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随着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国际关系理论建设任务日益紧迫。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方面,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科学办外交,进一步理清这一领域的基础性概念和理论体系间的关系,注意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国外理论借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静态研究与动态发展研究相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与国际战略相结合。同时,我国国际关系理论与政策研究也有一个既要活跃研究,又要加强统筹的问题。要立足国家利益和发展需要,为不断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建设而扎实努力。  相似文献   

2.
一、国际体系与大国关系研究2008年出版专著《当代国际体系与大国战略关系》。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陈健对该书的评价是:作者独辟蹊径,以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历史研究、国际战略研究、世界经济研究等多学科相结合实现一体化的方法,研究国际体系的演变与大国战略关系的发展,为中国认识世界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为构建中国特色国际体系理论做出了努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还对和谐世界理念与中国特色国际战略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政策演变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芬 《江海纵横》2009,(3):29-31
正2006年3月27日,国务院第5号文件《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这说明国家把对解决农民工问题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放到了关系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标志着改革开放以来农民  相似文献   

4.
关于和平发展思想的理论创新,学界的探讨多从传统文化、外交战略、国际关系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角度展开;同时,也有部分学者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探讨和平发展思想的重要创新,但有待深入展开与系统化;应立足国家及其关系的人类系统观,从唯物史观的基础理论层面进一步探讨和平发展思想与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以及世界历史理论的传承创新关系。  相似文献   

5.
俞正梁教授1943年出生于上海市,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现任国际政治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关系与全球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全国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建设项 目“国际关系与全球问题”负责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国 际关系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兼职教授、云南大学兼职教授。 俞正梁教授一直致力于从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是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开拓和国际 关系学科建设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学者之一。1998年俞正梁教授主持召开的全国国际关系理论讨…  相似文献   

6.
2021年12月28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举行座谈会,研讨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本期精选部分学者发言以飨读者。学者们认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构建和深化区域国别学已是学科体系建设十分迫切的任务。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和学科发展规律来看,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应进一步明确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内涵、基本理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建设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估标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区域国别学与政治学、外国语言文学、世界史等邻近学科融合发展,发挥学科交叉的创新力量。在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框架内,需进一步探索二级学科设置,切实加强区域国别学理论与方法,大国与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历史、法律、社会等方面的研究,丰富区域国别学的知识供给,满足国家安全和发展需要,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尽管软权力理论仍需发展与完善,可它对国际关系理论的贡献不容小觑,更为重要的是,如能加强对其研究,形成自身特色的"软权力"理论,则会丰富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并有效地指导国家实践.文章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介评这种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背景,浅谈了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研究始自1840年中国的近代史开端.构成中国国际关系学的思想材料有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近代以来符合中国国情的西方国家各种学说和思想,以及对康梁、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当代领导人外交思想的归纳与整理.由于中国民族国家统一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的民主建设尚在完善,以及国际关系学的学科特殊性,决定着中国国际关系学具有理论政策研究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文化发展战略是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文化建设总体目标的重要途径。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结合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需要,提出了不同的文化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经历了从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导的发展战略到把文化纳入综合国力范畴的发展战略再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演变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全球化浪潮的必然选择。探究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演变进程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建设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高度重视和成功开展民间外交是新中国外交的一大特色,更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成就的亮点。在建设"和谐世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努力中,民间外交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重视发挥民间外交在建设"和谐世界"中的重要作用,既体现了中国人民促进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相结合的美好愿望,也反映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外交工作的新要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和实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1.
每个国家无论在决定大政方针或政策细节的过程中,总有一套根本的思维逻辑会隐然引领某特定阶段的所有政策走向,并且影响决策阶层相关的行事态度和应对方法的选择。这种思维逻辑难以言喻,它可能来自意识形态、利益需求、集体价值观或个人直觉判断,又或者是上述所有可能性的综合体。这套指导内外大小政策方向的根本思维逻辑,虽非定然是所有政策的直接基本原则,却是政策基本原则之所以存在的根源,成为国家战略的指导方向,因此可称之为国家的战略观。战略观的转变与决策阶层对国家所处的环境条件之认知不同、导致思维逻辑发生转化有关。而这些环境条件则包括国际政治情势,国内政治经济时势,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以及领导人主观理解等多方面。现阶段"和平与发展"战略观的体现,就是对外的"和谐世界"与对内的"和谐社会"两项政策,此二项政策紧密联系,分别针对国内发展与国际关系提出各项施政措施并要求落实执行,却也有整合对内对外政策,提出一套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层面的全面性大战略的目的,并希冀藉此逐步达成大国崛起的长远目标。此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融入国际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理念坚持与理论创新、具体国情和发展实际相结合,对于当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下,"有为有守、有所作为"之重大贡献及内外政策联系之实践。  相似文献   

12.
我们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我们仍然强调要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实际上,就是强调了把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现在,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共性与个性是辩证的统一出发,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生产力发展的共性出发,从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与国家或地区的兴旺发达的关系出发,试图说明科教兴国战略是一条  相似文献   

13.
国家发展五年规划是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国家发展五年规划强调结合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其基本思路和关键方法是将国家领导人的战略战术思想与公共政策分析方法两者有机结合。国家发展五年规划的战略分析理论框架为:背景分析——主题与主线确定——战略定位与设计——战略实施。首先,进行五年规划背景分析,通过规划评估和发展诊断,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综合科学判断;同时,分析不同时期国家发展的重大矛盾和重大关系的阶段性特征,把握重点矛盾与矛盾的重点。其次,确定新一轮五年国家发展的主题与主线。然后,明确具体的战略定位,确定指导方针、进行战略目标制定和量化指标设计。最后,确定战略实施的重大任务、政策导向与项目。国家发展五年规划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独特性,是中国科学发展方向、战略、目标、政策之集大成。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就土家族地区特色经济建设问题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发展特色经济是国内外形势的需要,也是土家族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应当积极推进特色经济战略、以项目带动战略、科技带动战略、开放带动战略、政策引导战略、大流通战略,同时要注意处理好重点产业与其他产业关系,当前与长远发展关系,弘扬民族文化与发展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工业化战略的探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理论与政策。在这些理论与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实现了工业化建设和社会进步以及城乡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论述邓小平特色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探讨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时期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所作的杰出贡献。  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社会主义需要改革,无产阶级的领袖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1890年,恩格斯就认为:“所…  相似文献   

17.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江泽民同志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治国新理念,是我们党在治国方略上的新发展.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是人类历史经验的总结.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客观需要.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必须充分关注国家和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必须解决好继承、借鉴和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在现有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寻找属于中国的前沿阵地,并注重横向交流,采取联合攻关的方式才能实现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9.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毛泽东与邓小平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两者在思想上存在许多相同之处与明显的承继关系,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条件及其主体意识的区别,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上也存在着差异,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战略地位、实施途径两大方面继承、纠正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民主政治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俄罗斯国内蓬勃发展,对此中国学界较少关注。相较于美英国际关系理论,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具有鲜明的特色,与俄罗斯的历史、文化和思想传统,与其面临的国际体系变化及重大现实问题密切相关。学者们围绕身份认同、国际体系、国家战略目标等核心议题展开论战,使得俄罗斯国际关系学术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有力地推动了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的观念变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