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藤野先生》这篇课文选自《朝花夕拾》。 一九二六年八年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先生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是鲁迅先生早年在日本留学时写的一篇散文。鲁迅在文章中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写了对他真挚和深沉的怀念;追述了自己当年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由学医到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现了自己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坚强决心。全篇洋溢着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2.
(一)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一九二六年十月十二日写于厦门大学。它主要记叙了一九○四年夏末至一九○六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学习与思想经历,重点回忆了与这段经历有重要关系的藤野先生。一九○二年三月,二十二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別祖国,到日本留学。一九○四年八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用医学“救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  相似文献   

3.
《阿Q正传》问世以后,虽然被誉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而为广大的人群所诵读,虽然它的声名久已越出国界,而为东西方各国的读书界所称道,但是,鲁迅却认为:“《阿Q正传》的本意,我留心各种评论,觉得能了解者不多。”(《鲁迅书信集·致沈西苓》,1936)鲁迅先生在阿Q的问题上,恐怕是有深深的寂莫之感的吧。在《<绛洞花主>小引》里,鲁迅先生曾不胜感慨地说过: 《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  相似文献   

4.
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何以非同寻常?首先是自“家庭变故”后,鲁迅一直在寻找“别样的人们”,从南京、东京,至仙台,鲁迅终于发现了“伟大的”“性格”;其次,写作《朝花夕拾》时的鲁迅,因生活中颇多“纷扰”而希望“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正是借回忆藤野先生而在自我生命的底蕴里,寻找光明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鲁迅散文《藤野先生》中的叙述,与藤野严九郎本人的回忆相比较,存在“失真”之处。但这种“失真”并非有意“作伪”,而恰恰是鲁迅真实情感的流露。失真的主要原因在于藤野先生当年给予了他“雪中送炭”般的关心;另外,作者写作时诸事不利,也使回忆搀杂了许多心理因素,温暖之情再度升华。  相似文献   

6.
人生路上,在诸多的老师中,鲁迅先生最为敬重的有三位,一位是他的启蒙塾师寿镜吾先生,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还有一位就是他青年时期的导师章太炎先生。鲁迅先生以温暖的情怀,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鲁迅先生眼里,寿先生方正、质朴、博学,教学极严。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鲁迅先生的父亲病重,服用,  相似文献   

7.
鲁迅文化视野中的藤野先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鲁迅文化视野中的藤野先生,是鲁迅对于藤野先生的文化人格的再发现和文化品格的再赋予,是鲁迅"真的人"的理想化的存在形式,体载了鲁迅所认同的"诚和爱"现代文化精神,这就使藤野先生成为鲁迅理想化人格和现代精神的对象化,从而具有超越现实存在的文化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和一些分析《藤野先生》的文章,在谈到《藤野先生》的线索时,都认为《藤野先生》是以作者自己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我觉得《藤野先生》这篇叙事散文,该是以人物(具体地说:是以作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的。线索,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的脉络。”纵观《藤野先生》全文,确实如文题所示,自始至终写的是藤野先生,即,文章正是用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这一主要脉络,把表现作者思想和藤野先生的品质,那些材料串连起来的。当然,文章也确有一些地方没写藤野先生,如,第一部分主要写的是“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露了作者“对东京失望的情绪”,确  相似文献   

9.
全国各地对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的主题思想,有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是:爱国主义思想象一条红线贯串全文;第二种看法是: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是贯串全文的红线;笫三种看法是:赞扬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我认为第一种看法是符合这篇散文的实际的。  相似文献   

10.
<正> “鲁迅”这个笔名是一九一八年发表《狂人日记》小说时取用的,初见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鲁迅取用笔笛不是随手拈来,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每一个笔名都有着深刻的含义。鲁迅这个笔名的本意是什么呢?先生曾向他的好友许寿裳谈过:“(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同时还谈了取用这个笔名的动机及缘由,他说:“鲁迅就是承迅行而来的,因为《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我从前用过迅行的别号是你所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亡友鲁迅印  相似文献   

11.
鲁迅早年在南京求学期间的诗作,共六题十三首,即1900年的《别诸弟三首》、《莲蓬人》,1901年的《庚子送灶即事》、《祭书神文》、《别诸弟三首》、《惜花四律》。对于这些诗篇的注析,分歧颇多。笔者认为,把握鲁迅当时的思想倾向,是正确理解这些诗篇的关键。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他求学于南京,就是为了“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在《朝花夕拾·琐记》中,又说,“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 S 城人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许寿裳先生回忆说,鲁迅早年最爱诵《离骚》中的四句:“朝吾将济于白水分,登阆风而(纟枼)马。忽反顾以流涕分,哀高丘之无女。”许先生认为,“这四句大有求不到理想的人誓不罢休之意。”(《亡友鲁迅印象记》第7页)换句话说,“寻别一类人们去”便是青年鲁迅思想倾向的集中反映。“诗言志”。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角度看,鲁迅的小说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称得上是一次深刻的革命。鲁迅先生在批判继承我国古典小说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了外来的养料,对我国的短篇小说进行了全面的革新,把短篇小说的地位提到空前的高度。短篇小说因为出现了《呐喊》、《仿徨》而成为中国新文学第一个十年中成就最大、水平最高的领域。不仅如此,还由于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塑造了阿Q等一系列著名的典型人物,从而使年轻的中国新文学迅速走向世界,显示出它无比的艺术生命力。法捷耶夫说得好:“鲁迅是短篇小说的能手”,“他是和契诃夫及高尔基并列的”(《论鲁迅》)。这并非溢美之辞。 比较说来,在创作初期鲁迅先生对我国短篇小说的革新,更多的是藉助于外国短篇小说之力。鲁迅曾经说过:“旧文学衰颓时,因摄取民间文学或外国文学而起一个新的转变,这例子是常见于文学史上的”(《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他自己开始创作时“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而其中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作品占着一席重要的地位。他说:“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里(N·Gogol)和波兰的显克微支(H·Sienkiewitz)”(同上)一九○九年鲁迅编辑出版的《域外小  相似文献   

