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竞红 《民族研究》2004,(1):105-105
20 0 3年 10月 9日至 11日 ,由中国民族学会汉民族分会主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和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共同承办的“2 0 0 3年汉民族研究学术讨论会”在昆明召开。来自全国 14个省、市、自治区及韩国的 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学者们以“汉文化、多元文化与西部大开发”为主题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1.汉族族称的流变和汉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学者将汉族族称的起源与流变分为四个历史时期 ,即奠基期 (先秦时期 )、萌生期 (秦汉时期 )、整合期 (魏晋南北朝至清末以前 )、确立期 (清…  相似文献   

2.
蚂节是红水河流域壮族极具农耕色彩的节日。在壮族与汉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其文化要素与内涵不断丰富,壮族神器铜鼓与汉族神兽实现互通,壮族文化与道教文化得以互融,壮、汉民族以仪式为纽带“同祀共欢”。壮、汉民族通过“互鉴”的途径达成“共享”,从而实现彼此文化的交融。蚂节也因此发展成为整合壮汉民族关系的节日庆典。这一鲜活案例不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微观体现,而且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对于从多维度探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冯敏 《西藏研究》2005,(2):103-114
对成都市“民族用品一条街”的调查显示,经商流动人口活跃于大都市的价值已远远超出商贸本身,它不仅促进了西部大都市及周边地区的商业繁荣与多元文化交融,增强了内地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辐射与联动,弘扬了少数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大都市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对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与认同,对中华多元一体格局不断得到巩固与拓展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试论西部大开发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重构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重构的必然性、多元性、个体自愿性、长期性等特点的分析,论证并指出:西部开发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重构是必然趋势,并且这个重构是长期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应以个体自愿的原则为基础,让各种文化的主人从多元的社会文化取向中自主选择取舍,以达到“中和位育”的最终结果,在西部民族地区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混一的文化环境。与此同时,笔者对学术界中值得商榷的提法也进行了必要的修正。  相似文献   

5.
西部多元民族文化与教育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西部多元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适应西部多元民族文化的特点,西部多元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要依赖于教育。处于教育与文化互动状态中的西部教育必须按照现代民族文化的生成条件和方式去配备相应的教育教学设备,选择和运用适应民族文化传播的教育教学手段、方式、运行机制和实施方法,从而根本上保证现代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和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康战强 《回族研究》2023,(1):97-102
西部民族美术植根于民族文明的交流互鉴,生发于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在多元民族文化领域中,西部民族美术以丝路文明传播为线索,由多元文明形态和文化关系构成了西部美术的创作思路。西部民族美术作品对于时代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媒介作用和积极的文化能动性,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起到了直观的调和作用,这一特征使得西部民族美术可以跨时空、跨地域地传承发展。宏观地看,西部民族美术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母体的地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西部美术创作的根基。微观地考察,西部民族美术包含丰富的共生关系,西部各民族文化之间呈现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相互发展的共生形态,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得到了孕育和弘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心理结构被进一步强化,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被进一步巩固。  相似文献   

7.
汉民族和少数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转译地带”(zone of translation)进行交流和融合,各自的文化因素受到修正和转译,并进一步促成身份认同意识的转变。从某种程度而言,《汉民族史记》进行的正是这样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通过描述这一表示联系的网络和场域,去追溯汉民族发展演变的踪迹。汉民族研究的链合理论事实上体现了行动者网络理论有关“集合”“中介”以及“转译”的含义,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具有行动者网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徐杰舜教授从事汉民族研究已逾五十年,硕果累累,其中学界又以《汉民族发展史》、《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和《汉族风俗史》为徐氏汉民族研究三部曲。回顾徐教授五十多年的汉民族研究历程,我们发现徐教授的研究工作旨在从过程论的角度探讨汉民族形成的来龙去脉,探究汉民族"一体多元"族群结构稳如泰山的根源,从而建构汉民族研究的"雪球"理论,进而以汉民族"多元一体"的案例佐证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尽自己的职责。  相似文献   

