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表面上看,法家曾猛烈地抨击和否定儒家的德教思想,明确宣布“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显学》),似乎法家绝意于道德教育。其实不然,中国古代儒家、道家、法家都有一大套开展道德教育以治国安民的主张,所不同的是儒家着眼于“导”人心,道家着眼于“顺”人心,而法家自有其独到的见解,着眼于“制”人心。法家主张以法教代替德教,以法治代替德治,通过法制的宣传教育和实行,重新组建社会规范,以控制人心,稳定社会,发展生产,其德育思想独树一帜:其德育内容是强化法制意识;其德育目标是维护君权,崇尚法术;其德育方法是因人之…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人德观”的概念,是基于对中国古代德育思想中为人立德、以德育人的历史考察而得出的结论,并认为人德观构成了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内核。中华民族是尤为重德的民族,故欲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规律,便不能不从德育思想入手;而欲探究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特质,更不能不着力研究贯穿其中的人德观。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要发挥德育课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首先要树立“素质教育,德育为首”的观念,改变应试教育中重智轻德的现象。其次要改革德育课的教学,在教学环节中实施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4.
李德懋诗学观:言意论德铭李德懋作为朝鲜李朝实学派的重要诗论家,他对诗论的突出贡献之一,就是在继承中国传统的哲学和诗学思想的基础上,较全面、完整地提出了有创意的“言意论”诗学观.李德懋“言意论”的理论渊源有两个:一个是以庄子为首的浪漫主义创作理论,这是...  相似文献   

5.
德育,作为向社会灌输主流伦理意识形态的基本手段,是统治集团最愿倾注热忱和花费代价的社会工作;而德育思想,作为伦理文化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又最为政治家、思想家所重视。在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双重关注下,德育思想自然在民族文化中占有举足重轻的地位。中国德育思想源远流长,宏富精深;趋时更新,流光溢彩,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旋律。自先秦至明清,从近代到现代,几千年的哲学和文化,所谈所论都离不开一个“德”字。“德者,得也”。意味只有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方可得民心,得天下。德概念后被引申为人与人相处的道德规范和个人修养…  相似文献   

6.
孔子思想与旅游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孔子思想与旅游文化许宗元“孔子与旅游”应该是孔子研究、中国旅游史与旅游学研究中一个重要论题。对孔子的旅游观,可从其旅游德育观、旅游智育观、旅游美育观、旅游社会观、旅游致思观、近游观六个角度认识。孔子的旅游德育观,可见诸苟况的《苟子·有坐》:“孔子观于...  相似文献   

7.
本文密切联系高校的具体实际 ,提出“以德育为首”的可操作性主张。文章认为高校德育工作主要应落实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确立德育在育人工作中的主导地位 ;建立一支高度重视德育的教师队伍 ;认真研究、切实改进“两课”的教学 ;融德育于教学内容的深层之中 ;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健全完善人格 ;重视科学素质教育 ,培育创新精神 ,把德育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强化重视“以德育为首”的正确导向作用 ;改革高校的评价评估标准和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调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高校素质教育以德为首,既决定于教育性质和任务,又是当今国际国内环境对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雷要,也是大学生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新德育”理论是指继传统德育理论和现代德育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道德教育流派;也有人称之为道德教育的“第三支力量”,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W·K·弗兰肯纳、英国的J·威尔逊等人。近年来,德育理论界的这一新生力量因其对待传统和现代德育理论的崭新意识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君子观:《论语》与《周易》之比较(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以下想说明从君子观所引发出来的有关《论语》和《周易》的几个问题。第一,关于“君子”古义和“新型君子”的问题我们在第一部分阐述《论语》的君子观时,分析出孔子有三方面的“君子”指意,即职位君子、德位君子和政能君子,其中职位君子的用法仅为5例,与全书出现在81节之多的“君子”相比较显得非常稀少,故而得出结论说职位君子的用法在孔子的君子观思想中已经处于逐渐淘汰之列。在讨论《周易》的君子观时,我们曾明确地说书中君子之指意既有职位君子又有德位君子。在此,想进一步说明的是,《周易》所提及的职位君子,往往兼有德…  相似文献   

11.
"德育"概念源流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德育”这一概念进行了回顾和辨析 ,从“德”字的出现、“德”与“道”、“道德”、“德育”等词汇的出现以及其含义的变化发展 ,重点分析了“道德教育”、“德育”以及“大德育”等概念间的演变和发展历程。这不仅有助于澄清德育理论界思想的混乱 ,也可以减轻德育实践工作者对“德育”概念的困惑 ,本文还对德育范畴的过度泛化的利与弊有所阐述。  相似文献   

