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前赤壁赋》云:“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氵斥)流光。’”对其中的“流光”和“空明”的注释,自宋至清的注家基本相同。最早作注的是宋末谢枋得的《文章轨范》:“秋水清见底,月在水中,谓之空明;月光与波俱动,谓之流光……逆水而上曰(氵斥)。”由于《文章轨范》是影响很大的散文选注本,所以谢说为后来的注家承袭。如清初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注云:“月在水中,谓之空明,逆水而上曰(氵斥),月光与波俱动,谓之流光。”《古文观止》又是清初以来影响极广的散文注本,因而谢枋得注释的影响范围凭借它又大大地扩大了。七八百年来,《文  相似文献   

2.
一释“一盏寒泉荐秋菊”“荐”在中师语文课本《文选和写作》中凡两见。一见于第一册刘鹗《大明湖》中“(古水仙祠)祠前一副破旧对联,写的是‘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舫穿藕花’”;一见于第七册鲁迅《自题小像》中“我以我血荐轩辕”句.编者对这两处“荐”均注为“献给”,笔者以为对前者也注为“献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3.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文观止译注》及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的《言文对照古文观止》三书,均把司马迁《管晏列传》中“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的“九”字,解释为实数的“九”。《大学语文》注云:“指齐桓公九次以盟主身份邀集各国诸侯开同盟大会”;《古文观止译注》译为:“九次会集诸侯”;《言文对照古文观止》先释为:“九合,谓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后译为:“九次约合诸侯”。上述解释和译文,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读了《教学与进修》一九八○年第一期刊登的《一条注释的商榷》后,有些不同看法.本着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本文也来谈谈对于“间”字的解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一句:“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统编教材对其中“间”字注为:“间道,小路,这里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一条没释的商榷》(下文简称《商榷》)一文认为此注不妥,认为联系上下文看,这个“间”字  相似文献   

5.
彭泽陶同志在《就〈归去来兮辞〉两个“归去来兮”的解释答复叶晨晖同志》(见《广西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二期第三十七页)一文中认为我是受了《古文观止》注的影响,“擅自把‘归去’改为‘归隐’。”我希望彭泽陶同志再看一下我那篇小文,我是将“归”解释为“归隐”的意思,并无妄改古人之著作。“归”能否解为“归  相似文献   

6.
一、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初五册《触龙说赵太后》)其中“哀”字,课本未注释,一般讲作“哀怜”、“悲哀”、“哀痛”。如阴法鲁主编《古文观止译注》译为:“实在使人感到哀痛。”阙勋吾等合编《古文观止译注》译为:“也确实够悲哀的了。”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上册)注云:“哀之,哀怜她。”  相似文献   

7.
清初著名学者、诗人查慎行撰有《补注东坡先生编年诗》,该书针对苏诗旧注作了进行了全面的订正、补充。清代宋举、邵长蘅整理翻刻宋代施元之、顾禧、施宿《注东坡先生诗》而成的《施注苏诗》,对施顾原注常有妄删,查慎行首先针对此现象,补充了施顾注的原文,并对旧注改动引文的原文以迁就作者的现象作了批评与更正。其次,查慎行在《施注苏诗》的《续补遗》二卷的基础上,又依靠宋代及明清的文献,辑得苏轼的佚诗一百二十余首,并对互见于苏轼与他人诗集中的九十首余诗歌作了考证,论证了其中大部分都不是苏轼的作品。《补注东坡先生编年诗》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8.
苏轼《雨中过舒教授》“起听风瓯语”中的“风瓯”,陈迩冬先生《苏轼诗选》注为:“瓯,瓦制小盆、小盂之类。这里风瓯指建筑上瓦制铃铎之类。”此后注家多承此说。我认为这种解释尚可商榷。 何为“瓯”?《说文》:“瓯,小盆也。从瓦区声。”“瓯”本是盆盂类瓦器。这种瓦器可作酒杯,亦指深碗,又为茶杯。后一义在唐宋时代常用,如白居易《食后》:“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  相似文献   

