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4 毫秒
1.
目前,我国生产力维度的新就业形态与生产关系维度的新就业形态发展步调不一。生产力维度的新就业形态存在不断培育高端就业与保护低端就业的分化趋势,生产关系维度的新就业形态存在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割裂态势,呈现出了新就业形态各维度内部及维度之间发展不协调、不均衡的局面。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长期均衡角度考虑,要推动新就业形态从保护低端就业向高质量充分就业、从形式自由向实质自由的双重转换,促进新就业形态以否定之否定的正向发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传统的理论观点最初认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较之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发展生产力的问题,而不存在什么还要对包括生产关系在内的经济体制进行不断的改革来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后来虽然不得不承认也要进行改革,但又只是着眼于不断改变生产关系,提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公有化程度,形成更加高度集中统一、即统得更死的经济体制,而无法想象,更决不容许通过改革  相似文献   

3.
我国社会分化日益呈现为一种不断加剧的态势。其中,广大农村社会的分化最突出地表现为农民的分化,而农民分化又主要表现为与经济收入紧密相连的职业分化。在中国农村业已发生较深层次的社会分化的前提下,谋求持续、稳定、和谐发展的关键必须得完成若干社会整合过程。从社会学视角看,必须在“分化—整合—再分化—再整合”的递进逻辑中把握农村发展。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原理,是我们进行经济改革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调整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使之不断地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首先要从生产力的状况出发,研究生产力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的实际内容。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最根本的是适应社会化生产力本性的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首先是指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本性和性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最根本的是适应社会化生产力的本性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以大工业为标志的社会化生产力和生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社会职能的不断分化,渐渐形成了职业角色。职业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的特定位置和与之相关联的职业行为模式。由于不同的个体承担的社会分工和社会职能的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职业角色。  相似文献   

6.
唯物史观为人类理解和把握文明形态的生成演进规律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基本原理具有深层的文明意蕴: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创造和推进文明形态的根本力量,生产关系是区分人类文明形态的内在依据,二者的矛盾运动是文明形态得以发展演进的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推进文明形态高质量跃迁,在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中生成文明形态的全新内在秩序,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唯物史观为根本遵循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必然也必须在进一步发展中自觉引领世界生产力发展,不断推进人类生产关系变革,重塑世界文明交往方式,实现世界文明和合共存、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崔巍 《天府新论》2007,(6):34-38
半个多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理论并没有突破古典经济学的范畴,而是仅就某些具体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刻的研究,因此,不可能超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济增长存在要素关系模型的创立,建立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与发达国家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增长及模型的再研究基础上,是从整个大的社会经济着眼,从具体经济领域着手,从生产力构成、生产关系构成、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建立科学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既然是基本而不是全要素,就需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提炼丰富;生产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生产关系要素对生产力的影响程度也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8.
明清是中国封建专制压迫最重的时期,但也是资本主义因素萌生和封建生产关系逐渐解体、世俗人生自由思想逐渐兴盛的时期,其间产生了许多名家名著。冯梦龙,明末苏州人,编著甚丰,可谓多栖主义者。三言便是其杰作之一。它的产生不仅是庙堂文言小说向通俗白话小说转变的重要标志,而且反映出明末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诞生以及转  相似文献   

9.
江怡 《江汉论坛》2006,(11):9-12
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不断调整和变革,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本文从生产关系调整和变革的角度,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和变革的路径以及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研究农业问题,认识与掌握发展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对于指导农业工作,搞好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农业再生产,是研究农业问题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农业再生产过程,是农业物质资料(农产品)、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同时是农业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存在着两种经营形式: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农场和集体所有制的人民公社,其中主要是集体所有制的人民公社。所以农业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就人民公社来说,实际上就是集体经济的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巩固和发展。本文不拟全面地研究农  相似文献   

11.
明代诗学的主体是唐诗学,晚明时期唐诗学进入整理、融合时代。产生于晚明的《诗源辩体》不是一部专论唐诗的著作,但全书主体却是唐诗研究。其唐诗理论不是许学夷所独创,而是与前代、同时代诗论有着深厚渊源;不仅包括《文心雕龙》、《沧浪诗话》、《艺苑卮言》、《诗薮》,更包括公安派、竟陵派的诗学理论。正是在融汇众家的基础上,《诗源辩体》中的唐诗理论成为了有明一代唐诗理论的总结之作。  相似文献   

