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的朗诵诗运动之所以能够由武汉迅速传播到广州、香港、重庆、成都、昆明、桂林等国统区中心城市和战地乡村以及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是因为这一运动得到了一大批热爱朗诵诗创作和诗歌朗诵艺术的诗人、表演艺术家的极力倡导与支持。在这些人中,高兰特别突出。运动爆发之初,他不仅制作了大量的朗诵诗,而且还参加了汉口无线电台的诗歌朗诵活动,他经常在多种场合朗诵诗歌,努力探寻诗歌朗诵的技巧与规律,积累了丰富的朗诵经验,成为中国现代第一批朗诵艺术家。1940年11月24日全国“文协”诗歌朗诵队成立后,他与光未然一起成…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为了促进诗歌朗诵运动的顺利开展,使诗歌朗诵更好地服务于抗战,诗人们、艺术家们对诗歌朗诵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在理论上进行了多方探索.这些探索集中在朗诵的本质、朗诵的分类、朗诵的效果与技巧上.这些探索不仅对当时的朗诵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今天的朗诵也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赵心宪 《河北学刊》2007,27(6):131-136
"朗诵诗"概念在抗战诗歌朗诵运动中诞生,既特指作为宣传工具和政治活动形式的抗战诗歌运动,又具体指称专为诗歌朗诵活动而写作的新诗文体,还作为现代诗学文体论形而上认识的诗学概念等,含义多重。重新梳理抗战诗歌朗诵运动史料,阐释有关"朗诵诗"论争中的各种观点,可以观照朱自清"新诗中的新诗"论断的依据及其诗学价值,并明确"朗诵诗"文体形式"诗的语言"建行所体现的诗学本质。  相似文献   

4.
<正> 著名的朗诵诗人高兰,是我国朗诵诗运动的开拓者,又是声情并美的朗诵诗作的不懈追求者。研究他的诗作的艺术,对在新形势下,进一步繁荣朗诵诗的创作,将有非常的积极意义。高兰是抗战期间国统区诗歌朗诵运动的一面旗帜。他以自己丰富的艺术实践,为朗诵诗体的成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和其它文体一样,朗诵诗具有特定的艺术要求:它必须声情并茂,晓畅传神,使朗诵者能在不长的时间内,强烈地吸引,并且感染听众。这  相似文献   

5.
高兰论纲     
<正> 要评价高兰,就离不开对朗诵诗的看法,因为高兰是最重要的朗诵诗人,而朗诵诗运动又是新诗运动的历史转折点. (一) 新诗运动其实是诗歌文体的更新运动.抗日战争以前新诗意象化导致了自由体、格律体和象征体的递进;而八年抗战到十年“文革”,则在朗诵体、叙事民歌体、政治抒情体的艺术流向中导致了新诗形象化;新时期十年诗坛趋于情调化,可以归结为朦胧体、寻根体、影视体的推移. 这样来考虑问题,高兰的历史地位就在  相似文献   

6.
刘淑玲 《河北学刊》2001,21(6):74-77
《战线》是《大公报》抗战时期一个重要的文学副刊 ,发表过许多抗战文学作品 ,推出了以高兰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朗诵诗人 ,促进了大后方诗歌朗诵运动的开展 ,为诗歌大众化做出了贡献。由于对抗战时期的《大公报》有众多争议 ,对《战线》实事求是的评价还不够。本文通过对原初资料的细致剖析 ,力图明了历史真相 ,为全面考察抗战文学拓宽视野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重庆迎来了诗歌发展的第一次高峰,不仅诗坛人才济济,诗歌刊物如雨后春笋,而且掀起了蔚为大观的政治抒情诗、长篇叙事诗和政治讽刺诗三大浪潮,以及朗诵诗、方言诗和旧体诗词的竞写热。战时重庆诗坛以弘扬民族民主意识、强化诗的政治功能为精神内核,以对于力的崇尚与歌颂为主要审美取向,以多种诗体形式活跃为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的重庆,是国民政府的陪都,中共南方局的所在地,这种特殊的地位,决定了重庆在抗战中的特殊作用。抗战中的重庆人民,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研究重庆人民对抗战的贡献有着极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温金童  邵晓秋 《兰州学刊》2008,(8):139-142,128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抗战建国的重要意义,阐述了科学技术的对抗战建国的重大意义。并据此制定了陕甘宁边区团结、优待知识分子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既贯彻了党在抗战时期的统一战线思想,又争取了大批知识分子奔赴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充分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抗战积极性,使他们满腔热情地投身抗战建国的大业中。对于由王实味问题引发的审干运动及抢救失足者运动中共及时进行了纠正,基本上保持了自身发展政策的连续性。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知识分子政策及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对解读中共后来的知识分子政策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外国新闻机构在重庆的活动十分活跃,具有以下重要的历史作用:重庆曾为亚洲反法西斯战场新闻中心,驻渝国际新闻机构和记者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外国记者访问延安让世界认识了共产党、八路军,客观公正报道了国共统一战线符合同盟国利益。因此,对抗战时期来华外国新闻机构的工作应有积极、正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