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公理设计(Axiomatic Design,AD)和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为产品概念创新设计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以 概念设计为研究对象,利用TRIZ指导完成AD中的功能一结构映射,得出设计矩阵;若不满足独立公理,又用TRIZ中的 技术法则将AD中的耦合问题转换成TRIZ的标准参数,用TRIZ工具消除耦合,使其满足独立公理,建立基于AD与 TRIZ组合的产品概念创新设计方法。最后,将其运用于自动切片机的设计和改进。该设计方法可优化产品概念设计流 程,缩短设计周期。  相似文献   

2.
为避免产品创新设计成果受到专利权因素的限制并提高产品创新效率,提出了基于质量功能布置理论(QFD)、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与专利知识挖掘(PKM)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法。该方法以QFD理论为基础获得创新设计的目标功能,结合TRIZ理论确定其领域解,在领域解基础上挖掘已有专利知识,建立专利特征矩阵指导设计者合理避开已有专利,实现快速有效的创新设计。最后以CR安全装置打火机的创新设计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机械产品的设计一直注重于市场需求和产品功能的开发,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环境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 提出一种基于功能一环境一结构分析( FESA)与TRIZ的机械产品创新设计方法,通过分析机械产品结构之间的功能要素 以及功能要素与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确定机械产品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根原因模型图,寻找结构设计上的不足和 缺陷,利用TRIZ创新理论来实现机械产品的改进创新。通过污水处理系统的创新设计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TRIZ理论与计算机辅助创新集成已成为目前技术和产品创新的研究热点,运用TRIZ理论,对当前“数据结构”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应用TRIZ理论中的矛盾矩阵和40条创新原理对多媒体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改善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的一些基本原理及应用方法。对其中的九屏幕法、40个发明原理、矛盾矩阵、物质一场分析进行说明,运用TRIZ理论提出了牧草干燥装置的概念设计方案,为牧草干燥装置的创新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怎样更好的进行玩具机构的创新设计,一直是从事玩具设计者研究的问题之一。针对水上篮球竞赛快艇玩具机构的创新设计问题,运用TRIZ理论,通过改善参数和恶化参数的分析研究,利用阿奇舒勒矩阵找出了适用的发明原理,设计出一种结构简单可靠的水上篮球竞赛快艇玩具机构。通过样机实验,不但证明了本课题设计的成功性和方法的可行性,而且也为玩具机构创新设计提供了一种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7.
TRIZ理论:一门关于创新的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RIZ理论是一门关于创新的理论,本文着重对TRIZ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TRIZ理论的基本原理、理论体系组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并且简要地介绍了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基于TRIZ的计算机辅助创新技术(CAI).最后,对TRIZ理论的应用以及国内外的发展情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企业创新,方法先行,科学的创新方法是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和保障。TRIZ作为科学的创新方法已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然而仍有其不足。本文在深入考察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发现六西格玛(6σ)管理模式可以与之相互补充。由此,文章分析了TRIZ与六西格玛(6σ)集成的依据;构建了TRIZ与六西格玛(6σ)集成的框架;探讨了TRIZ与六西格玛改进(IFSS)的主要模式DMAIC的集成,以及TRIZ与六西格玛设计(DFSS)的主要模式DMADV的集成;并对后续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创新方法的研究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上海201620) 摘要:针对传统产品服务系统( Product Service Svstem,PSS)下的机电产品设计过程缺乏智能化以及设计数据可靠性低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单一产品数据源( Single Source of Product Data,SSPD)的机电产品设计方法研究。构建产品服务关联性矩阵( Product Service Correlation Matrix,PSCM),在服务功能中提出产品技术性服务(Product Technical Service,PTS)的概念,并确定2种服务组合关系:互补关系和协同关系;同时以产品服务关联性矩阵和BOM映射理论为基础分别建立了产品BOM( P-BOM)、服务BOM(S-BOM)以及产品服务集成设计BOM( PSI-BOM)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映射规则,并结合单一产品数据源技术理论实现机电产品的设计。最后,以电梯曳引系统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方法可提高机电产品设计的效率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有了更苛刻的要求。新型墙体材料通过节能、节土、废料利用等形式,解决了生产过程中引起的高耗能、重污染问题。利用集成创新方法研究了技术接受模型TAM、质量功能展开QFD及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应用,从用户调研、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角度出发解决了产品设计生产中的矛盾问题,以四川壁宝墙体有限公司产品为例,对该公司新型墙体材料予以设计,实现了建筑墙体材料的绿色环保、经济实惠。  相似文献   

