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看呀!赖镇长又来看望老刘家啦——”今年6月6日下午4点多钟,雨下个不停。在江西省信丰县小河镇兰坳村丁公岭村民小组,一辆粘满泥浆的农用车嘎然而止。65岁的刘秀伐老人闻讯后又惊又喜,立刻带领全家七口冒雨迎上前去。一时间,村里的200多名父老乡亲奔走相告。有的燃放鞭炮,有的敲锣打鼓,有的高举一块上书“共产党最亲”的大红字匾,聚集在刘秀伐的家门口。“刘大伯,我们看您来了!”在激动人心的气氛中,小河镇镇长赖允贵一走下车便亲手将5150元捐款送到刘秀伐老人手中。随行的几名镇干部则从车上卸下一个个装有棉衣、棉被、蚊帐、大米等生活物品的袋子搬进刘秀伐刚刚修建的“新家”。  相似文献   

2.
<正>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毛泽东评价他"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说到用人,刘秀知人善任,手下人才济济,有"云台二十八将",这些人大都擢拔自小吏、布衣、行伍之中。刘秀的用人之道,值得后世借鉴。德才并重,尊邓禹为功臣之首邓禹是"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在东汉中兴功臣中,邓禹的战功并不算首屈一指,刘秀之所以尊他为功臣之首,不仅看重其能文能武  相似文献   

3.
历史人物的研究与评价始终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长期以来,史学界在这一研究领域仍有不少遗憾。以刘秀为例,史家评价充满矛盾,其原因是学术研究领域中残存的某些思维定势与“左”的观念。从刘秀这一历史人物的阶级出身,历史人物与农民革命的关系,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一类的历史人物向豪强地主妥协诸方面,可以看出刘秀在其一生中是发展变化的。对刘秀也应依据马克思主义史学观,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做出恰如其分的结论,得出合乎逻辑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汉光武帝刘秀,本人为太学生出身,博览经学,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擅长应用文撰作,其诏令及交际文牍颇注重文辞,较少"浮词虚语"。严可均《全后汉文》辑有刘秀113篇文字。由于其伟大历史功绩的遮掩,后人较少注意其文学撰作方面的才能及其成就,但他的一百余篇诏令及文牍足以使他在汉代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正>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白鹤镇铁谢村,一座古朴肃穆的帝王陵静卧在松柏之间,枕着黄河涛声,已近2000年。这座帝陵,就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陵墓。刘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市)人,汉景帝后裔。公元25年建立东汉王朝,为汉朝中兴之主。  相似文献   

6.
王书君 《社科纵横》2009,24(11):89-91,95
谶纬是中国古代谶书和纬书的合称,为秦汉时期的一种学说。两汉时期,谶纬学说得到广泛传播,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意识。谶纬学说对东汉社会政治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从刘秀泰山封禅可见一斑。东汉后期,谶纬学说趋于没落。  相似文献   

7.
退休职工由社区管理既是国企推进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也是为了进一步贯彻“全心全意为退休职工服务”的宗旨 ,切实执行“管理、服务、咨询、活动”方针的需要。那么 ,如何来实现这一转轨呢?笔者认为“先脱后转 ,先建后撤 ,先差后好 ,先送后迎”(简称“四先四后”)是实现这一转轨的必要条件。先脱后转所谓先脱后转 ,是指退休职工与企业的生死相依(生老病死有保障)关系必须脱离。然后 ,才能实现退休职工由企业向社区管理的平稳转移。那么 ,退休职工与企业有哪些生死相依的关系必须脱离呢?1.搞好宣传工作 ,提高两个认识 ,实现思想脱…  相似文献   

8.
美国民权运动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黑人反对种族隔离与歧视、争取民主权利的群众运动,分析西方冲突理论对民权运动起因的解释,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艺术审美思维机制论析──兼及艺术美的生成过程刘秀梅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经历了渐次进化的过程,其主要标志是人自身的思维能力不断增强,从“行为思维、动作向语言的内化、我向思维、图腾、巫术、神话思维,才由潜概念思维上升到概念思维”①,经过了一段极其复杂...  相似文献   

10.
深入调研,突破福企发展瓶颈。深入福企调研中发现:最低工资调整及转投城镇保险后,企业负担加重,很多企业都在期待政府的扶持政策,如后期无“给力”的措施,将导致一批企业退出福企,从而引发大量残疾职工退出福企,影响残疾职工的生活,影响社会稳定。争取支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2009年,奉贤区民政局争取到117家福企超比例安置残职补贴资金255.3万元。2010年,争取到86家福企人均退税不满3.5万元补贴资金285.07万元。  相似文献   

11.
徐艳萍  杨跃 《唐都学刊》2006,22(5):16-19
汉武帝刘彻是集政治家和军事家于一身的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毛泽东曾作诗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来喟叹汉武帝文采的不足。汉武帝是将汉王朝推向极盛的一代英主,他还是一位出手不凡的文学家。“略输文采”对他来说实在有失公允。有事实为证,汉武帝爱好音乐,爱好诗赋,赋写得颇有水平。其代表作被视为佳品,流传至今。他还招揽四方文士建立乐府,大规模收集民歌,为中国文学史作出了贡献,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美国诗人庞德崇尚他的诗赋,把他看作中国第一流的大诗人。庞德将其悼念李夫人的赋改写为诗《刘彻》。庞德的《刘彻》成为美国诗歌史上的名篇。  相似文献   

