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代岭南文化与孙中山经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孙中山经济思想建构的文化背景孙中山曾经说过:“兄弟底三民主义,是集合中外底学说,应世界底潮流所得的”.由此可见,孙中山的思想包括经济思想是博采中外、融汇古今的开放型思想体系,博大庞杂、融通创新成为其经济思想的显著特点.本文试图从近代岭南文化特征的角度,考察孙中山经济思想建构的文化基础,探讨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渊源与特点.孙中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动荡不安的时代,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冲突与融汇的时代,因此,孙中山在建构他的经济思想时,不得不打下时代的烙印;孙中山的母体文化圈、他所受的教育与熏陶以及他赖以依存的文化环境,都是在近代岭南文化背景下完成的,因此,孙中山在构筑其经济思想时,便或多或少地刻下了岭南文化的痕迹.  相似文献   

2.
观点摘编     
邓小平的建国方案 董四代(《攀登》1997.③)认为,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国方案,并不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他们的创造性的发展:①邓小平以社会主义本质论发展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和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实践模式,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了孙中山的节制资本思想和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机制问题.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发展了孙中山的对外开放主张和毛泽东学习一切民族长处的思想.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思想,发展了孙中山的新民权主义和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政治,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李文靖  邵雍 《北方论丛》2021,(6):132-139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的伟人,其实业思想的产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甲午战争的失败,亡国亡种的危机,促使孙中山思考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喊出"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提出发展实业的设想.《实业计划》是孙中山实业思想的集中体现,包含了面向世界全面开放的思想、敢闯新路的精神、从国情出发的务实态度、关心民众疾苦的为民情怀,对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梦"重要思想是孙中山"振兴中华"理想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陈钧 《江汉论坛》2001,1(12):51-53
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章程中明确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奋斗目标.随着时势的推移,尤其是孙中山本人思想的发展,"振兴中华"的内涵也日渐丰富和完善.孙中山在许多场合和从不同侧面,对"振兴中华"进行了论述,成为其经济纲领最高的伦理目标.  相似文献   

5.
蒋介石以孙中山思想的继任者自居,却抛弃了孙中山的革命精神.他在1935年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1943年发表<中国之命运>提出战后中国经济建设的方案,都流于空谈.他还在<中国经济学说>中提倡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以抵制西方正统派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而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解释具有随意性.蒋介石经济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官僚资本,以巩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相似文献   

6.
在孙中山的经济思想中,传统因素大致以四种情况出现:思想来源、批评对象、客观史实和比较案例。已有的中国经济思想史论著重点分析孙中山对大同、养民和洪秀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肯定其经济思想的进步性。引入经济学方法论的视角,通过对孙中山经济思想中的传统因素的整体考察,可以揭示孙中山思想的整体主义方法论特点。由于社会经济无法完全避免不确定性造成的风险,集体行动今后仍然需要,但在常态情况下,理性的个人行动更具有效率。尽管是缓慢的,由分散的个人行动构成的社会演进对人类理想的接近更可靠,更可预期。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学方法论的歧见可以持续,但孙中山经济思想的历史性和它的进步性一样,是清晰可见的。  相似文献   

7.
刘磊 《社会科学家》2006,(Z1):222-223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民生主义的经济思想,在当时历史所能允许的条件下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民生主义从思想的酝酿到作为资产阶级革命行动纲领经历一个逐步与中国当时社会相结合的过程.本文从孙中山当时所处的特殊历史背景下谈谈民生主义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民元时期孙中山银行建设思想初探袁新琳(河南省物资学校)孙中山经济思想是中国近代最进步的经济思想之一。这个先进的思想体系包含丰富的银行建设思想。尤其是民元时期,孙中山从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出发,对银行建设高度重视,亲自实践,既推进了自身金融思想的发展,也在...  相似文献   

