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的小说,就艺术上说,从《呐喊》到《彷徨》是一个发展。比较这两本小说集,鲁迅两次谈到《彷徨》比《呐喊》在艺术上更为成熟。成熟的经验当然是多方面的,我们从典型化技巧的角度作过探讨;鲁迅还说过,《彷徨》的小说,“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为圆熟,刻划也稍加深切”,可见从借鉴外国作家的过程中总结经验,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如所周知,对于外国艺术遗产的学习和借鉴,鲁迅发表过著名的“拿来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是他长期以来实践经验的总结。他的全部经历和作品都说明着他拿来了什么,吸收了什么和抛弃了什么。作为创作重要部分的小说,这一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对外国小说艺术的借鉴,就是从敢于“拿来”、“自由驱使,绝不介怀”,到博采众长、“脱离”具体作家的具体影响,到完全“独立”、创造出自己的崭新的艺术形式,这个过程正可以看出是对于“拿来主义”原理的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深化。本文试图对这一过程作粗略的探索,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肥皂》写于1924年3月,收入《彷徨》,是鲁迅认为自己的小说“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为圆熟,刻划也稍加深切”的作品之一。但很奇怪,却不为某些文学史家所注意,有的根本没有接触。如已故刘绶松同志在其所著《中国新文学史稿》  相似文献   

3.
鲁迅于1935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总结自己的小说创作经验,回顾了《药》、《狂人日记》所受的艺术影响后说:“以后虽然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为圆熟,刻划也稍加深切,如《肥皂》、《离婚》等,但一面也减少了热情,不为读者们所注意了。”对照鲁迅的小说创作实际,这是十分剀切的话。纵观《呐喊》《彷徨》集,《肥皂》确实是艺术技巧最为圆熟的一篇成功之作。第一,从人物关系的设计和故事情节的组织来看,《肥皂》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相似文献   

4.
鲁迅一生写了二十五篇现代题材的小说,《离婚》是最后一篇。这篇作品不仅表现了鲁迅对妇女问题探索的深度,也显示了作家在艺术上新的进展。用鲁迅自己的话说,就是“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为园熟,刻划稍加深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技术比《呐喊》中的作品还要“好一些”。 作品的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的江南农村。农民庄木三的女儿爱姑,为了反抗丈夫的欺凌和遗弃,在父亲和弟兄的帮助下同夫家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这场纠纷拖了很长时间不能了局。最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角度看,鲁迅的小说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称得上是一次深刻的革命。鲁迅先生在批判继承我国古典小说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了外来的养料,对我国的短篇小说进行了全面的革新,把短篇小说的地位提到空前的高度。短篇小说因为出现了《呐喊》、《仿徨》而成为中国新文学第一个十年中成就最大、水平最高的领域。不仅如此,还由于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塑造了阿Q等一系列著名的典型人物,从而使年轻的中国新文学迅速走向世界,显示出它无比的艺术生命力。法捷耶夫说得好:“鲁迅是短篇小说的能手”,“他是和契诃夫及高尔基并列的”(《论鲁迅》)。这并非溢美之辞。 比较说来,在创作初期鲁迅先生对我国短篇小说的革新,更多的是藉助于外国短篇小说之力。鲁迅曾经说过:“旧文学衰颓时,因摄取民间文学或外国文学而起一个新的转变,这例子是常见于文学史上的”(《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他自己开始创作时“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而其中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作品占着一席重要的地位。他说:“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里(N·Gogol)和波兰的显克微支(H·Sienkiewitz)”(同上)一九○九年鲁迅编辑出版的《域外小  相似文献   

6.
在鲁迅小说研究中,许多人认为只有《狂人日记》“取法”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比较明显,其实鲁迅的“取法”不仅如此。他受外国许多作家的影响,但可贵的是仍保持了鲜明的民族性,因而具有其他作家所无法企及的思想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7.
三十多年前,鲁迅在《二心集·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一文中留下了这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同两位年轻的作家沙汀和艾芜的一次通信的珍贵记录。当时,这两位青年作家曾就小说创作的题材问题求教于鲁迅。鲁迅在回信中首先指出作者本身如果是战斗的无产者,那么无论写什么题材都会是有意义的。接下去鲁迅写到:“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几十年来,沙汀遵循鲁迅的这个指示从事文艺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  相似文献   

