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方芳 《社区》2012,(23):59-60
李零先生在其著作《丧家狗——我读〈论语〉》第244页中注疏“子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时如是说:  相似文献   

2.
《论语》是一部统领中国思想界几千年的著作 ,其中关于君子的论述一直是中国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但语言发展到今天 ,“君子”这一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从《论语》有关君子的论述入手 ,力求探究君子的本来“面目”。文章认为 ,《论语》对君子这一角色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即必须做到儒家的仁、义、礼、智、信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德才兼备”。  相似文献   

3.
《论语》释名辨正及《学而篇》校释考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论语》释名之分歧主要在“论”字上,对“论”的解释达八种之多,其中唯章太炎的“论”作“仑”说合乎历史实际。古今对《学而篇》的校勘、解释亦不乏分歧,故略作考察辨正:对“学而”章应作整体性、连贯性解释;“为仁之本与”之“仁”作“人”;“传不习乎”之“传”的本字为“专”;“贤贤易色”句意即“贤贤”“修然”;“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句意即君子忠信,不与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  相似文献   

4.
君子观:《论语》与《周易》之比较(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以下想说明从君子观所引发出来的有关《论语》和《周易》的几个问题。第一,关于“君子”古义和“新型君子”的问题我们在第一部分阐述《论语》的君子观时,分析出孔子有三方面的“君子”指意,即职位君子、德位君子和政能君子,其中职位君子的用法仅为5例,与全书出现在81节之多的“君子”相比较显得非常稀少,故而得出结论说职位君子的用法在孔子的君子观思想中已经处于逐渐淘汰之列。在讨论《周易》的君子观时,我们曾明确地说书中君子之指意既有职位君子又有德位君子。在此,想进一步说明的是,《周易》所提及的职位君子,往往兼有德…  相似文献   

5.
在《论语》中,“君子”出现率高达107次之多。字典辞书以及《论语》的多种译注本大都是从“德”与“位”两方面或者偏向于某一方面对“君子”的文化内涵进行界定的。笔者认为,此种界定是不全面的,“君子”的文化内涵呈多样性展开,具有五个方面的文化特质和四个方面的文化功能,从而使“君子”最终成为了孔子政治追求与文化理想多元组合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探讨“君子”的文化内涵,更多的是为了继承其合理而有用的内核。  相似文献   

6.
一提“治学三境界”,不少人都想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然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在《论语》中表述了他的“治学三境界”之说。这便是《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要理解这“三境界”,须先弄清几个关键字的意思。  相似文献   

7.
《论语·为政》云:“子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何晏《集解》云:“孔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杨伯峻《论语译注》把“周”译为“团结”,把“比”译为“勾结”,注云:“‘周’是以当时所谓道义来团结人,‘比’则是以暂时共同利害互相勾结。”由于《论语》的影响甚为广大,所以人们便以为古代的“比”在表示人与人之间  相似文献   

8.
翟灏生活的时代,恰逢朴学大盛时期,受时代思潮之影响,所著《论语考异》具有三大注释特点:其一,注重对经文和音读的校勘;其二,引证广博,不立门户;其三,博搜泛采,资料翔实。《论语考异》是清代汉学家研究《论语》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9.
《周易》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格类型,其人格类型基本上划分为二大类一类是肯定型的人格类型,即君子一类;一类是否定型的有待教化的人格类型,即小人一类。“君子”是《周易》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而“小人”则是君子所要教化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前人对《论语·述而》中“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章的研究,通过《论语》文本考证和周秦汉其他典籍的使用实例勾沉,着重讨论了其中“莫”字的语法功能,认为前人于此句之解释均有未安,提出本章之“莫”本无实际词汇意义,只是一个虚词,其作用是在“文”一字不成沉的语境中,缀在实词后面,起着舒缓语气的作用。整句意思是:“书本上的学问么,我同别人差不多。在生活实践中做一个君子,那我还没有成功。”论文接着讨论了《庄子》等书中的“广莫”和《孟子》中的“子莫”,认为这里的“莫”字皆不必如前人曲为之解,若看作虚词,其文理就能豁然贯通。其中的“子”即孔子。  相似文献   