9.
经济平等思想是孙中山平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三民主义思想形成的基础之一。孙中山经济平等思想主要来源一是古代大同思想和洪秀全的均贫富思想,二是他在西方国家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孙中山“经济平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孙中山经济平等思想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孙中山所主张的经济平等是建立在富裕基础上的均等,认识到通过振兴实业对实现全民经济平等的重要性。局限性是平均地权仅涉及分配领域,未触及所有制制度,“节制资本”带有不可克服的矛盾和缺点,同时孙中山对实现“经济平等”目标的过程存在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0.
民生史观是孙中山思想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但是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民生史观的内容、性质和意义等方面,而对于民生史观的思想渊源几乎被完全忽视了.本文比照了西方经济学的思想和理论,不难看出,孙中山民生史观是在总结、升华西方经济学中"消费决定生产"的思想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学中"消费决定生产"的思想就是孙中山民生史观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1.
约翰·穆勒和亨利·乔治的土地税思想是孙中山"平均地权"土地观的直接来源。约翰.穆勒和亨利.乔治认为造成社会分化和经济畸形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私有和土地市场投机炒作。他们提出用征收土地税的方法来实现土地收益权的公有化,进而达到遏制土地市场炒作以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探析约翰·穆勒和亨利·乔治的土地税思想,对于深入理解孙中山的土地观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国当前规范土地市场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不单纯是经济制度,作为近现代社会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隐含着强烈的社会"正当性"的内涵.它是为了克服近代民族国家产生以来个人与国家和政治社会存在的紧张关系和潜在的分裂,而建立起来的个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现代社会的理念.市场经济及在此之上建立的经济社会的内涵决定了以人的品格为取向的法治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赵兴胜 《文史哲》2005,(1):70-78
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中提出的两路开发中国实业方案 ,开启了贯穿国民党统治始终的国营与民营经济分野标准之争 ,也引发了思想界对中国经济现代化理论的思考与探索 ,推动了该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其间 ,三种思想趋势尤为引人注目 :其一 ,在经济现代化模式上 ,由对发达国家的单个模仿 ,转变为以中国为基础而博采众长 ;其二 ,在经济现代化的任务上 ,由以强国为中心转变为以富民为中心、富民与强国并重 ;其三 ,在经济现代化的方向上 ,由以社会公正为先而强调扩大国营事业范围 ,转变为以经济效率为先而淡化国营与民营经济范围的划分。国民政府没有及时总结这些理论成果 ,并纳入其决策与政策之中 ,导致了其战后经济重建的失败与政治上的迅速垮台。  相似文献   

14.
有学者将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两个概念划等号。从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论述来看,从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两方面来进行分析与判断,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市场经济是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但市场不起调节作用的商品经济不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问题上,陈云与邓小平的思想是一致的。有学者将二人的经济思想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见解是不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的市场经济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华 《齐鲁学刊》2003,(1):102-104
司马迁的市场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史记》中 ,肯定人的好利本性和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是其逻辑起点 ,农工商并重、保护和发展工商业是其重点内容 ,经济自由主义是其必然结论。司马迁的市场经济思想有其理论渊源和社会基础 ,对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王莽是西汉末年“新”朝建立者 ,为整顿汉末经济秩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齐众庶 ,抑兼并”、“经济管制”等思想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启迪作用。王莽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有胆识的政治家。因此 ,本文以史为据 ,对王莽经济思想进行理论剖析 ,以揭示王莽经济思想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学术界首次比较全面地研究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探索,指出了他们三者的异同,这不仅加深了学术界对他们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而且有助于揭示经济落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我们今天走自己的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亦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叶坦 《文史哲》2007,1(4):83-95
日本江户时代的"石门心学"与中国宋代浙东学派的商品经济观,共同具有典型的近世特征,也都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但由于社会结构、制度基础与思想文化等诸多差异,在两国近代化的历史转型与社会发展过程中,二者所发挥的作用也大有不同。对中日近世商品经济观进行系统性的比较研究,不仅有利于弥补世界经济学说史迄今大抵无东亚等缺憾,而且可以提供观察传统经济观之现代价值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的社会福利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琪 《晋阳学刊》2009,(4):87-89
孙中山的社会福利观一方面继承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传统,又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西方福利思想的影响,形成他颇具特色的社会福利观,成为其民生主义的重要内容。孙中山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认为为国民提供社会福利是政府的责任,倡导社会福利的制度化和法治化建设。孙中山的社会福利思想对民国的社会福利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汪澎 《学术探索》2012,(7):123-125
苏联解体后解密的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孙中山的农民土地思想,是研究孙中山农民土地思想的重要视角。档案显示:孙中山晚年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基础,但农民尚没有很好的组织和力量,难以对抗地主民团。孙中山也完全不同意共产国际提出的"分配地主土地给农民"的激进土地革命政策,而是坚持以税收和赎买来消除土地占有和土地使用中的不公正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