12.
人类步入新的千年、新的世纪,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已经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和关键时期,江泽民同志深刻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提出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法治”与“德治”并举的重要思想。“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高等学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我们高校贯彻“以德治国”的思想,就是要求高校领导和广大教师正确、全面理解以德治校的现实及深远意义,从根本上保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是要在依法治校的同时,注重以德治校,以德育人,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就是要强化以德修身、以德服人、以德育人的措施,真正发挥德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倡导并努力培养校园的“官德”和“师德”;就是要优化校园环境,净化德育空间,以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文明校风促进大学生德育意识的养成和升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要把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从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在办学思路上对”德育为首”与“教学为主”两种不同看法和偏见,结合当前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来阐述两者的双重要性,再从认识上把握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结合德育与教学的发展情况,寻找其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14.
根据帛书《要》篇,“观其德义”是孔子易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孔子并由.此将《周易》由卜筮之书转变为德义之书.“德义”为析言,在帛书《易传》中有多层含义.孔子“观其德义”的目的,是在“巫史《易》”之上建立起“君子《易》”的传统.这个“君子《易》”,在追求道德性认知和成就的同时,还积极地吸纳了阴阳哲学的观念;而阴阳哲学反过来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宇宙论背景和深度.在《要》篇中,卦爻辞是孔子“观其德义”的出发点及阐释的重心,由此亦与“巫史《易》”的解说进路区别开来.此外,君子“观其德义”还包含了“成德于己”和“施教于民”两个方面,前者以“君子”为理想人格,后者需要统治者保持谦谨之德.  相似文献   

15.
忽视或遮蔽大学德育的根本目的,替换或抽空大学德育的实质内容,依赖或注重于说教、灌输式的德育方式和手段,从而使德育陷入困境,是功利化的大学德育观之主要危害。从历史根源看,中国传统伦理的政治化倾向仍深深地影响着今天的大学德育。从社会根源看,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功利化以及教育自身推行的产业化,造就了功利化的大学德育观。从认识根源看,规范性伦理、功利主义思维方式和客体化德育模式使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导致了功利化的大学德育观。大学德育的理论和实践,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德育观为指导,其基本特征是:具有超越性、主体性和可行性等。  相似文献   

16.
在李觏的完整思想体系中,包括丰富而深刻的德治内容。一是强调安民“必先于教化”;二是重视德教的物质基础;三是突出“礼”的核心地位。据此可知,他所说的“礼”,具有德治与法治双重功能,其本旨在于借古喻今,寻求革除弊政之道,这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而且对于我们今天贯彻把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有不可忽略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史书记载波斯“不净人”专事“弃尸于山”,文章考察了琐罗亚斯德教的丧葬史,认为“弃尸于山”反映了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独特葬俗,且主要为祭司和下层百姓所遵循。在琐罗亚斯德教中,祭司、抬棺者、洗尸者和抬尸者均参与丧葬仪式,其中只有抬尸者才从事宗教意义上极度危险的职业,文章认为“不净人”正是此专职抬尸者(nasā-sālār)。从该教教义和礼俗来考察,“不净人”所从事的职业是为了战胜邪恶,中国史籍称之为“不净人”,乃缘于教内人与教外人,族内人与族外人由于不同立场而产生的误解。  相似文献   

18.
在先秦哲学思想中天人关系可以总括为天人合一观和天人相分观。天人合一观包括天人感应、天人合德、顺应自然。这种观点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精神活动范畴,其特点是和谐,共同之点是“顺天”。天人相分观是天人合一观的对立和补充,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后于物质生产范畴,其特点是斗争,实质是“制天”。天人关系在中国哲学史上是最基本的思想模式。“天”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思想家和不同的哲学派别使用“天”这个概念时,具有不同的内涵,主要有两个含意:(1)、“人格神”;(2)、“自然”。故此天人关…  相似文献   

19.
德育本质是德育理论研究的首要问题,对德育本质研究进行适时的反思,既有利于德育本质理论的建构与发展,又有利于德育活动有效性的提高。目前,我国主要存在“转化与培养论”、“超越论”、“理性与自由论”、“沟通与交往论”、“建构与整合论”、“生活方式论”等六大德育本质观,德育本质研究呈现研究主题的“回归”与研究范畴的“泛化”、研究维度的多元与研究路径的多样、本质观的趋同与对方法论的自觉关注等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每个人都同时有着三重生命,即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自然生命指人的肉体生命;社会生命指人的社会存在;精神生命则是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形上思考,是生命最终的精神皈依。生命观因此就是对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这三重生命的观点与看法。“贵身”的自然生命观、“虚静”的社会生命观和“死而不亡”的精神生命观共同构成了老子的生命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