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新时期文学转型后,当代部分文学作家在文学语言上大胆创新,取得不菲 成绩。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当代文学写作的语言呈现出较明显的背离性特征。但一直以来,人们对背离性语言没 有进行过全面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且在已有的一些论述中,也只是更多地从写作主体的心理层面去认识其表意 功能。而站在现代写作学高度,我们认为,背离性语言是当代文学写作致力于现代时间艺术建构的结果;它所表现 出来的流动、变幻的时间之美是当代先进写作文化在语言层面上的鲜明体现。  相似文献   

2.
在近八九十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许多作家自觉借鉴与尝试现代唯关主义的风格与方法,其作品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唯美倾向.本文试图对这一写作流脉进行简要的梳理,并以苏童小说创作为核心,从语言、形式、文体等层面对苏童及当代作家的唯美写作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写作“作为表达的新策略”,既是 90年代的文学品格 ,又是当代文学批评和诗学的理论代码。创作衰变为写作 ,写作被语言耗散。揭示写作的“话语性”特征及其演变 ,是反思当代文坛有效的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4.
现代艺术带给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独特的启发,形成了丰富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观念.其不仅在形式的层面上丰富着现代园林的形态,而且在观念和意义的层面上也拓展着现代园林的表现空间.对艺术观念和艺术语言手法的研究为园林设计实践提供了不同的艺术视角,从而创作出适合我国时代发展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80后"写作产生的文学背景,从文学史的角度,探索"80后"写作与主流当代文学的关系。得出结论:作为一种文学现象,"80后"写作除具有与主流当代文学显著的断裂特征外,还有对主流当代文学的承续,这种承续尤其表现在对先锋文学的模仿上,"80后"写作的实验性、反叛性及其"去儒化"的精神指向昭示其先锋诉求。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文学语言意识的迷津--及物,还是不及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的自觉"是当代中国文学变革的理论资源.对语言不及物本性的体认,构成了当代文学一种新的文学经验和理论范式.然而,当语言本体论变异为语言游戏或语言消费时,当代写作便陷入了迷津.  相似文献   

7.
女性书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社会境遇,因而理想写作空间的诉求也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更新。在当代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女性写作空间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以开放的姿态吸纳有利因素,但弊病仍然存在。就当代中国女性写作而言,只有将其置入多元文化中来考察,在创作者、文化批评者以及大众媒介的多方共同努力下,理想空间的建构才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时间--空间艺术,而中国古典小说更具有"空间性"艺术特征.其理论体系与绘画、园林等空间艺术理论融为一体,追求意象化、生活化、抒情化的审美旨趣.探寻这一理论新视角,有助于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尤其是当代大众文化现象的研究与品评,从而达到中国古典小说传统与现代、理论与批评、继承与实践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当代文学受众阅读活动的新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当代文学传播深深地打上了大众媒介的烙印,传统的文学阅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进入视觉传播时代,“蒙太奇”、“比特”成为了世界通用的传播语言,原本多元化的文学文本在技术层面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一致性,这使得传统的文学受众在阅读文学文本时,出现了一些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特点。本文将传播学与文学结合在一起,考察当代文学受众阅读方式的变化,研究当代受众在文学阅读中显现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0.
当代文学史写作自"重写文学史"浪潮兴起后,就一直是文学史研究的热点话题。由于时间上的近距离,当代文学的历史书写一直存在着变动性乃至对于书写者的挑战性。从当代文学本身的历史、现状出发,并结合已有的文学史写作,进而对当代文学史书写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1.
作为现代化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社会的城市化多方面决定着现代生活,同时,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形色色的"进城"问题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贯穿性主题.本文分三部分,分别从长期性、曲折性、深刻性、复杂性、现实性、紧迫性着眼,择要论述这一主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各阶段、各层面的表现及其现实意义.指出:无论是从政治一经济层面看,还是从伦理一美学层面看,"进城"都为当代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同时也为中国式市民社会的形成,为新的社会道德、信仰、伦理、美学秩序的建立提供了根本性的机遇.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后期,西方文化思想界开始了所谓的"空间转向",空间理论影响到包括文学写作和研究在内的多个社会科学领域。在中国,90年代的"身体写作"从女性身体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表征实践活动,成为建构女性存在空间的起点,由此打破了历史主义的线性逻辑,进一步将空间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写作实践进行了相互的印证。  相似文献   

