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慧 《社会科学家》2006,(3):203-205
《广雅疏证》是我国语言学史上一部博大精深的不刊之作,对其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前修时贤已作大量论述,本文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发掘王念孙语义研究的思想方法,阐述该书在汉语语义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陈来生 《社会科学》2004,(6):106-109
“《诗》亡而后《春秋》作” ,通常的解释是《诗经》因王者之迹熄而式微 ,《春秋》应运而继之代兴 ,世风大变。这种释义对文体递变和记史方式的演变未加注意。本文认为不但可以从政治义理上解读成“《诗》亡而后《春秋》作” ,更可以从记史方式的韵散嬗递上解读成“诗”亡而后“春秋”作。“诗”指“史诗”类记史记事韵文 ,而“春秋”则指散文体史书。《诗》亡而后《春秋》作是历史叙事方式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3.
汉末魏晋的名士风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末魏晋的名士风度姜广辉一、名士流变汉末魏晋时期,“好名”成了士林习尚,出现了所谓名士现象。名士现象是重名社会的产物。名士派代代有之,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历史现象,当推汉末魏晋时代。在这一时代中,随着社会政治的变化,名士派也发生演变,而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西周《大武》乐章曾经过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三代的演变和逐步增益。《大武》所奏六诗均保存于今《诗经.周颂》中。《武》即武王时之《大武》;成王时把武王克商后所作四首颂诗全部配用于《大武》;康王时定乐歌又增益成王时所作二诗入《大武》,《左传》、《礼记》等所言六成《大武》即定型于康王时。《大武》乐章的发展演变,既符合古乐发展演变的实情,亦符合古人用诗的规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解读古籍中关于《大武》的表述,以新的视角考论《大武》在西周初的发展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楚辞章句》、《楚辞补注》和《楚辞集注》分别作为汉代和宋代楚辞研究的成功之作,典型地体现了汉、宋思想文化加之于楚辞学的各种影响,以及由这些影响导致的汉、宋楚辞学研究的历史转型:阐释目的由外向经世到内省治心的转变;文本注释由偏重训诂到阐发义理的转变;研究视角由经学原则到文学观照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魏晋风度的探究──简评《〈世说新语〉整体研究》法子《世说新语》是一本极有意思的书,后代的文人无不喜而读之,至有模仿之者,如《唐语林》、《大唐新语》等;它是治史学者、治古典文学者、治中国哲学者乃至研究魏晋语言者不可或缺的典籍,其流风余韵,至今未消。同时...  相似文献   

7.
本着重阐述陈子展先生在中国近代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与贡献。陈子展先生对近代学的研究主要体现于他的两部作《中国近代学之变迁》《最近三十年中国学史》,在这两部作中,他提出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属于他自己独立思考的见解,这些见解对1898年至1928年这30年间的近代学发展做了有价值的分析与总结。两部作被学术界公认为在中国近代学研究史上具有早期开创性意义,至今不失其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的丧葬礼制多承袭汉制,但仍有不少创新,形成了晋制。“不封不树”之制,是魏晋实行薄葬的重要内容之一。“凶门柏历”之制盛行于两晋并传于南朝。陪葬、合葬与家族葬制的变化,充分显示了魏晋之际生产关系变革的现实。除西晋文帝、武帝陵墓有陪葬墓区外,魏晋时期鲜有汉代盛行的重臣陪葬皇陵之例,东晋十一陵和豪族一样采取了聚葬的形式。门阀大族势力的膨胀,表现在丧葬礼制上,就是分墓区抗衡皇权。  相似文献   

9.
我们首先回顾一下中国经学的起源及发展历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用董仲舒等用阴阳五行说和《公羊传》相牵合的今文学说用以保护皇权,西汉今文经学在学术上占有优势。西汉末年,王莽利用刘歆提倡的古文经《周礼》作为“改制”的论据,提高了古文经学的地位。西汉经学在黄巾起义后没落了。魏晋时,王肃作《尚书》、《诗》、《礼》、《左传》注,立为博士。“王学”在其时占居主导地位。南北朝时,北方士族南迁。南朝盛行门阀制度,于是专讲区别尊卑亲疏的三《礼》之学大行。南朝经学不拘家法,随意发挥,并受佛教影响,把讲经…  相似文献   

10.
尤佳  周斌  吴照魅 《晋阳学刊》2011,(1):143-145
《史记》有关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后九月至汉元年(前206)十月刘邦自砀始西行人关击秦的记载。但《史记》对其间某些战争进程的叙述,或自相矛盾,或与《汉书》、《资治通鉴》等文献的记载有所抵牾。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史记》关于刘邦击秦史实记载中的若干关键问题重新进行考辨和订正,以期能对这段重要的史实得出比较符合历史原貌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正> 《史记》十表,最具笔法义例,是司马迁作史精意之所存,值得深入研究。明清两代学者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并产生了汪越的《读史记十表》这样的专书。汪著有徐克范补,疏理十表精义,发微显隐,十分详尽。许多《史记》论著,都立有专章论述。本文会综前人论述,沙汰歧义,择善而从,断以己意,对十表之结构与功用作一概略论述,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12.
鲁迅《故事新编》新论汪星明《故事新编》的创作跨越鲁迅创作的主要时期,历时十三年。这是一部孤愤抗世之作,它熔铸了作者杂文敏锐犀利的战斗锋芒,凝聚着《呐喊》、《彷徨》凝练地勾勒形象的功力,浸染着《野草》的孤独、荒诞感与绝不妥协的战斗激情。神话与传说,历史...  相似文献   