11.
康有为解《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融合了朱熹注的全部内容,同时又不满于朱熹注把君子、小人解为“以德言”,补充了刘宝楠注所谓“君子、小人以位言”的说法,将社会上层官员与下层百姓在义利上的不同道德要求区别开来。与朱熹一样,康有为反对“利心”,推崇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反对上层官员为自己谋取私利;同时又不同于朱熹所谓“不求利而自无不利”,他发挥《易传》“利者义之和”而讲“取利而和,则谓之义”,对“取利”有更多的肯定,并且重视外在的事功,批评宋儒“轻鄙功利”,从而展现了朱熹之后儒家义利观之复杂变化。  相似文献   

12.
易立 《社区》2012,(17):12-12
《说文解字·说玉篇》:“玉者,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玉代表了儒家对君子的最高道德范型.和君子的和雅温润浑然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论语》全书,篇章之间并无逻辑体系,仅为“论纂”而已。但首章“学而”,义旨深远,实可统领全书,又似并非偶然的安排。孔子一生,为人为学的总精神,便可以此三句概括:好学内省,自强不息,物我一体,知命不忧。人生便是一种责任。这正是儒学入世精神的基点,也是它所以能绵历久远的根基。而人生责任的完成,必自学始。这从认识上看,因为“人非生而知之”,必待学而后知;再从人生态度上看,好学向上,奋发不懈,正是天地间生…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编纂而成的中华文化传世经典。《论语》中的“学而不厌,学致其道”、“诲人不倦,善竭其才”、“修己安人,君子人格”、“为政以德,讲信修睦”、“尚中贵和,一以贯之”诸方面,集中体现出修身为政之道。在研读《论语》时,应心存敬畏之心,读其书知其为人,力求融会贯通,善于吸取其精华而无求备于一书一人。研读《论语》,对滋润心灵,滋养人格,对确立高校办学理念,领悟高教管理之道,必有助益。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论语》一书,探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倡导的“君子之道”,从中归纳出君子“仁义为本、以善为怀”等六个方面的优秀品质。以此作为人们思想言行的准则。  相似文献   

16.
在《论语·季氏》中有如下一段文字: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还被选入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题目是《季氏将伐颛臾》。课本对这段文字中的“不患”两句注曰:“这两句传抄有误,‘寡’和‘贫’应调换。寡,人口稀少。贫,财用不足。”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182页,对这两句也注曰:“这两句话应该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这样上下文才讲得通。”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  相似文献   

17.
论孔子的义利观曾广开《论语·子罕篇》曰:“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两千年来,尽管人们对此章有不同的诠释,①但大都相信《论语》所述孔子“罕言利”的说法,今人则进一步简单地把孔子的义利观概括为“重义轻利”。我们认为:孔子的义利观十发复杂,《论语》中涉及义利之...  相似文献   

18.
《论语·学而》有重要的伦理价值。《学而》中有很多思想议题,各思想议题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用“君子”之“学”把各章的思想串联起来。“君子”是在人伦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学”成长的,通过“学”成就的“君子”不仅具有人格的独立性,还保持了趋向于自我完善的超越性。“君子”是人伦的典范,促进了人伦关系的优化。人伦是人的现实的生存场域。“学”丰富了这一场域的意义内涵,从而以君子的人格撑开人伦而成圆道。“君子”在自我成道成德中促进他人成道成德,个体通过“崇德”深化人伦关系的伦理意义,并以个体成道成德为价值归宿。圆满的人伦场域与圆满的个体人生在这种伦理关系中达成一致,则可以说此为最高境界的圆满的善。  相似文献   

19.
李翔 《金陵瞭望》2010,(3):51-52
《论语·季氏》中记载着孔子的这样一段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九思”讲的都是做人的道理.是道德修养问题。古往今来,为官“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在当今社会.为官者首要学会做人,廉洁从政,洁身自好.  相似文献   

20.
“哲学咨询”的兴起是对“苏格拉底对话”的传承,而孔子的哲学咨询思想体现在《论语》的对话中。孔子的哲学咨询主要有问“仁”、问“政”、问“君子”等。“仁”是孔子哲学中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孔子认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孔子主张“德政”,认为选拔贤才就是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做合适的事;问“君子”则提出君子必须具备“仁、智、勇”三个方面的品德。个人交友之道、家庭伦理问题也在《论语》的对话中出现;孔子根据弟子的不同个性而给予不同的咨询目标。孔子哲学咨询在现实生活中同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