9.
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第一首首句“我不如陶生”,宋景定本作“我生不如陶”。纪昀说:“于义应作‘我生不如陶’。然(第)四句乃有‘生’字,则原本固‘陶生’矣。此称未免生造。”王文诰《苏诗编注集成》认为。“一本作‘我生不如陶’,此后人疑‘陶生’二字不类而妄改也。……今据渊明《饮酒》诗云:‘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下  相似文献   

10.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羽扇纶巾”究竟是指谁?这在许多诗词注家中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陈玉麟同志在《羽扇纶巾究是谁》一文中(载扬州师院南通分院编《教学与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一期)认为:“羽扇纶巾是指诸葛亮,而不是指周瑜”。  相似文献   

11.
一、苏轼词《水龙吟·楚山修竹如云》编年辨误苏轼词《水龙吟·楚山修竹如云》一阙,付莯《东坡纪年录》将其作年定在熙宁八年(乙卯,1075),原题下注云:“赠赵晦之吹笛侍儿,作《水龙吟》。”朱孝臧《彊村丛书》本《东坡乐府》依《纪年录》;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就朱本《东坡乐府》作校笺,其词作编年一仍朱本旧  相似文献   

12.
说“解酲”     
解酲一词在古代诗文中屡有所见 ,而各种注释又都模糊不清 ,《汉语大词典》释为“醒酒 ,消除酒病。”台湾版《中文大词典》训作 :“解宿酒也。”两部大型辞书都认为“解酲”是醒酒的意思 ,因而许多古诗注释也都沿用此说 ,将古诗文中的解酲一词均训作醒酒、消除酒病。我们详读了大量诗文 ,认为此说有误 ,以下数例可证 :(1)客醉眠未起 ,主人呼解酲。 (孟浩然《戏赠主人》)(2 )酒伴来相命 ,开樽共解酲。 (孟浩然《晚春》)(3)五斗解酲尤恨少 ,十分飞盏未嫌多。 (元稹《放言》)以上三例 ,几乎所有的注释都将“解酲”注为“醒酒”的意思。但是 ,以…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的古代,就已经非常重视关于类概念的研究,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逻辑学。中国古代的逻辑专著《墨经》,便是以类的同异原理为依据而形成自己的逻辑体系的,可以说同异规律是《墨辩》逻辑的基本规律。 (一) 晋代的鲁胜曾为《墨经》作注,称为《墨辩注》。该注的正文遗失,仅存一个简短的序言(见《晋书》第十五册,卷九十四、鲁胜传)。在序言中,鲁胜对《墨辩》逻辑作了有重要价值的评估。他认为中国的古代逻辑“名学”起源于孔子“正名”的学说,但真正尊定了名学的理论基础的是《墨经》,所以他说:“墨子著书作辩经以立名本”。为什么说辩经这部著作是名学的根本呢?鲁胜说“名者所以别同异、明是非,道义之门,政化之准绳也。”鲁胜的这一见解,在墨子的著作中是不乏例证的。墨子是《非攻》中就指出:现在人们都知道杀一个人就算是不义,可是许多王公大人对于攻击别人的国家,大  相似文献   

14.
王粲《七哀诗》第一首“西京乱无象”句中的“无象”一词,历来注家都解释为“无道,没有秩序,不像样子”。本文指出,这个解释是错误的。而错误的根源则是《文选》李善注的矛盾。通过辨析比较,本文认为,王诗中的“无象”一词的意思不是“无道”,而应从属于《左传.襄公九年》的典故,意思是“上天不显示征兆”。  相似文献   

