政治制度都是文化的产物,中国政治协商制度是一种在“平等”、“沟通”的文化思维指导下构筑的以平民政治为理念的政治形式,其以形成政治认同为目标,促进社会团结和谐。政治协商制度根源于“和”的思维,其特征以及价值追求中贯穿着“中庸”、“和谐”的传统文化精神。同时,政治协商制度“异中求同、同中存异”的本质,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多样化要求”与“一致性规范”的统一,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