9.
壮族师公土俗神“莫一大王”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傩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已有约二千年的历史。从秦始皇时期的“越巫”开始,先后经秦汉、唐初李靖、北宋狄育三次大规模的用兵,傩文化已由“军傩”以及汉民族的移民而传入桂林,进而幅射至广西各地。尤其是在桂西各少数民族地区,在接受汉民族文化的同时,也随之接受了汉民族的傩巫文化。两宋以后,傩文化与盛传于中原地区的佛教与道教又揉合成一体。成为独特的农村宗教祭祀文化——师公(或称“尸公”)。但与纯粹的佛、道教又有所不同,与广西流行的巫觋文化也有明显的差别,因而有人称之为“师教”。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说,它并不能成为一门宗教,只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农村、迷信色彩极为浓厚的文化现象。它的职能几乎是“全能”的,从祈福、祭祖、请  相似文献   

10.
由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民族学会汉民族研究会、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中共章丘市委、章丘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齐鲁文化暨汉民族形成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7月22—26日在济南章丘市召开。来自中国、新加坡和韩国等国的专家学者100多人与会。大会开幕式由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志民主持,中国民族学会汉民族研究会会长杜荣坤致辞。会议期间,选举了第三届理事会,并推举揣振宇为新一届会长。本次学术研讨会就儒家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汉民族的发展与汉文化、齐鲁文化三个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由于篇幅所限,这里…  相似文献   

11.
广西中部大瑶山周边地区的榕垌村,是一个以梁氏壮族为主体的小型自然村落.它融合了壮、汉、瑶等多个民族七大支系的外来民族成分,构成了一个复杂多元的民族文化整体关系.他们在社会、经济、文化、心理形态和各族群社会关系上,表现出诸多微妙复杂的文化心理差异.本文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推考这种民族关系和民族文化心理差异的历史成因,并证明以榕垌壮族为典型的广西大瑶山周边地区散居的壮族,很可能源于明代广西西部"俍兵",与当地瑶、汉民族一样,并非土著,他们几乎同期到达,激烈的生存竞争,三百余年来,构成了一个矛盾深远而又互相依凭融合的复杂微妙的多元族群关系.  相似文献   

12.
郗玲芝 《民族论坛》2013,(5X):36-39
台湾物产丰富,地理位置显要,素被称为我国"东南之钥匙"、"七省之藩篱"。宋元以后,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居民携汉民族文化与封建知识开始陆续移居台湾,与当地"原住民"文化相互学习、共同发展。1945年以前,台湾还曾屡次遭到外国侵略者入侵,多种外来文化凭借侵略者的武力植入社会。至此,本岛缓慢发展的"原住民"文化、随汉人传入的汉民族文化以及侵略者强力植入的外来文化在台湾社会中均获得了一席之地,为台湾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台湾物产丰富,地理位置显要,素被称为我国"东南之钥匙"、"七省之藩篱"。宋元以后,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居民携汉民族文化与封建知识开始陆续移居台湾,与当地"原住民"文化相互学习、共同发展。1945年以前,台湾还曾屡次遭到外国侵略者入侵,多种外来文化凭借侵略者的武力植入社会。至此,本岛缓慢发展的"原住民"文化、随汉人传入的汉民族文化以及侵略者强力植入的外来文化在台湾社会中均获得了一席之地,为台湾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历史上中原与西北部少数民族之间的“茶马贸易”形式,“茶马互市”促进了内地和西部地区经济上的交往和繁荣,密切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和融合。几千年前,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川西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间有一条完全用人、马的脚力踩出来的,用无数血肉之躯铺就的古道———茶马古道。藏汉民族就通过这条古道不断加强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往来,增进民族间的团结与友谊,这促进了沿途的经济、文化、艺术、宗教、民俗等各方面的繁荣与发展。本文将重点探究藏汉经济交流的这种主要形式——“茶马贸易”的历史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在人化自然的过程中,创造自身文化。从西部和青海两个区域维度上看:多种社会互动与交往的方式,建构西部民族文化多元共存的丰富意涵;不断深化的社会互动与交往,推动西部民族文化呈现统一性、包容性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民族学学会汉民族分会。广西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等单位共同举办的’98国际汉民族研讨会暨全国第五届汉民族学术年会于1998年8月5日至8日在广西壮族自治K西府南宁巾召开,来自国内外的1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近由篇_此次学术讨论会的中心议题是ZI世纪汉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分议题为汉民族文化研究、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研究。汉民族区域文化研究、汉民族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等_下面,依据会议论文及大会发言,将与会代表比较集中研讨的几个问题综述如下:——关于汉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与会…  相似文献   

