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当今中国的学术界,以核心期刊评价系统为主的期刊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决定学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它在决定学术期刊如何生存和怎样发展的问题上更是成为了关键性的变量.诸多因素的存在使得非高校类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尤其需要思考新的形势下如何生存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核心期刊对于学术期刊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基本的趋势仍是要回归其作为行业评价体系的本来面貌的话,学术期刊就必须在重视核心期刊评价系统为主的期刊评价体系的遴选标准的同时,摆脱自我设限、完全跟着核心期刊指挥棒走的境地,以办好刊物提高刊物的生存能力为根本,更多地去找寻或者追求那些能够从根本上办好刊物的长久办法.这对于那些生存境遇遇到了问题的非高校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来说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发达国家的高校在社会科学(社科)科研管理上,围绕科研活动主体——教师,科研管理主体——项目这二者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发达国家高校社科科研管理中的教师评价体系和激励措施,人本化管理理念、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与方法以及科研管理部门社会职能服务职能的定位等方面为我国高校社科科研管理及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学术公信力,主要指其学术功能的强弱。本文对甘肃省15种社科核心期刊进行了区域性分析,从国内三大核心期刊评价体系中,对其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即年被引、转摘量(率)等指标对比分析。针对甘肃省人文社科类期刊公信力总体较弱的情况,分析了刊物的特点、不足和存在问题,指出一个省区或一个研究机构是否拥有一份或者数份具有社会公信力或者权威公信力的领军刊物,是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竞争力的重要评价指标。进而分别提出了着力策划经营,打造高质量综合类、专业类社科期刊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于2014年11月发布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齐鲁学刊》入选该评价体系核心期刊,位列综合性人文社科类期刊第70位。这是2014年《齐鲁学刊》在荣获"全国髙校精品社科期刊"称号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于2014年11月发布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齐鲁学刊》入选该评价体系核心期刊,位列综合性人文社科类期刊第70位。这是2014年《齐鲁学刊》在荣获"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称号之后的又一佳绩。、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在全国3000多种学术期刊中,筛选确定出733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作为本次评价的期刊源,  相似文献   

6.
期刊评价体系中的"核心期刊"等文献计量指标及各种数据库的称号毕竟还是文献的核心评判指标,并不能完全代替或胜任评价学术期刊质量的重任,特别是不能代替学术文章价值的评价标准.期刊评价体系中的媒介之一--高校学报应尽全力全面反映高校科研实力及科研动态,应成为学术公平竞争发展的平台,而不能盲目追随文献计量指标.高校科研考核以刊名划线、以量取胜的做法不够公平客观.  相似文献   

7.
稿约     
湖南社会科学》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核心期刊扩展版、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湖南省十佳社科期刊、首届湖湘优秀出版物。本刊现设哲学·科学、政法·社会、经济·管理、文教·历史、湘籍学者论坛、新闻出版等栏目。本刊注  相似文献   

8.
人文社科期刊要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必须正视自己的生存处境,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必须在应对生存处境中的矛盾和问题过程之中才能得以体现。中国人文社科期刊当前面临着三个必须考虑和应对的问题:一是以量化指标为标准的评价体系,二是期刊的结构调整,三是期刊的网络化。  相似文献   

9.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于1998年研制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评价中心按照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期刊影响因子等定量与学科专家等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和动态管理的办法,筛选CSSCI来源期刊作为统计源。目前大陆现期期刊9000余种,其中人文社科期刊4500余种,除去通俗等非学术性期刊,学术、准学术人文社科期刊共3000余种。2004年从3000余种中精选出来源期刊461种。由于教育部已正式启用CSSCI作为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评估、申报的依据之一,许多高校已启用CSSCI作为文科教师科研评价的依据,许多学者撰文充分肯定了…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有100多种学术系列期刊,是从国内公开出版的4000余种期刊和报纸上精选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并按学科门类进行分类、编辑、出版的二次文献专题期刊。在信息冗余时代,《复印报刊资料》客观上已经兼具资料与评价功能,成为评价人文社科期刊学术影响力和人文社科研究成果水平的参考依据之一。在排名体系中,分别按转载量和  相似文献   

11.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狼"与"启蒙"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06,(6):179-185
本文以《孤独者》、《山上的小屋》、《怀念狼》、《狼图腾》四个文本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狼形象与启蒙含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3.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龙虾三吃”是日常生活中的俗事 ,但它透露出来的哲学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人们根本无法从餐桌上直接呈现给我们的、被宰杀了并被烹饪过的“龙虾”去理解、达到那个未出场的、活生生的、真实的龙虾。传统西方哲学的主旨在于追求永恒的“在场” ,试图通过理性形式 ,从感性存在中发现纯粹的统一本质。然而 ,后现代诸哲学家如晚期的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德里达对这一病弊作出了怀疑和反思 ,以为“在场”并不具有绝对的优先权 ,它总与“不在场”相联系、相统一 ,而力倡回到真实的事情本身。  相似文献   

16.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朱奇志 《江汉论坛》2004,4(5):87-90
龚自珍和鲁迅一生都与"梦"结下不解之缘.龚自珍的"梦"是忧患的宣泄,理想的升腾,往事的感怀,做的大凡是美梦、好梦、奇梦,体现出绚丽浪漫的色彩;鲁迅的"梦"则远远溢出"梦"之常态,成为内心黑暗影子的暗示和强化,做的大凡是苦梦、噩梦、毒梦,播撒出阴森愁惨的"鬼气".这种明显的差异,表现出两位先觉者各自不同的心理个性和时代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在"是"与"应该"之间--兼与程仲棠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程仲棠先生对"是"与"应该"之间关系的理解,从历史-文化的视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休谟对"是"与"应该"关系的理解具有历史-文化内涵,他的理解作为一种批判意识,在本质上反映了现代性方案知识学建构的内在困难.从历史-文化的视野看,不同时代的"是"与"应该"之间的通约模式都是当时历史-文化实情的反映,是那个时代所达到的文明水平的历史表征.因此,对"是"与"应该"关系的哲学理解其实是一种历史-文化批判.程先生的方案一方面忽视了自然事实的社会历史内涵,另一方面,他仍然想建立一套关于"是"与"应该"关系的普遍的逻辑-哲学纲领.  相似文献   

19.
论“仁”与“爱”——儒学与情感现象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玉顺 《东岳论丛》2007,28(6):113-118
作为当今西方世界的一种前沿思想,舍勒的"情感现象学"乃是基督教文化传统在当代哲学中的一种典型形态。正如儒学以"仁"为核心观念一样,情感现象学以"爱"为核心观念。因此,在儒学与情感现象学的比较中,这里比较儒学之"仁"与舍勒之"爱":舍勒的"爱"是奠基性的,而儒学的"仁"则是本源性的;舍勒的"爱"是精神人格性的,而儒学的"仁"则是生活情感性的;舍勒的"爱"是在者性的,而儒学的"仁"则是存在性的。  相似文献   

20.
吴昊 《天府新论》2007,(1):145-150
“互文性”和“语境”是文学研究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两个术语。这两个术语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学理念,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诸多共同之处,它们不仅具有共同的网络结构、编织的动态特征,也经历了相似的泛化命运及其发展的双重困境。而且它们能够彼此诠释,共同表征同一现象。这些发生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身上的共同之处反映出20世纪文学研究思想总体发展的某些趋势,如关联、整体、动态、读者及泛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