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弱势群体的自我价值实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须。弱势群体问题的性质决定了体制改革是促进弱势群体自我实现的根本途径。公正分配教育资源、充分改善创业条件、理性关怀与励志教育并重是弱势群体自我价值实现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2006年CGSS数据,探讨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教育、职业机会不平等,未能充分考虑"最少受惠者"的利益等。应通过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真正均等化;消除劳动力市场中的垄断和歧视;控制收入分配中的马太效应;给最少受惠者以最大保障等措施,促进分配公正。  相似文献   

3.
高校人力资源流动的“马太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人才市场的开放性,我国高校人力资源流动增加,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和高校建设水平的不平衡。现在高校人力资源流动的“马太效应”现象十分严峻,已严重影响了我国中西部高校可持续发展。探寻原因和对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区分教育经费来源与分配方式开始,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分配方式的优点和不足。在介绍国外教育资源配置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上宜采用混合模式的观点,并论证了必须把市场作为配置教育资源的手段之一引进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和配置不均,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功能的发挥、科研及其成果转化以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丰裕程度又影响了其积聚教育资源的能力。教育资源欠丰裕地区应该通过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吸纳社会资源、加强内涵建设等方式,缩小高等教育资源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6.
由高校学生消费者函数引发的教育公平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高校学生消费者函数的实际问卷调查分析为基础 ,从家庭收入与支付能力、收费标准的制订、区域经济差距上对高等教育的公平性提出质疑 ,并从高等教育的内涵以及发展的短期性和长期性上对高等教育公平性的疑问作出了理解 ,提出适当引导教育消费、改革教育机制、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提供灵活的付费方式、加快经济发展等建议来提高高等教育公平性。  相似文献   

7.
丁西泠 《阴山学刊》2006,20(2):97-98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日益增多,面对未来残酷的就业竞争、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对自己发展前途的迷茫,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学生心理问题凸现而越来越步入人们的视线。何谓大学校园的“心理弱势群体”?如何发现并改变“心理弱势群体”的现状?应该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共同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具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性人格类型,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创设“双性化”教育,使男女具备两性的优秀特质,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健康的优秀人才,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利于该项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十五”末期,浙江人均GDP已突破3000美元大关,但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四大矛盾进一步凸现出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尤其要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因此,加速发展研究生教育将成为“十一五”期间浙江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浙江省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全省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工作,推动全省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发展多种形式的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体制和机制创新,强化研究生教育管理,努力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0.
弱势群体的高等教育投资作为一种对人力资本的风险投资,其风险不仅在于选择接受教育时间的长短,也和个体的职业选择密切相关.对于弱势群体的高等教育投资而言,受教育者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收入和风险.因此,讨论弱势群体教育投资的问题,需要从高等教育成本、就业、收益等三方面防范和规避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投资存在的诸多风险,构建教育投资年限和职业的组合.  相似文献   

11.
浙江"三农"问题与农村高等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从现阶段浙江"三农"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剖析了浙江"三农"发展对农村高等教育的需求以及满足这种需求的教育资源供给能力,并提出了发展农村高等教育的模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是民族政策与教育政策的有机结合,但是,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的实施也产生了逆向歧视、教育资源流失等消极效应。大学生就业制度等关联性政策的变革、人才迁移的客观效应、"马太效应"的综合影响等是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消极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对此,应通过调整与完善关联性机制、积累教育资源等方式消弭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的消极效应。  相似文献   

13.
黄成亮 《理论界》2005,(11):123-124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需求的增长和教育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在进一步扩大。为合理解决这一矛盾,世界各国都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依照“教育公平”和“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纷纷探索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的办法,合理分担教育成本,以解决教育经费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教育政策是基于一定意识形态的教育资源分配。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是传递某种观念和取向的最有效途径,也是构建文化的重要机制。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可以看做是观念流转过程、生产主导性政策文化的过程。以民族预科教育政策这一典型案例分析,可以深刻理解教育政策文化的构建过程及其带来的影响。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对于如何更好地实施扶持弱势群体和发展不利地区的政策,教育政策文化分析能够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和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建设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收入分配的“和谐”。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分层的加剧,分配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音符,由弱势群体引发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日益突显。弱势群体具有经济贫困、社会权利贫困、能力缺乏和思想贫乏等特征,它在社会公正、社会稳定及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必须在收入分配等方面改善弱势群体的境遇,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6.
机会公平地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是弱势群体的道德权利,也是他们的法律权利.弱势群体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权利不平等,直接影响了他们高等教育非基本权利的获取,而高考录取对他们又没有任何补偿,这使得他们高等教育权利的实现十分困难.政府作为与公民教育权相对应的义务主体,应牢固树立义务意识,贯彻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针,高考录取实行倾斜政策,建立、完善教育法律体系,以保障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权利的实现,推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7.
姜山  高怡  周磊 《理论界》2013,(12):172-175
本文研究了网络环境下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公平的作用关系,在基于资源理论的背景下,提出教育资源配置通过教育资源供需平衡、公平共享和竞争性流动三个方面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反之,教育公平又影响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主体地位和效果,本文通过研究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指出网络时代下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8.
从教育功能论和再生产理论两种社会学理论范式出发,分析中国现阶段的教育发展状况。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扩张有其社会流动的意义,但是在社会阶层差别扩大的情况下,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措施,高等教育的不协调扩张会加大社会阶层的差距,造就不合理的社会。要想真正有效地发挥教育的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有必要建立向弱势群体倾斜的教育体制。也可以尝试实施对农民等低收入阶层子女的扶助。只有这样,教育才会恢复它应有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数字普惠金融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提升了城市基尼系数,加剧了收入不平等,即数字普惠金融对收入分配产生了相对明显的“马太效应”,而非“涓滴效应”。在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会通过金融科技使用程度、个体知识技能产生有差异的“数字红利”,即通过“数字鸿沟”作用引致收入分配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相较于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其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更会加剧收入不平等,数字普惠金融对收入差距的扩大幅度呈现东中部地区大于西部地区的特点。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优化当前的数字包容性金融体系,促进共同富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村弱势群体在新农村建设视野下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和重视.然而,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弱势群体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并不乐观.通过对浙江部分地市农村弱势群体的个案调查发现,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对教育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而农村教育内容单调,资源严重不足,结构、形式和服务功能单一,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缺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弱势群体多样化教育需求.农村教育应坚持"关注弱势、促进公平、面向农村、服务农村弱势群体"的核心理念,遵循"以人为本、需求定位"的原则,变革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模式,拓展教育形式,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