13.
《朝花夕拾》是一部文情并茂的散文集,我们透过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在这组“回忆的记事”中,一方面猛烈地抨击现实,一方面也有意识地回顾了自己早年思想发展的进程。这是回顾,也是砥砺。鲁迅先生为投身于新的战斗而总结思想  相似文献   

14.
鲁迅和戏剧     
鲁迅先生在他的《呐喊·社戏》上说:“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这是只指旧戏而说的。《呐喊》写在一九一八年以后,照《鲁迅日记》,鲁迅先生于一九一二年五月五日跟教育部到达北京后,只过了一个月另五天,就“与齐君宗颐(寿山)赴天津”,“夕赴广和楼考察新剧。”齐宗颐并不研究戏剧,鲁迅先生要他同行,因为他在天津有亲戚可以寄寓;鲁迅先生和他友谊之深和久,是仅次于许寿裳的。  相似文献   

15.
日本同志社大学第二外国语研究室教授太田进先生应邀于今年四月来我校,一面为师资班讲授日语,一面进行鲁迅研究。太田教授对鲁迅和茅盾的研究颇有造诣。今年六月,他在日本《野草》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资料一则》的短文,介绍一帧由他搜集但出处不详的照片,认为该照片可能与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所说的幻灯片有关。本刊征得太田先生同意,特将照片予以转载,并约请太田先生撰写此文,作进一步的说明。同志社大学于1980年与我校结为友好学校。太田教授这次讲学是根据两校协议进行的。  相似文献   

16.
笔者针对“鲁迅与仙台”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中记述的幻灯事件是否虚构情节,藤野先生的教学方法使鲁迅反感而离去等,提出在解读中应坚持“温情和善意”的原则。通过考察文章的写作背景,认为鲁迅写作的基调是温情和善意。即便有虚构情节,也不足以影响这个基调。以往的“鲁迅与仙台”研究也符合这个基调,亦即符合鲁迅本意。笔者批评了当前文学研究中的“解构”主义倾向,即妄议历史人物,无根据地怀疑一切。这种倾向在“鲁迅与仙台”研究中虽然比较轻微,但也应该警惕。我们应该提倡对历史人物的温情和善意,而不以臆测或以时事政治需要来衡量人物。  相似文献   

17.
鲁迅医学笔记中的解剖学笔记,有经过誊写的笔记和直接笔录的笔记。誊写过的笔记上,字迹工整大小均匀,记录的部分和画图的部分还分别使用不同的笔记本。笔录的笔记上,字的大小不均匀、比较零乱,这说明是在课堂上匆匆记下来的。但是,随着课程的进展,听课习惯了,笔记也逐渐记得工整起来了。敷波教授的解剖学课,其中解剖学总论和骨骼学笔记是誊写的,韧带学、感觉器官学和内脏学是笔录的。敷波教授的组织学课,开头的25%是誊写的,其余是笔录的。藤野教授的解剖学课,只有肌肉学笔记是誊写的,笔录的血管学、神经学和局部解剖学(2年级)笔记上,有藤野批改过的痕迹。鲁迅一开始誊写了解剖学和组织学的笔记,但解剖图画得不太准确。大约过了两个月左右,就不再誊写全都改为笔录,藤野由此开始批改一直持续到2年级。这个时期,笔记上的解剖图描绘得丰富多彩,又是一气呵成,给人以与众不同的美感。由此可见,藤野教授把鲁迅叫去,开始给他批改笔记,这段轶闻趣事发生在入学后两个月左右,这与誊写笔记改为笔录在时间上是一致的。与《藤野先生》一文中的轶闻趣事相对应的内容,体现在鲁迅医学笔记之中。但时间和经过与鲁迅医学笔记有出入。后来,鲁迅根据他对几个事件的记忆,创作了这段轶闻趣事。  相似文献   

18.
《藤野先生》是鲁迅散文中的著名篇章。一九二六年十月写于厦门大学。这时他“已经是被学者挤出集团之后了”。本文写成后,最初发表于同年十二月《莽原》半月刊,后收入《朝花夕拾》。青年时期的鲁迅即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为了探索民族解放的道路,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于一九二○年三月东渡日本,先在东京弘文书院江南班学习日语,一九○四年秋转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予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百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呐喊·自序》)。就在仙台医校,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述杨志和的《西游记传》时指出:“一百回本《西游记》,盖出于四十一回本《西游记传》之后,而今特盛行”,他肯定了杨志和的《西游记传》是吴承恩《西游记》的雏型。当然,后来鲁迅先生对此说又作了一点声明,在《<中国小说史略>日本译本序》中,他又说:“郑振铎教授又证明了《四游记》中《西游记》是吴承恩《西游记》的摘录,而非祖本,那精确的论文,就收录在《痀偻集》里。”这说明鲁迅先生虽有己见,但尊重他说,以利于学术上的切磋。但是,鲁迅先生并不因此而修改原持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孔乙己》是鲁迅自己最喜欢的一篇作品。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回忆道:“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那一篇。”“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当有日文杂志的编者向鲁迅索稿时,鲁迅自己曾将这篇小说译成日文;一九三二年,他还将《孔乙己》编入他的《自选集》里。这些,也都能说明鲁迅对《孔乙己》这篇作品的态度。的确,这是一篇具有惊人的艺术概括力的作品。鲁迅以简洁凝炼的线条,从容不迫的文字,勾勒出现实生活的生动画面,刻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