8.
一、鲁迅小说中“我”的写法 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两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用第一人称写的就有十二篇:《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由此可见,鲁迅是很喜欢用第一人称进行小说创作的。一个作家采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结构小说,展示情节,突显主题,这是由他的创作观和艺术个性决定的。鲁迅写小说有着非常明确的创作目的,就是“想利用他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鲁迅曾说过:他开始写小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①.茅盾也曾说过类似的话:“我开始写小说的凭借,还是以前读过的一些外国小说.”②不少评论者往往以此为据来说明他们创作伊始就受到了外国文学的巨大影响,也往往以此为证来阐述新文学是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诞生的.捷克的著名学者普实克就是如此论证的:“中国新文学与其说是从旧的本土文学中吸取灵感,不如说是受到外国文学典范的启发.作家鲁迅的情况是最明显的例证.”③这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创作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精神活动,当作家们运用自己所获取的生活材料创作时,浮现在他们脑海里的,绝不只是他们熟悉的素材,他们曾经读过的印象深刻的中外文学作品都会纷至沓来.在整个构思过程中,其布局谋篇、人物塑造、环境点染、表现手法的运用等诸方面,他们对这些作品的筛选、借鉴、吸收、融汇以至沿革、创新无疑都会于自己的艺术创造有所裨益.当然,有的是作家们所意识到的,而有的却是作家们所意识不到的.但是,作家们所意识不到的那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又往往是更为深层的意识活动,虽在作品中表现得不太明显,但似乎更为深刻得多.无论是直接明显的作用,或是潜移默化的作用,都是创作中客观存在的.茅盾明显地看到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一生翻译了七十四篇短篇小说,比他创作的三十四篇(包括文言体小说《怀旧》)多一倍以上。他说:“但也不是自己想创作,注重的倒是在绍介,在翻译,而尤其注重于短篇”(《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下面,就他的短篇翻译,探讨他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11.
鲁迅评论叶圣陶小说共有三次。1935年3月,鲁迅在《表·译者的话》中指出:“十来年前,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1935年3月2日,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评论了《新潮》上的小说作家汪敬熙、罗家伦、杨振声、俞平伯、欧阳予倩之后,指出:“叶绍钧却有更远大的发展。”鲁迅的两次评论,是对叶圣陶的童话和整个小说作了系统研究之后,作出的符合事实的正确的历史评价,对此评论界未见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2.
鲁迅对我国古代小说作过深刻的研究,写了著名的《中国小说史略》。他有独特的卓见,指出:“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有人想在这条道路上出世。”“我也并没有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他借鉴了传统小说的表现手法,继承了古典小说的优良传统,溶中西艺术为一炉,创作出许多不朽的艺术瑰品。 值得注意的是鲁迅把《隋志》、《旧唐书》等属于史部的杂史也归入到小说类。  相似文献   

13.
波兰大作家显克微支是鲁迅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显克微支关注并写出“下层社会的叫唤和呻吟”的创作旨归对鲁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胜利者巴尔代克》和《阿Q正传》为例,我们不难发现鲁迅的创作旨归是对显克微支的继承与发展、借鉴与超越。鲁迅一生创作了众多以农村与农民为题材的小说,为中国现代文坛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4.
《伤逝》的情感表现极为浓烈深切,不仅在鲁迅小说中显得颇为奇异,即便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也因而显得有些“另类”而十分引人注目.造成《伤逝》这一特殊风貌的内在原因应归结到鲁迅深微复杂的创作心理.《伤逝》在很大程度上是鲁迅面向自我的创作,是鲁迅不惮于以最坏的结局来推测自己的人生并给以艺术化的具体展示,是他迈向新的生活必不可少的精神仪式.  相似文献   

