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华侨是中华民族在海外的支系.东南亚是海外华侨最为集中的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华侨人口已超过600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东南亚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亚太战场的重要区域.在从1942年1月至1945年8月的三年半时间中,面对入侵和占领东南亚的凶残的日本法西斯,在南洋的中华儿女--华侨在艰苦的条件下奋起抗战,在华侨华人史、东南亚史和世界反日本法西斯侵略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以后,南洋华侨民族主义随着中国本土民族危机的加深而愈发强烈,这种民族主义的核心是对中国的全面认同。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随着中日矛盾的逐渐激化,南洋华侨民族主义升华为爱国主义,对中国的认同不但是对民族、国家的认同,而且具体表现为对中国政府的认同。这种以中国认同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是在宗教、家乡意识上发展起来的,日本对南洋的经济扩张直接威胁到华侨的经济利益,也激发了南洋华侨同仇敌忾的情绪。然而.这种以中国认同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忽视了华侨在南洋社会的政治目标,也错过为此目标而进行华侨社会自身的整合活动及与其他族群关系的调整.这是20—30年代以中国认同为全部内容的华侨民族主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的胜利与以下两个问题息息相关,即中国能否全面抗战,能否坚持到最后。美国华侨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使中国出现全面抗战局面;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同时,美国华侨也从物资到精神等多方面给予中国力所能及的帮助,支援祖国坚持抗战。总之,美国华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泉州华侨公会成立于1912年,会员来自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等泉属5县,为民国期间泉州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华侨团体。本文重点考察了泉州华侨公会的成立经过、职员结构和演变历程,并深入分析其发挥的作用和影响,进而探讨民国时期地方华侨团体所共同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华侨尤其是东南亚华侨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积极支援,是中国抗战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东南亚华侨支援中国抗战有其深刻的原因,主要包括东南亚华侨所固有的爱国精神、东南亚华侨援助中国革命的历史渊源、大量华侨组织的建立和积极倡导、日本的政治经济野心对东南亚华侨的威胁、国民党和共产党对东南亚华侨的宣传政策等。  相似文献   

6.
从1899年的《论中国人种之将来》《爱国论》《商会议》《论商业会议所之益》始,至1919年的《欧游心影录》,梁启超写有20多篇事涉华侨或专门研究华侨的文章,"海洋国家"理念在华侨研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海权理论是他研究华侨问题的思想资源,"华侨殖民论"是他建构的理论。梁启超具有国际视野,善于用比较方法进行华侨研究,这有力地凸显了"海洋国家"理念。梁启超的"华侨殖民论"是华侨研究学术史上的一种重要学说,有服务于近代中国海洋国家建设的应用价值;在"海洋强国"战略语境下,该理论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该文论述了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南洋华侨调查报告<南洋华侨事情>出台历史背景,分析了报告对南洋华侨的认识以及报告对日本政府制定南洋华侨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抗战期间海外华侨对国共两党政治态度的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七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以真诚的团结和坚决的抗战赢得了海外华侨的理解和信赖,并促成了海外华侨对国共两党政治态度的转换.海外华侨从"拥蒋"逐渐转向"拥共",并最终抛弃蒋介石国民党,投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的建立过程.海外华侨对国共两党政治态度的转换,当在八年抗战期间;量变到质变的转折,则应在"皖南事变"前后.  相似文献   

9.
华侨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是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权益保护法》有利于依法维护海外华侨参政议政的权利,而华侨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属于基本的政治权利。应在构建海外华侨选民信息库的基础上,划分若干海外选区,按华侨人口基数编制华侨人大代表和政协代表的名额,由驻外使馆的政法参赞负责对海外华侨代表候选人的身份进行确认及政审。改革并完善现行的华侨选举体制,符合中国的国家安全与利益。  相似文献   

10.
陈嘉庚与南洋华侨抗日救亡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嘉庚与南洋华侨抗日救亡组织陈爱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全民族(包括广大爱国华侨)的团结奋战的结果。东南亚各国(即南洋)是华侨的聚集地。抗战之初,南洋各国的华侨达800万之众,占海外华侨的80%。但是,他们一开始就是有组织有领导地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并...  相似文献   