12.
明宣宗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封建帝王,史学界历来对他评价很高。他在位期间,实行德政治国,任用贤臣,爱惜民力,重视农业生产,使国力进一步强大,实现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仁宣之治”。但是,其执政期间也并非毫无弊端。由于明宣宗重用宦官,过度崇奉佛教,沉迷于宫廷娱乐等,不仅为明代中后期的太监专权埋下了隐患,而且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从而加速了明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晚明的商业繁荣,孕育出了扎根于儒家传统的东方资本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在满清入关后遭到摧残,在清朝后期再度兴起。它构成了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变迁的文化支撑。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世界历史上,不存在起决定作用的保守的文化,只存在起决定作用的保守的生产关系。在不同的文化圈,文化会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嬗变。心学是东方的资本主义精神,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它仍然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对于心学以及更广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重新理解。  相似文献   

14.
郑军 《北方论丛》2005,3(3):90-94
在明朝末年,由于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西学东渐的影响,中国古代科学开始了向近代化转变的历程.但是,由于明清鼎革导致了政权更迭,由此所造成的一系列后果成为中国传统科学近代化进程中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张掖大佛寺保存的西夏黑河桥碑与黑河流域的平天仙姑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碑文是关于平天仙姑事迹的最早记载。平天仙姑信仰起于何时,现已无从考证清楚,自从明大司马侯东莱重修仙姑庙后,仙姑信仰便逐渐兴盛和发展,传遍了几乎整个黑河流域,成为黑河流域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明代后期和清代前期河西战争不断、社会剧烈动荡的大背景是仙姑信仰逐渐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反过来,仙姑信仰的兴盛和发展也曲折地反映了明代后期和清代前期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是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频繁的对外文化交流中,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开明的士大夫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这些人群在当时的活动,为后人了解和研究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通过综述这些人群栽体的活动,了解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特性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憨山德清注《庄》动机与年代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红蕾 《北方论丛》2007,73(2):32-35
明代文人于《庄子》情有独钟。憨山德清注《庄》不同于明代士人的“以佛解庄”,而是别出机杼“以佛化庄”——通过憨山德清的解读,老庄哲学俨然属于佛教庞大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憨山德清注庄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打破儒、释、道三家互不相融或限于浅层交流的局面,从深层次上发掘三家的内在关联。憨山德清《庄子内篇注》在明代士大夫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佛教与士大夫沟通的桥梁和媒介。  相似文献   

18.
晚明小品折射的文人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麟 《兰州学刊》2008,(9):176-178
从某种角度来说,晚明小品是晚明文人心态的一面镜子,轻灵的小品可以折射出变乱纷呈的晚明文人复杂多样的心态。异端倾向、末世情怀、自娱心态、遗民心绪,依次展现了晚明文人丰富而真实的生命状态。  相似文献   

19.
魏宏远 《学术界》2012,(2):147-156,286
明代中后期王世贞主盟文坛,其长期在吴中弇园家居,接纳四方文友,相互诗文唱和,吴中成为当时的文学中心。此后,袁宏道倡"公安派",钟惺、谭元春引"竟陵派",相继崛起,并对吴地文学大加挞伐,"楚调"盛极一时。在"楚调"衰弊之际,吴伟业编纂《太仓十子诗选》,沈德潜选编钱大昕、王鸣盛等吴地才子之作成《七子诗选》,皆有使"吴风"再兴之意。"吴风"、"楚调"此消彼长,地域文学、权力文学在"边缘"与"中心"的位移中相互碰撞、嬗替,彰显出文学话语权的纷争。  相似文献   

20.
郑维宽 《兰州学刊》2009,(4):223-226
唐后期,为了控驭广西西南部的非汉民族,在广西境内首次设立高层政区岭南西道,道治位于邕州,但历时短暂。从北宋到明代,在以民族因素为主导的地缘政治背景下,广西的政治中心长期位于桂林。清代中前期,民族因素对广西地缘政治的影响削弱,桂林作为省会只是历史惯性的作用。清后期爆发的边疆危机,成为广西地缘政治变动的新因素,广西省会由桂林迁往南宁成为历史发展的妊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