17.
西部大开发持续多年,是中央政府支持下的边缘地区扶贫项目,通过一系列政策倾斜和优惠,西部地区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西部大开发并未改善西部地区在区域发展的不利地位,反而出现“东西部失衡” “西部省份内部失衡” “西部中心城市与中小城镇失衡”等多元区域失衡样态.说明过度依赖外部扶贫并无法改变西部地区的经济地理空间,反而固化了西部地区在国家社会一体发展中的边缘位置.“一带一路”倡议拓展了西部地区发展的经济地理空间,有效推进了西部地区的“去边缘化”过程,使其从国家经济社会格局的“边缘位置”变成“中心枢纽”.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地区有可能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开发政策应致力于西部自生发展,做好地方客观条件与主观能动性、市场竞争与宏观调控的双重匹配,抓住西部地区发展的共性问题并兼顾地方多样性,继而有效促进西部地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蓬勃兴起的西部开发,实际上是西部的现代化进程。这一进程,会不会使西部这个中国少数民族最集中区域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遭到破坏呢? 美国人DanieI B.Wright在对贵州榕江的民俗作过长期考察后认为,除了个别情况是例外,少数民族的“现代”都市化生活方式越是突出,其族群自身的独特传统就体现得越少。在中国类似于贵州榕江这样的贫困地区,民族文化生态的变异状况基本取决于某种文化所在区域与公路的远近关系。公路决定了当地族群与外面世界的关联程度。在云贵地区,由于交通的发展使以前用来唱侗歌的古楼,现在成了 开村委会和唱卡拉OK的地方;而在甘肃岷县一带,原来穿着夫夹儿、系着彩腰带的回、土家、撒拉等少数民族群众,因受外来服饰的影响,如今也是一身西装地参加“花儿会”。 社会学者潘年英的论调听起来有些“另类”:“那些生活在贫困地区又保持了独特文化的人们,会因为突然而来的文明冲击而失去他们的独特。他们可能有了电视,但他们再也不会有赶着羊而唱歌的快乐。” 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大潮猛烈席卷而来的时候,费孝通先生警告说,不要把西部那些多元的文化给冲掉了、毁掉了! 当然,包括西部少数民族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有权过上享受现代化文明成果的富裕日子;另外,以现代理念开发的成功先例在西部也  相似文献   

19.
关於中国“西部文化”问题的讨论1994年11月,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先后两次组织所内中、青年科研人员就“中国西部文化”(以下简称“西部文化”)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与会同志紧紧围绕主题,畅所欲言,从“西部文化”概念的提出、我国西部文化的内涵特点以及涵...  相似文献   

20.
寻找汉民族研究的端点“甚至有人怀疑汉族不是一个民族族体而是一个种族。”广西大学教授袁少芬在论文里写道。“这个如今有13亿人口的大民族,积数千年其文明进程从未中断,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这个全世界最大的民族,其过于庞大的族体与过于复杂的历史文化结构,令研究者有时无从下手。谁来解读这个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民族?中国民族学会汉民族研究会正是这样的一个团体。在近十年的探索历程中,这个研究会尝试着寻找到了对于这一个庞然大物进行解剖性研究的一个端点——从地域文化结构的解读入手。这是汉民族研究会近年最重要的成果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