13.
明代诗学的主体是唐诗学,晚明时期唐诗学进入整理、融合时代。产生于晚明的《诗源辩体》不是一部专论唐诗的著作,但全书主体却是唐诗研究。其唐诗理论不是许学夷所独创,而是与前代、同时代诗论有着深厚渊源;不仅包括《文心雕龙》、《沧浪诗话》、《艺苑卮言》、《诗薮》,更包括公安派、竟陵派的诗学理论。正是在融汇众家的基础上,《诗源辩体》中的唐诗理论成为了有明一代唐诗理论的总结之作。  相似文献   

14.
风格是文艺学、美学中的重要理论范畴。艺术创作实践中,风格现象纷繁复杂,因此,风格理论研究的难度也较大。尽管前人曾对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如何把风格问题放到整个文学艺术历史发展进程之中,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艺术风格的美学规律,确立其应有的美学地位,从而指导和推进创作和鉴赏实践,至今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本文所作的探索,也只是一种尝试性的工作。一、风格理论的历史演变及其辨析风格是什么?这是风格论研究首先碰到的理论难题之一。对此,历代风格论大家曾作过多种阐释。这些阐释便构成了风格论研究的基本历史线索。我认为,风格美学理论的历史演变,大体经过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首先是“客体风格论”阶段,即以古希腊亚理斯多德为代表的“语言形式风格说”。亚氏在《修辞学》和《诗学》中把语言作为风格的同义词来研究,不但从语言学与修辞学角度把风格看作一种  相似文献   

15.
叶爱欣 《中州学刊》2005,(5):203-205
元初诗坛承宋、金季诗风,或学苏轼,或宗江西诗派,或尚四灵,或主义理,各村旗帜,各立门户,热闹纷杂,但终无自己的特色,且有号呼、粗豪、卑弱、饾饤等弊端.赵孟頫以故宋宗室子孙由南入北仕元,深知南北诗坛之弊,故而在他的诗歌创作实践中,以上追风骚、熔铸汉魏晋唐的美学追求,和"随物宛转,与心徘徊"的诗歌表现技巧,打破门户之见,融会各家之长,补阙纠偏,引导了元诗"宗唐得古"一代风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正> 葛本仪教授,山东省潍坊市人,生于1933年。1951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山东省逻辑与语言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逻辑与语言研究会理事,山东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葛先生谙熟语言学,尤以汉语词汇研究见长。她在近40年的教学生涯中,结合教学,潜心科学研究,成果丰硕。1961年出版《现代汉语词汇》一书,1985年又集多年研究之心得,写成专著《汉语词汇研究》,并陆续写了《论合成词素》、《谈词义》、《谈词义的扩大》、《汉语的造词与构词》、《词义演变规律述略》、《词义的静态动态分析》等多篇有影响的论文。先生著述绝戒凿空之谈,更禁株守之见,所论必求博证详说,精辟入微,对当前词汇研究中的诸多问题,独创新见,如汉语词的辨识、合成词素问题、造词的性质及方法、词义演变的规律等问题,均为前人所未谈,深得  相似文献   

17.
一许多论者在论述魏晋"言意之辨"与庄子的渊源关系时,没有研究庄子言意论的特殊意义,更谈不上研究它在庄子整体思想上的地位.这样一来,庄子的言意论常常为某种观点加以利用而歪曲原意.要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必须从鉴别材料开始.综观《庄子》,集中论到这一问题的,有以下言论:  相似文献   

18.
施建雄 《学术研究》2005,(11):98-102
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中有大量关于政治制度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有关行政中枢的变迁与皇权的强化,兵权的得失与皇朝的盛衰,汉唐刺史、节度使的利弊等方面的论述,尤其体现出他从政治制度的演变探讨皇朝兴亡得失的治史旨趣。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注重联系历史实际作双向考察。王鸣盛的治史卓识不仅对我们研究封建社会的政治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还具有方法论上的启迪意义,显示其学术思想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陈元胜 《学术研究》2002,(8):154-154
中国文学史上众多的作家、诗人,其籍贯古今地名考察,有助于古代文学研究知人论世,还历史以本来面目。钟嵘《诗品》评论汉魏晋至齐梁122位诗人(外加“古诗”),其中不少诗人的籍贯,或在《诗品》注释中,或在古代文学作品选本上,或……  相似文献   

20.
黎虎 《晋阳学刊》2002,(3):109-110
在数千年统一为主流的中国历史长河中,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里,地域史的研究有其突出的意义,从而引起人们更大的兴趣和更多的关注,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尽管魏晋南北朝地域史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成绩,但是,对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的并州地区的系统性、专题性研究却迄今未见。汪波君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魏晋北朝时期的并州地区政治形势演变作为其研究课题,撰写了《魏晋北朝并州地区政治形势研究》一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学术空缺。在此基础上,汪波君又对论文作了一些修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