13.
冉冉的诗歌创作以强烈的主题意识和自我重塑精神,从地域、民族和性别三个维度纵深地拓展了诗歌空间的主题内涵,表现出自觉而鲜明的空间意识,不仅对丰富当下语境中现代汉诗的书写空间具有启示性价值,而且也使得诗人在进入“中年写作”阶段后实现了诗歌艺术和精神追求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4.
于坚是当代诗坛一直卓有成效地实践口语诗写作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写作始终贯串着为抵达口语诗性和日常神性所作的全部努力,口语的诗性价值在于坚的诗学理论中一直居于优先考虑的位置,乃至被确立为诗歌的基本价值维度。他的口语诗创作和他的诗学主张具有相互生成、相互印证的性质,表现为二位一体的关系,这也是确立其口语诗学的基础。于坚的口语诗学有其内在路径和基本构架,大致而言,可以落实到"拒绝隐喻"、"非升华"、"有意味的形式"等具体层面上,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和融合具有体系性的特征。于坚的口语诗学是当代诗歌的一个有效标本,值得在当代先锋诗学的层面上做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人类已全面进入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已介入人类生活,人类几乎为大众传媒所控制。而属于象牙塔的文艺也不能例外,当代社会的文化艺术在整体上已经与传媒紧密相关。传媒直接地或间接地介入文艺的制作、传播、倡导、普及和推广。谁也无法不考虑文艺的传播接受,而做藏之名山的创作了。大众传媒改变了文艺的价值观,改变了文艺的创作方式、表现形式和接受方式。当代文学走向了与传统文学背离的路,经典文学转型为时尚文学,审美性的精神文学转型为娱乐性的消费文学。当下的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开始呈现出这样三个明显特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从深度模式到平面化;文学作品表现的内容从教化到娱乐化;文学作品的表现方式表现为好看与类型化。  相似文献   

16.
庭院建筑是《花间集》表现的核心空间场景,呈现出花间词最为普遍的表现对象与审美精神,极大程度上建构了词文体的体性。花间词人对不同隶属关系庭院空间的书写,表现了唐末五代宫廷怨妇、女冠和闺阁女性不同的生活心理状态。《花间集》中的楼阁具有明显的装饰性,建构出女性在夜晚水畔登楼念远为主体的时空情感模式。花间词人受词文体题材和抒写方式影响,对门窗、屏障、帘幕等边沿空间格外喜爱,表现词体婉约深曲的风格。不同词人对该抒写方式的认同或背离,建构出词体体性的内在差异,也为后世词体体性建构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当代诗歌特别是80后诗歌写作中,诗人的手艺与诗意的变形极大地彰显当代诗学技艺的繁复,以及现代新诗诞生以来语言自身的焦虑与历史意识的孱弱.确证、否定或是某种悬置等80后诗歌写作的声音景观传递出同时代人在处理当代历史或文化经验时的努力,而那些既已形成的有关当代诗歌确定性的知识、规则、谱系,无形中使诗歌写作聚焦问题以及展开自我辨识的能力变得愈加浮泛而犹疑.无论是拥抱底层与日常生活,抑或是精神向度的自我觉识,80后诗歌写作需要更进一步解放自身并且充满韧性,从诗歌语言的悖谬、双声、裂隙中走上前来,切实获具一种与传统和当下、与语言和个体真正展开精神对话和思想辨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语言迁移可在不同语言层面发生。语篇层面上的迁移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常不为学习者所注意。语篇迁移对于写作可产生负面影响,对写作连贯性的影响尤为明显。产生语篇迁移的原因有多种,对写作连贯性的影响亦有不同表现。克服语篇负迁移对于提高学习者的语篇能力,加强写作的连贯性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以来的当代诗歌日益受到都市文化的影响,并在诗美呈现、时空营造和意绪表达上呈现出新的质素。通过诗歌写作,大部分抒情者开始反思都市化造成的人类精神的"异化",流露出带有批判性的现代意绪。同时,在现代都市品格的熏染下,诗人们更为关注城市人当下的生存处境和思维空间,注重日常经验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论写作语言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作语言学是一门边缘性、交叉性的学科。它运用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探求写作活动中语言的具体运用规律。它的研究内容包括语言与思维的辩证关系、写作语言与内、外部环境的相互制约、写作语言的构成、写作语言诸种表现形态及其作用等。写作语言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不是单纯从传统修辞学角度探讨锤字炼句的方法和技巧,而是从当代语言学关于语言与思维、与世界的不完全协调而又相对平等的观念出发,努力改进和完善语言符号系统,扩大语言系统的包容,大幅度提高其表现力,从而更准确、更完美、更自由地显现主观世界、表现客观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