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当前我国民事执行的现状不容乐观,执行难问题在民事司法实践中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造成民事执行难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本文拟从观念、理论研究、体制、运行机制四个层面加以分析,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四位一体的模式下应对执行难问题的模式,以期缓解当前执行难。  相似文献   

2.
本文拟就“执行难”的表现、产生的原因加以分析,提出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对策,以期使执行得以顺利进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相似文献   

3.
张艺杰 《决策与信息》2010,(12):145-146
被执行人财产难以查明是造成“执行难”的主要原因,设立完善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成为破解我国执行难问题的关键。我国已经建立了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但仍不够具体和完善,应当通过具体的制度构建,明确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的程序和相关内容,并相应地构建一套责任体系,来保障这一制度的切实运行。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总结造成执行难的种种原因的基础上,结分笔者自己近几年来的执行实践,提出了解决执行难的一些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5.
执行难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要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这一问题处理不好,会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也会影响到法律的尊严和司法部门的威信。本文以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执行实例提示了民事纠纷案件执行难存在的症结,并提出几个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白银喜 《决策探索》2009,(22):67-67
近年来,“执行难”一直是困扰人民法院工作的突出问题,“执行难”问题若得不到切实解决,其产生的一些重大社会负面效应,将会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法治社会的推进。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和困难集中表现在。  相似文献   

7.
"执行难",是指人民法院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法制的多方面限制而导致执行无法进行的情况."执行难"的问题已长期存在于我国司法实践当中,严重影响我国执行程序的进行和当事人权益的维护.本文着重分析我国执行程序立法的滞后、当事人法律知识的浅薄和政府限制等多种导致执行难以进行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8.
宋周敏 《经营管理者》2011,(13):167+161
民事执行是执行机关行使民事执行权,于债务人不履行执行名义确定的义务时,采取民事执行措施,实现债权人私权的法律程序和法律制度。"执行难"执行乱"是执行中突出的问题。导致"执行难"执行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被执行人财产难找是其中的一大难题之一。本文将仅从被执行人财产调查谈如何更好的帮助执行。  相似文献   

9.
根据目前民事执行难的现象,本文认为民事执行难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被执行人“客观履行不能”和“主观不愿履行”。针对这两种情况,均可以引入自然人破产制度进行规制。通过宣告自然人破产,限制其某些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敦促其偿还债务。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的司法制度之中,强制执行是执行机关强制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履行义务的行为。如何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执行难"问题,防止消极执行和执行权的滥用,一直是各级人民法院不断努力解决的课题。尤其是在外部执行环境难以根本改观的情况下,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执行权运行机制,实现人民法院内部资源的整合,最终实现执行权的规范高效、公正廉洁运行,更是司法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多年来,不少地方人民法院对执行权的配置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各行其是、步调不一、缺乏统一规范等问题,迫切需要从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和明确。  相似文献   

11.
郭超 《经营管理者》2013,(28):248-249
"执行会诊工作法"是指执行中遇到的案件进行分类分级,通过汇集集体智慧,共同为执行当中的重点、难点案件"把脉",对症下药,有效处理好疑难复杂案件、重大影响案件、陈年积案、老上访等执行案件,切实提高案件有效执结率的工作机制。其一方面解决了庭室之间的工作职责问题,将整一执行过程分段为"审查、方案、执行、归档、回访"四个阶段,相应阶段由对应执行庭、执行实施科、执行裁决科、执行监督科负责;另一方面,作为执行会诊工作法的核心——工作机制,包括案件分类制、会诊工作制以及执行回访制,是突破与化解执行难的关键性探索一步。执行会诊工作法不仅是提升执行质效、推动司法执行创新的重要举措,而且在优化执行环境、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等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但执行会诊工作法也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如会诊主体仍需进一步扩展、工作方法模式尚待进一步完善与细化等等。为进一步完善执行会诊工作法,需在调动本土资源、搭建执行网,理顺关系、完善会诊制度体系,明确原则、规范会诊制度建设,推进监督、构建考评机制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人民法院民事执行案件的数量的大幅增加,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执行过程中执行人员滥用执行权,损害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损害了司法权威。“执行难”、“执行乱”成了执行领域中突出问题的最形象化表述。  相似文献   

13.
执行难是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也是法院工作的难点。对个案来讲,损害的是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从整体层面上讲,损害的却是法律的尊严。如何破解执行难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建立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机制。克服以往法院单打独斗的局面,把执行工作推向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法院在民事执行工作中全面贯彻 “执法为民”思想,在“解决执行难,规范执行行为”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执行乱”的现象仍普遍存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监督不到位是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我国法律规定了诸多民事执行监督主体和方式,但在实践中却显得极为疲软,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能。笔者认为民事执行检查监督制度的构建,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马哲  王东平 《经营管理者》2009,(20):135-135
目前,民事"执行难"已成为基层法院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判决因无法有效执行而成为一纸空文,权利人的利益也无法得到切实的保障,常常使法律失去了权威,丧失了价值。因此本文试从造成民事"执行难"的成因、解决"执行难"的对策等方面来阐述建立合理而有效的民事执行制度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6.
当前,案件当事人对法院执行工作不满意,“执行难”、“乱执行”现象普遍存在。民事诉讼法只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原则,并未就民事执行中的检察监督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检察机关依法对民事执行活动进行监督具有坚实的理论、实践基础,应当积极构建和完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7.
执行和解是化解“执行难”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司法实践中受到执行法官和当事人的广泛青睐,并能有效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民事执行和解制度体现了执行过程中的私权自治原则,对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民事诉讼执行程序的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执行和解在强制执行中被广泛应用,对缓解人民法院“执行难”的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出现了“和而不解”,“以和解抗拒、拖延执行”等滥用和解的现象,阻碍了执行的顺利进行。这些现象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由于当事人主观来意造成的。而实质上,是由执行和解与强制执行发生冲突造成的,执行和解本质上是当事人进行私力救济的手段:强制执行则是由债权人申请国家专门机关对其债权进行公力救济的手段,执行和解与强制执行的法律特征完全相悖,和解的自愿性与执行的强制性互相排斥,必然会发生冲突,本文论述了强制执行与执行和解的冲突,通过分析执行和解的基本理念与价值取向,提出化解二者之间冲突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民事"执行难"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和各级地方法院积极应对,建立了民事执行威慑机制,有效地节约了诉讼成本,减少了执行工作的许多中间环节,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执法效率.然而我国民事执行威慑机制剐刚起步,配套设施缺位,法院与政府部门的联系还很缺乏,还需要立法的规制.本文旨在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模式详细地阐述民事执行威慑机制的概念、特点及其施行的背景,比较各地民事执行崴慑机制的运行现状并分析其缺陷所在,对我国民事执行威慑机制今后的完善提出几点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战略执行的低效尴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薇 《经理人》2007,(4):94-95
“75%CEO的挫败原因在战略执行。”美国《财富》曾告诉我们,“有效策划但得到有效执行的战略还不到10%,72%的CEO认为执行战略比制定一个好的战略更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