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所谓“那”文化,即稻作文化.打开亚洲地图我们会看到,在珠江水系流经的地带,分布着许多冠以“那”(或“纳”)字的地名,其中又以桂西的左江、右江和区江沿岸最为密集.这类地名,亦散布于滇南、黔东南以及东南亚的越南北部、老挝、泰国等相连地域.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那”字地名所分布的上述日域,正是壮侗语族壮泰语文诸族—中国的壮族、布依族、傣族,越南的依族、岱族,老挝的老龙族,泰国的泰族等民族的家园.而“那”牢地名最密集的地区,亦即是自古壮族及其先民西瓯、骆越部族聚居的腹心地带.这种独特的地名景观及其分布格…  相似文献   

2.
如果我们深究一下英文和法文“culture”(即“文化”)一词,我们会发现,这个我们太习惯的词汇,在辞源意义上竟然是指在一块土地上“耕耘”的意思!原来,在西语里“文化”与“土地”根本相关:先是指在土地上耕耘种庄稼,然后才引申到精神意义上,指人在精神上的“耕耘”,陶冶修养。说一个人“耕耘(cultivated)得不好”,就是说这个人“没有教养”。尤其在德语里,“文化”与土地相关这层意思,最为强烈。对于德国人,“文化”就跟庄稼一样,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民族。从早已发现的“柳江人”化石及其他文化遗迹可以断定,壮族先民在几万年以前就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壮族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生息、演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具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意识。对壮族审美意识及特征的研究是一个有待深入的研究课题。本文拟对壮族审美的特征加以概括归纳,以便其他民族更好地了解壮族人民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4.
关于秦代的经济史资料,特别是有关土地政策的资料,在云梦秦简出土以前,留世者甚少。《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一年集解引有徐广曰““使黔首自实田”一语,为现代史家所注目。1947年翦伯赞在所著《中国史纲》第2卷《秦汉史》中解释曰:“所谓‘自实田’,即自由占有土地之谓也。”不久,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里也说:“三十一年令人民陈报耕地实数”,为的是“推算实数,制定赋税”。1963年出版的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则谓:“‘令黔首自实田’,即命令有田的人向政府呈报占有土地的数额。”并进而  相似文献   

5.
一般研究两汉土地制度者都注意“名田制”,即“以名占田”的土地私有制。因为土地私有制在两汉时代是汪洋大海,是具有普遍性的土地制度。不过,“假田制”也不是孤岛。特别是从假田制与假税制的推行,使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的角度看,假田制对当时和以后的历史都有很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假田制与假税制作一番探讨。 所谓“假田制”,就是把国有土地租给无地农民耕种,在史书上称为“假民公田”。政府向租种假田的农民征收地租,即称为“假税”。这是在两汉土地私有制及土地兼并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政府为了安置贫民,使其能回到农业生产上来,以增加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6.
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到宋代,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逐渐衰落,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开始居于主导地位。宋朝的官户在这一变化过程中,通过不断兼并土地,从而扩大了土地经营,这成为官户一项极为重要的收入。 一、抑制兼并政策 宋代从建国初,采取了一系列“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等政策,这就引起了土地兼并。宋人极为重视包括土地在内的常产的观念,例如:“人生不可无田,……有田方为福,盖福字从田、从衣。”①“果置得一两好庄及第宅,兔于茫然,此最良图。”②认为田是幸福之根源,拥有土地才是保取富贵的上策。苏武在详定役法时,…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曾盛行过三种土地制度,即井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这三种土地制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和区别?本文拟就这几个问题作一探讨。一般认为,所谓“井田制度”有两种含义:一是田地的形式。当时的田地上一般都有着齐整的沟渠和道路,大片的耕地被划成许多方块,每个方块大致为一百亩,称人“一田”,由一人耕种。田与田之间,什沟修路,既是水利,又是田界,也便于行走。这些方块的界划,放眼看去,很像“井”字的形状,所以称为“井田”;二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当时的田地归全室所有。贵族们将其中的大部分分…  相似文献   