11.
概念设计阶段分层映射过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增强了功能推理与求解过程的发散性与创新性,但却给生成候选概念设计方案带来了困难,概念设计方案的生成缺乏有效的可计算方法。文章采用相关矩阵描述概念设计过程的信息进化过程,并由此提出基于功能—效应—原理模型的概念设计方案生成算法,该算法通过矩阵运算对解空间进行优化,获得嵌套矩阵,对嵌套矩阵进行搜索从而生成候选概念设计方案。以手提式钉枪的概念设计为例对算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2.
将产品属性抽象为各类参数并依据实际经营目标进行数学规划求解,是产品族设计的核心内容。作为现实问题与数学规划模型的中介,概念模型是一种服务于数学建模的分析框架。产品族设计流程分解是构建概念模型的基础。通过细致研究各阶段决策重点对于数学规划模型四类基本要素的影响,构建并完善了面向产品族优化设计的概念模型。最后,通过某PCB生产企业BUM产品族设计过程中数学建模的简化实例,对概念模型的使用做出了形象阐述。  相似文献   

13.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研究对于语言系统性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以Life的概念隐喻为例,从概念隐喻与其隐喻表达之间的系统性、相同目标域的概念隐喻之间的系统性以及相同源域的概念隐喻之间的系统性3方面探讨了概念隐喻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4.
首先对认知隐喻的概念及其前人对它的研究进行了回顾,然后从建立隐喻概念,培养隐喻思维能力,构筑隐喻文化底蕴以及激发学生创造隐喻四个方面探索认知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目的在于鼓励学生注意搜集积累生活中的隐喻例子,并不自觉地运用隐喻来表达自己思想。  相似文献   

15.
给出了一种基于UML对XMLSchema文档进行辅助设计的方法,该方法将设计过程分为3个层次,即概念层、逻辑层和物理层。概念层使用标准的UML类图对对象建模,逻辑层使用自定义的逻辑层UML类图表示,物理层则用最终的XMLSchema文档表示。给出的逻辑层UML类图充分利用了XMLSchema文档的嵌套结构特点,结构清晰简明,经过一系列的转换步骤,可以由概念层的UML类图生成逻辑层UML类图,并最终得到XMLSchema设计。  相似文献   

16.
仿真技术在各种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管理控制、性能评价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不幸的是仿真很容易被利用不当,原因主要是缺乏模型确认。本文旨在阐述如何应用决策理论对仿真系统概念模型的有效性进行确认,并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7.
工业设计领域中,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是利益最大化的首要途径,而产品概念设计直接决定产品设计质量,而隐 性知识为产品概念创新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提出一种关于隐性知识应用于产品概念设计中的方法。在理解隐性 知识概念的前提下,从产品出发,挖掘隐藏在产品中的隐性知识,将这些隐性知识显性化,用人们容易理解、接受的知识 进行表达,便于被重新利用。通过收集大量的产品隐性知识,建立产品隐性知识库,借助案例推理( case-based reasoning, CBR)技术,运用相似度计算法,获取知识库中与目标设计要求相似度最大的案例,将其作为目标设计或作参考,直接运 用于新产品的开发中。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缩短产品设计周期,而且能大大提高产品的质量。本研究为企业迅速抢 占市场,赢得市场份额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分析了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则和方向。结合我国高职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演变历程,提出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下的“行动导向”课程设计观念,并就课程设计的“行动导向”、“典型工作任务”载体、考核方式、“工学结合”教学团队和课程教学衔接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从课程教学观念转变、课程设计和精品课程建设三方面入手,推动职业导向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9.
文章回顾了英、汉语致使结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同时考察了英汉致使结构对比的相关研究。具体从英语致使动词语义、致使内涵,汉语致使内涵、研究范围、语义句法,英汉对比几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指出英、汉语致使结构研究及英汉致使对比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对今后致使研究的方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