11.
二战后缅甸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战后,东南亚华侨"双重国籍"问题与历经反殖独立斗争而急剧释放出的东南亚民族主义不断冲激和碰撞.相比之下,缅甸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却比较顺利得到解决.其原因主要为20世纪50年代中缅关系的亲善;缅人对华侨"双重国籍"主要构成者中缅混血、二代以上侨生的接纳和认同;中国政府解决该问题的诚意和决心等.  相似文献   

12.
受1848年淘金热影响,我国华南民众开始移民美国。在二战以前,受排华法长期影响,华人移民在异质文化中艰难生存,教育成为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寄托民族感情的重要手段。以语言学习伴随的文化学习为主要内容,以家庭教育和社区中文学校教育为主要形式,传统文化教育一直维系着华人与祖国的感情联系,强化着青年一代的民族意识,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3.
在汉语国际传播、海外华文水平测试、海外华文教师资格证制度即将实施的大背景下,作为汉语标准语顶级测试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为了适应中级的海外华文水平测试,基础的HSK,其标准应当作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汉语走向国际的大趋势。广东粤语以及全球分布广泛的海外粤语在语法上有语序、指称、冗余、焦点滞留和特色匹配等语法特点,这些可在不妨碍沟通的前提下进行量化作为语言测试定级的标准。我们提取15个采分小类作参考,以此使汉语的水平测试更具全球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14.
华语教学在汉语教学中比较特殊。华语教学趣味性因素的研究有助于华语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华语的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华语教学的趣味性主要集中体现在汉字本身的趣味性、华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组织、和谐的师生关系、华语教学课外活动趣味性组织这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海外中文夏令营是针对海外华裔的短期华文教育形式,作为"走出去"的汉语培养和文化交流方式,有效的课程设置才能保证中文夏令营的良好成效。"全菲华校中学生中文夏令营"是海外短期华文教育中成熟有效的品牌项目,以此为例,在国内前期准备阶段和海外实际教学阶段,充分与完备、灵活与机动、整体与平衡是课程设置的原则,因材施教、灵活多变的设置策略有助于夏令营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在日本社会尤其是研究华侨华人的学界,新近出现了“老华侨”“新华侨”的称呼。对新、老华侨的称呼、定义和范畴的规定等等,学者们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很多被归属于“新华侨”里的人们,也并不认同这个称呼和分类。但是这种分类的出现本身,则标示出老一代移民和新一代移民已经有了巨大的文化特征上的变异。笔者试图通过对日本的“新华侨华人”年节习俗以及饮食生活等文化的行为表象的观察和分析,读取其文化深层的要素,建构日本华侨华人文化融合与文化认同的模式类型。  相似文献   

17.
跨国经营自二战后产生以来发展迅速,尤其是进入90年代达到了兴盛时期。许多发达国家通过制定全球战略,在海外投资、生产,获取了巨大利益。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企业踏出国门从事跨国经营,虽然也不乏成功之例,但总的来看数量少、规模小、区域分布不广,且技术密集型项目少。究其原因,主要由于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的政策及措施不健全,管理落后,缺乏跨国经营的人才,信息系统不完善等。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几点建议:加强联合以壮大企业跨国经营的规模和实力;完善对外投资方面的政策及措施;加强对跨国企业的管理;培养跨国经营人才;加强信息开发等  相似文献   

18.
广州沦陷后,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批华侨从居住国辗转返回侨乡广东后方。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汉魂不仅组设了广东省振济会、广东省紧急救侨委员会等救济机构,还努力督率所属各机关救助受难侨胞、侨眷和侨生。李汉魂救护侨胞的工作是在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李汉魂及各有关机构为救护侨胞、侨眷和侨生所做的主要工作,既有重要意义,也有不足。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招工出洋合法化因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已呈现出必然趋势。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列强将招工出洋合法化权利从广州一口扩展到了中国各通商口岸,由此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