8.
在敦煌户籍残卷上,各户受地分段登记的四至中,有很多“自田”的记载。这些“自田”反映什么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认识唐代均田制的内容、性质等,都有很大帮助。有同志认为,这些“自田”的意义,“可能即指自己另一段的已受田”,因彼此挨邻,在登记国家受地时彼此得到反映。这个看法,经我们仔细核对所见资料,发现有的地方虽然可以勉强说得过去。但并不能全面解释户籍中“自田”所反映的关系。矛盾的地方很多,很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在此,提出个人看法,向同志们求教。笔者认为,残卷上“自田”所显示的关系,应该是归各该户所有,不属于均田范围内的私地,不是国家授地的反映。何以见得呢?让我们从讨论不同意见的论据入手。有同志认为“自田”是受田的彼此关系,否定其属于私地的论据主要有三点:  相似文献   

9.
壮族认同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壮族虽然自称繁多,语言不同,文化多样,但具有统一的族体认同意识和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其三个认同层次,即自称群体认同、壮族族体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并非相互对立与排斥,而是和谐共存,构成了壮族文化“和而不同”的格局。  相似文献   

10.
春秋时期的晋国和战国时期的秦国,曾经出现过一种叫做“爱田”(“辕田”)的土地名称。它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自古至今歧解纷坛;对它的解释,又往往涉及古代土地制度史上的一些重要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它作一番认真地辨析和探讨。 一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爱田”普遍流行着这样一种看法,即根据“爱、辕、、换,四字音义同也”(《说文解字》段玉裁注),认为“爱田就是换田”。原  相似文献   

11.
严奇岩 《天府新论》2007,(2):126-131
四川是我国第五大客家聚居省区。以四川客家话为例,考察“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历史与现状,不难看出其文化内涵:体现了客家人对自己语言的文化自觉和祖先崇拜观念。“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反映了客家方言的文化功能,即情感功能、文化传递功能和族群认同功能。客家语言态度上存在两个极端,体现了语言沟通与语言保护的矛盾。四川客家在处理好这一矛盾关系中有成功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2.
首先应当说明的是,我这里所说的“文化思想”,主要是指先秦时期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文化思想遗产。就此而言,我觉得先秦的文化思想有一种明显的倾向,那就是“内向”的,而不是“外向”的。所谓“内向”的“内”,是指人类自身及人类社会;“外向”的“外”,是指整个宇宙及大自然界。所谓“内向”的,即先秦文化思想对人类自身及人类社会,是全力以赴地进行了分析和探索;而对于宇宙、自然的“外向”研究,就没有那么关心,甚至持否定的态度。当然,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这并不是说中华民族在先秦时期就没有探讨宇宙、征服自然的辉煌业绩;而是说,从文化典籍的遗产上看,作为一种“文化思想”,对“外向”文化既少记录,也不提倡,在文化典籍里留下了相当显著的“内向”特征。  相似文献   

13.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发展到近代,无论是从其历史走向上还是从其形态和内容上来看,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其结果是导致一种既不同于传统中学亦非西学的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梁启超语)的,充满着新的认知形式、新的价值观念的近代“新学”的逐步形成。毫无疑问,在传统中国“旧学”走向“新学”的过程中,西学的浸润渗透至关重要,但是,作为民族特性极强的近代“新学”,毕竟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近代形态。因而,传统学术文化本身就蕴含着由“旧学”走向“新学”嬗变更新的内在动因──那就是“经世致用”。道咸之际,在“…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期,壮族民间文化变迁本质上是一个“去民间”过程。工业化改变了壮族传统的稻作生产方式,壮族民间文化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农耕基础;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大量青年农民向城市流动,导致壮族民间文化主体或社会基础流失,同时,市场经济改变了壮族民间社会的文化态度,国家和市场逐渐成为壮族民间文化的主要实践者;壮族民间文化逐渐与民间社会生活过程分离,失去服务民间社会的文化功能,壮族民间文化遗产化和商品化。  相似文献   