15.
作认为陈寅恪先生据杜甫《咏怀古迹》认为《哀江南赋》中“用无赖之子弟,举江东而全弃”二句即“指武帝事而无赖子弟指侯景”一说认为不妥,并据同“王子召戒”句主要应指引狼入室之临贺王正德。又旁引东魏杜弼为证。同时作指出,谭天璧,纪馥华选注的《瘐信诗赋选》中“用无赖之弟”句注亦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16.
《东坡续集》卷五有《与鲜于子骏书三首》,其第二首中有一段关于苏轼自己词作的很有名的话: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写呈取笑。 对于书中所说“作得一阕”,词学界一向认为即指熙宁八年(一○七五)冬作于密州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因而这封书信也自然就应当是作于同时同地。笔者亦持这种看法。 数年之前,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忼烈先生在《东坡词杂说》一文中始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上引一书是苏轼“在徐州时写给鲜于侁的,书中所说那一阕词,不见于各种《东坡乐府》,想已失传”共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学习与思考》一九八三年第一期上又登出施议对《苏轼词风转变的几个问题》,文中转引了罗先生对其上述观点新作的具体论证,并进一步明确指出该书是苏轼作于任徐州太守时的元丰二年(一○七九)正月。  相似文献   

17.
《文选·报任少卿书》曰:“李陵既生降,其家声;而仆又似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文中“佴”,李善《文选注》①云:“如淳曰。‘佴,次也,若人相次也。’”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胜②:“佴(er),次,指罪居李陵之次(依王先谦说)。”杨金鼎先生《古文观止全译》“佴”下注③与王力先生《古代汉语》同。郭锡良先生等编《古代汉语》注④:“佴(er),相次,等于说随后。”《辞海》、《辞源》亦将“佴”洲作居次,随后,所引例证曾为《报征少卿书》中这段文字。这样释“佴”极不妥。《古今汉语实用饲典》及《新编汉语实用词典》皆…  相似文献   

18.
析《触龙说赵太后》之"徐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策·赵策》触龙说赵太后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 ,太后盛气而揖之 ,入而徐趋 ,至而自谢。”对其中的“徐趋”的注释 ,在目前的一些文献中都是注释为 :“徐 ,慢慢地 ;趋 ,快步走”。如杨金鼎主编的《古文观止全译》注 :“趋 ,快步走。古代臣见君应快步走 ,表示恭敬 ,触龙托言有足疾 ,不能急行 ,只能作出‘徐趋’的姿势表示礼节 ,以取得太后的好感”。又如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 :“徐 ,慢慢地 ;趋 :快步走。当时臣见君 ,按礼节当快步走 ,只因触龙脚上有毛病 ,所以只能徐趋 ,其实只不过作出‘趋’的姿势罢了。”我们认为 :上述对“趋”…  相似文献   

19.
福建仙溪傅氏家族在宋代是一个研究苏轼的世家,其成员著有多部研究苏轼的著作。傅藻的《东坡纪年录》是宋代最著名的东坡年谱。此谱的特点就是严格依据东坡本人的作品来排定苏轼的生平,并努力将其可考的作品一一系年。傅共的《东坡和陶诗解》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注释苏轼和陶诗的著作,也是一部新发现的宋人注苏诗之作。傅共注苏轼和陶诗注重释意,在学术上亦有一定的价值。傅幹的《注坡词》是现存最早的东坡词注本,《注坡词》在东坡词的背景介绍、语意解释以及词意阐释上都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而其对苏词中"今典"的解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傅幹还用了"以苏注苏"的方法,用苏轼的其他作品来印证其词。  相似文献   

20.
苏轼《贾谊论》是一篇有名的人物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王书”)与张之强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张书”)都在文选部分里收了这篇文章。《贾谊论》说:“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王书对这句话仅注了一个“累”字,释为“忧虑”。张书则注得颇详细:“遗俗之累,指不同于世俗的毛病。‘遗俗’:与‘高世’句式相当,等于说‘遣世’,即‘离开世俗’,与世俗之人不一样。累:事相因致损。拖累、负担,这里指缺点、毛病。”张书既释“累”为“缺点、毛病”,则两书对“遗俗之累”的解释很显然是不同的。究竟应该怎样解释“遗俗之累”呢?考“遗俗之累”乃前人熟语,苏轼于此不过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