12.
高平檀氏约自两晋之际流迁江东,侨居京口,当属于北府崇尚武力之将门次等士族。尽管入宋后,其家族代表人物的政治社会地位有所提升,但主要依靠勋功封赏,其后人仕进依然受到高门士族的抑制。晋宋之间,檀氏武人代表参与了北府兵崛起的过程,特别在刘裕领导北府集团推翻高门士族桓玄和建宋代晋的过程中,檀氏家族代表先“合门从义”,后随刘裕征战南燕与后秦,军功卓著。刘宋前期,檀道济作为北府将领的代表,受命刘裕成为顾命辅政大臣之一,虽被动卷入宫廷政治斗争,但其主要作为仍然是在对抗北魏的军事征战中。檀和之领军征伐林邑,维护了岭南地区的稳定。宋文帝及其权臣猜忌并无端杀害了檀道济,不仅重创檀氏家族,而且严重削弱了刘宋的军事力量。  相似文献   

13.
论《七略》分类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隆予 《唐都学刊》2005,21(5):9-13
《七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的目录学巨著。西汉时期,刘向、刘歆父子首先合作完成了目录学著作《别录》。刘向死后,其子刘歆又在《别录》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概括,并进一步吸取中国古代的学术分类思想,进行改革创新,从而形成了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目录学巨著———《七略》,它为中国目录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江瀚 《学术交流》2012,(5):160-164
王逸曾参与了《东观汉记》的编撰工作,他的著作除了《楚辞章句》外,留存于世的作品非常稀少。后人所辑,也有不少疏漏。按照《后汉书》对王逸作品的归类,依据书目记录和后世的辑佚,可以考知的王逸著述有"赋"类两篇——《机赋》和《荔支赋》,"书"类一篇——《与樊英书》,"论"类一部——《正部论》,《折武论》和《玉部论》是《正部论》中可以考知篇名的两篇文章,"杂文"类现存有《临豫章教》残句。  相似文献   

15.
钟书林  张磊 《唐都学刊》2007,23(4):79-83
郑阿财、朱凤玉先生合著的《敦煌蒙书研究》用力甚勤,弥补了敦煌蒙书研究的空白,给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然而,极个别录文,如敦煌本《千字文注》标点、文字有不少讹误,今摘出数十处加以改正,并适当给予说明。  相似文献   

16.
刘平中 《唐都学刊》2012,28(3):67-73
《函海》是与《汉魏丛书》《津逮秘书》《知不足斋丛书》“共列为四部”的清代著名私刻丛书。《函海》并非成于一时一地,亦非成于李调元一人之手,其版本源流复杂,一书多至八版,累计收书二百二十余种,千余卷,号称“天下奇书”。该书所刻皆白汉而明诸人著述未见之书,有功于《永乐大典》一书之流布,有补于《四库全书》遗珠之憾;专刻蜀中耆旧著述特别是明升庵未见书及己著书,有助于巴蜀典籍文献传承、蜀学文脉之延续。  相似文献   

17.
徐新 《社会》2006,26(1):143-166
本篇论文把.地区自明清以来的城市望族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以近现代化的社会变迁为研究背景,以望族的权力为切入点,分析两个问题:一是从资源的角度,研究望族的权力运行逻辑;二是从策略角度,研究望族在角色转换与地位提升过程中的各种权力技术,从而探讨城市望族在急剧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发展演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马士远 《唐都学刊》2005,21(6):98-102
扬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语言学科学术带头人钱宗武先生在<<尚书>新笺与上古文明>一书中,尝试采用现代语法学理论与传统文化阐释学知识融为一体的方法对今文<尚书>进行注释与笺说,在传统笺说和注释形式中揉进新质,不但为解读<尚书>开辟了新途径,而且提出了诸如<尚书>的儒源地位、文学特性、德法兼治思想和不少具有学术价值的新观点,对<尚书>蕴涵的上古文明母题进行了多方位思考.  相似文献   

19.
说范晔《后汉书》帝纪后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晔《后汉书》帝纪后论 ,开篇未能脱俗 ,是其史论中一个败笔。然通观其帝纪后论 ,则清晰地揭示了东汉皇朝从中兴走向衰亡的几个转折 ,堪称卓识。以其同前人袁宏、后人司马光的史论相比较 ,亦可印证范晔的卓识。今人从中可以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东晋权臣刘裕北伐后秦之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刘裕由此积累了巨大的威望,得以成功地代晋建宋。此役改变了北方的政治格局与民族势力的分布,为北魏统一北方提供了战略机遇,在此基础上,中国历史开始向南北对峙的方向演进。对于刘裕而言,弃守关中的首要原因在于刘穆之猝然逝世导致京口集团内部发生力量变动。考虑到东晋的实力和战略全局,放弃关中是有利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