15.
汉唐间的土地买卖,以及与此相连的封建土地所有权问题,历史上就有争议,至今仍然意见不一。较早的争论出现于马端临《文献通考》。该书评论唐朝均田制,引了叶适的一段言论:“要知田制所以坏,乃是唐世使民得自卖其田始。……唐世虽有公田之名,而有私田之实……民得自有其田而公卖之,天下纷纷遂相兼并”。马端临说:“水心言唐方使民得立券自卖其田,而田遂为私田。此说恐未深考”。他认为“秦开阡陌之后,田即为庶人所擅”,“民得以自买卖田土矣”。两人都把土地买卖与土地所有权联系起来,但在时间上看法不同。解放后,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中,再次碰到这个问题。一些同志指出:“根据经典著作的指示,结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史实,土地买卖可以作为衡量土地所有权的标尺”。另一些同志则认为封建社会的土地买卖,不过是一种“诡诈的买卖”,它“不但不能证明‘自由的私有权’的建立,反而意味着在封建社会的农民是以土地所有权的丧失而换取使用权为其特征”。更有同志提出:“所谓经过买卖的私有,只是在封建法律下被承认的,而法律是统治者所订”,因而认为土地所有权“在专制封建主义的中世纪‘就是全国范围内集中的土地所有权’——封建的土地国有制”。这里的分歧就不仅涉及汉唐时期(乃至封建社会)土地买卖的性质、意义,而且关系到对封建土地所有权的理解了。本文试图结合汉唐间土地买卖的事实,对“封建式的私有”谈点粗浅意见,供讨论。  相似文献   

16.
试论壮族文化的自然生态环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壮族以稻作农业为主的生业方式和以那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 ,是由岭南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的。大约在新石器时代 ,壮族先民在长期的采集劳动过程中 ,发明了稻作农业 ,标志着壮族源远流长的那文化的形成。随着稻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它对其他文化事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干栏文化、铜鼓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师公文化等等 ,都带有浓厚的那文化色彩 ,都与岭南的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壮族在对自然界长期的适应、利用和改造过程中 ,形成了崇尚和师法自然 ,与大自然相亲和相互依存的自然生态观 ,并通过对自然资源取之有度 ,用之得法 ,以及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禁忌及习惯法规等 ,调适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正> “废井田、开阡陌”是商鞅变法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项内容。但对此问题的认识,历来史学家们意见分歧。当代关于这方面的论著甚多,诸家认识上的距离之大,往往令人瞠目:有人说这是“废除了奴隶制的土地制度”,“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有人说这是“土地私有制的最终形成”,“标志着农村公社经济结构的彻底解体”;有人说这是“把大家庭肢解为小家庭”,“确立了小农经济”,有人说这是国家“完成了对村社土地所有权的集中和垄断”,“其实质就是土地国有化”……总之,“废井田、开阡陌”至今还是个聚讼纷纭、有待继续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秦尚伟 《兰州学刊》2002,(1):67-68,33
一、房地产的概念房地产即房产和地产的通称。[1] 物质形态的房屋、土地被赋予法律上的财产意义 ,即被称为“房产”和“地产”。房地产一词目前在国内外均无法律定义 ,在什么是房产、什么是地产 ,以及二者是什么关系的问题上 ,同样没有严格的法律定义。对房地产概念的分析 ,是我们正确理解房地产法的调整对象和范围的前提。(一 )房产的概念在我国 ,房产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房产 ,是指在法律上有明确所有权权属关系的房屋财产。“所谓房产 ,是指房屋财产 ,即指在法律上有明确的权属关系 ,在不同的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间可以进行出租、出售…  相似文献   

19.
两田制略论     
<正> 两田,即口粮田和承包(或租赁)田。两田制最早是在推行家庭承包制的实践中萌发的,后有不少农村试行,但它一直缺乏理论上的总结和政策上的规定,所以未能引起社会的应有关注,至今仍处于自发生长的阶段。笔者认为,深化农村改革最根本最关键的问题是按生产力标准进行土地制度的变革,即推行两田制。一、“大包干”责任制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0.
<正>在我国目前论坛上,土地市场与地产市场这两个概念,往往是通用的,其实,“土地”与“地产”并非同一概念.“土地”,从自然资源角度看,指的是地球的陆地部分及其水面,它是由地球陆地部分及其水面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和自然植被等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类已开发和利用的土地,是由土地物质和土地资本构成.土地物质是土地的纯自然部分,它没有人类劳动投入,是自然历史形成的;土地资本则是由人类劳动投入形成的土地固定资本,固着在土地之上或之中.“地产”作为一种财产必须有物质客体,地产的物质客体即土地,是由土地物质和土地资本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地产”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必须具有明确的法律从属关系.我们可以把“地产”的内含概括为:法律上有明确权属关系的,经过人类开发改造具有一定价值、并能给所有者、使用者带来经济效益的土地.狭义的“地产”是指具有明确法律权属关系的土地,而这个土地是由土地物质(纯自然土地)和土地资本中不能与土地物质相分离的部分(如土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