15.
研究者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是以小说划分新纪元的。当鲁迅的《狂人日记》以它思想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出现在中国的文坛上,立刻引起迥然而异的反响。在热烈的欢呼和无条件的责难中,宣告了新文学的诞生。然而,也不可否认,“民国七年,鲁迅的《狂人日记》在《新青年》上出现的时候,也还没有第二个同样惹人注意的作家,更其找不出同样成功的第二篇创作小说”。到了民国八年,小说创作的“尝试者”渐渐多了,然而也不过汪敬熙等三数人;到民国十年,《小说月报》革新后,作者也不过十数人。至于中长篇小说,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不论从数量和质量上考察,都处于一个幼稚的尝试阶段,张资平的《冲积期的化石》和王统照的《一叶》 (均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20年代文学研究会的问题小说作家群里,最具代表性的应推王统照。他在文学史上被公认为是这时期的“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他早期(1921-1924)的翻译文学与创作的问题小说之间的互文性对话关系:从俄罗斯、东欧等弱小国家现实主义作品的翻译中,王统照确立自己创作问题小说的现实主义方向;从对泰戈尔和叶芝等作家作品的译介和研究中形成了“爱”和“美”的理念,用此解决中国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其创作的问题作品,大都可以找到其与外国作家作品之间存在的某种关联。本研究表明,王统照的创作主题、题材和创作手法等,都是通过借鉴诸多外国作家和作品,将其创造性地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小说,虽然广泛汲取了外国小说,尤其是俄国文学及欧洲被压迫民族文学的营养,但它的根基却深深扎在我国古典小说优良传统的土壤中。在题材、人物、艺术表现上,它同我国古典小说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鲁迅先生曾经指出:“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鲁迅先生不拘守一隅,他从现实生活出发,一方面大胆借鉴外国作品,另一方面创造性地继承我国古典小说的优良传统,从而为我国现代小说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故事新编》中 ,鲁迅借助历史小说的形式 ,既深刻地揭露与批判了国民的奴性 ,也在不少正面人物身上映射了改革精神与反抗精神等理想人性。同时 ,小说也传达了作家作为启蒙者无法驱遣的孤独、绝望与虚无感。这双重意蕴的矛盾性与作家矛盾、复杂的创作动机与心境直接关联。在鲁迅创作动机的深层结构中 ,丰富性动机 (文化启蒙 )与缺乏性动机(“释愤抒情”)交融共存。在不同创作时期 ,两类动机的比重并不一致 ,创作心境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而文本意蕴的矛盾性也相应地呈现出起伏消长的复杂变化  相似文献   

19.
<正> 在鲁迅研究中很多人常常谈到鲁迅的讽刺理论,并据此认为,鲁迅是一个善于讽刺的作家,讽刺是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例如,王瑶说:“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是讽刺;特别是对一些否定人物的形象,他是常常给以无情的狙击的。”(《论鲁迅作品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文艺报》1956年20号)何家槐说:“第三,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在鲁迅小说中,也表现了他特有的讽刺天才和幽默风趣。象《彷徨》中的《肥皂》和《高老夫子》则简直可以称为讽刺作品。”(《鲁迅作品讲话》,长江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吴中杰、高云说:“沉郁的幽默和深刻的讽刺,是鲁迅小说艺术风  相似文献   

20.
1917年至1921年,中国新文学的倡导时期,中国新文学队伍最初的培育时期。对此期白话小说创作的研究,目前仅限于个别重要作家及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成立(1921年)以后的创作。本文试评述此外的创作。一此期创作的白话小说一般发表在当时国内外各地报刊上。截至1920年底,发表过这类小说的主要报刊有近五十种,并出现了专刊《新的小说》(上海新潮社,主编张静庐)。这些报刊发表了几百篇白话创作小说,其中最先发表这类小说的是《新青年》。它登载的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并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赞赏,成为中国新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