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有微观与宏观两条途径:前者是细致地剖析古代文论中具有心理学内涵的范畴和概念;后者是历史地描述古代文艺心理学思想在不同时期的理论风貌和发展概况。本文主要采用后一种方法,以中国古代的文学史和文论史为背景,通过整理、阐释古籍之中的文艺心理学思想资料,提纲挈领地勾画出汉魏六朝文艺心理学的发展脉络和理论轮廊,并揭示汉魏六朝文艺心理学在整个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2.
明朝张溥编辑汉魏六朝作家诗文集时曾于每集下撰题辞做简要的评点,大致涉及到作家的为人、生平及文学成就,殷孟伦把这些题辞进行注释并集成一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为名予以出版。因此书涉及史料纷杂,头绪繁多,故注解中不乏疏漏之处。谨发二则如下。(一)《董胶西集》:“三策三对,君臣喜起”。殷注:“三策,谓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载本传。三对,《高庙园灾对》,载《汉书·五行志》;《雨雹对》,载《古文苑》;《郊祀对》,载《春秋繁露》十五。《书·益稷》:‘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第7-8页)按:… 相似文献
3.
5.
6.
7.
六朝商税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有国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2)
从两汉到隋唐,是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重要时期,偏居江南的六朝,在这一时期对南方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作为一个时期社会商业活动状况的晴雨表的商税,在六朝有着明显的反映。因此,考察六朝商税的征收税目及征税状况,对于分析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饶宗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
陆机文赋开端云:“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文心雕龙序志篇亦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显然是取自士衡之语以命名。刘氏此书,隋、唐人或省称曰“文心”。(卢照邻)或称“雕龙”,(刘善经),下文简称作“文心”。范文澜在序志篇注(二)引慧远阿毗昙心序,而加以说明云: 彦和精湛佛理,文心之作,科条分明,往古所无。自书记篇以上,即所谓界品也,神思篇以下,即所谓问论也。盖采取释书法式而为之,故能(角思)理明晰若此。 相似文献
13.
江州地区是六朝重要文化区之一,诗歌创作亦随之兴盛。江州文化分为由豫章、寻阳、鄱阳、临川、庐陵、安成、南康等郡组成的赣文化区和以晋安、建安等郡构成的闽文化区。寻阳郡是江州诗歌最多的地区。陶渊明是创作诗歌最多者,是六朝时期少有的长期居于故乡并在此大量作诗者。这也是江州诗的特色之一,并与之交游者形成寻阳隐逸诗风。由于寻阳的地理位置,此后代有诗人经过此地并作诗,在江州山水和固有诗风歌的影响下,形成哲思濬发、清新晓畅的风格,对于南朝诗风走向清新自然有一定的推进作用。闽文化区中晋安诗歌最多,主要是江淹为吴兴县令时所作,颇受闽地独特的风光、物产影响,多有楚骚之风。对江州诗歌的考析,亦为六朝诗史、文学地理等研究提供相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15.
16.
六朝时期自孙权称帝至隋平陈恰好三百六十年,除去西晋灭吴至东晋始建的三十余年则近三百三十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长江中下游以南有如此久远连续而公开的分立现象,不唯空前抑且绝后,实在值得注意。我在研读《晋书》时,曾提出《晋书》对十六国历史的记载反映一种“统一的思想与分裂的实际”的矛盾,实际虽极分裂而思想则皆主张一统,所有分裂政权皆视“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为天经地义的应有常态,而分裂割据无论多久多乱,却只能是暂时的、非常的表现,这是中国政治思想的主流。但是,同时我也在《宋书》、《齐书》中发现自东晋以来至于南朝,在南方政权中曾出现过试图放弃大一统观念而满足于分立的政治意识,偏离了中国政治思想的主流(见《<晋书>研究》,载《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2—3期)。唯因当时论题限于《晋书》,未及深入;今再就此一问题延伸及于六朝加以探讨,着重考察六朝国策之异同,亦即六朝对于统一之政治认识及其表现为基本国策之演变与比较。 相似文献
17.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5(5):2-2
日前,浙江树人大学校长朱玉同志的论著———《树人为本》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近20万字。该著系朱玉同志在浙江树人大学2002年致力实现升本目标至2005年上半年,为建设一所名副其实的本科大学,在办学理念与模式、升本与转型、专业与师资、学风与管理等方面所作的探索。该书记录了树人大学最近几年的发展历程,既有系统的回顾,又有按照教育规律做出的总结,深刻剖析了树人大学的办学规律和发展内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民办高校近几年来发展的历程,体现了民办高校在改革、创新、发展过程中所应坚持的正确方向。该书由联合国教科文组… 相似文献
19.
振亚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1)
在现代汉语中“早晚”一词,口语中常用,意为最终、最后、迟早、终归,表不定时。如:“你早晚得倒霉。”“他早晚会提升为教授。” 然考“早晚”一词并非产生于近代。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已大量使用,并用来表达不同的意义。如: 相似文献
20.
振亚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3)
释“冷”“暖” 杜牧《阿房宫赋》中有“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名句,对于其间的“暖”“冷”二词历代各家注释均欠贴切。归结起来可分为两种意见:一是《古文观止》中将“暖”与“冷”注为形容词使动用法,即“响为(使)之暖”,“袖为(使)之冷”;二是《古代汉语》(王力主编)将“响”“袖”视作表原因省略了介词的介宾词组,即“由于响而暖”,“由于袖而冷”。上列二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