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与礼仪     
孔子说:“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见,“德”与“礼”的关系相当密切,二者均服务于人类行为的社会控制。从今天的观点看,道德是信念性的社会规范,侧重于行为的内部控制;礼仪是形式化的社会规范,侧重于行为的外部控制。礼仪的控制功能有赖于艺术的配合,古人以礼乐并提就体现了这一点。依古人的看法“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  相似文献   

2.
几千年来 ,中国民众视公门为畏途 ,一旦发生纠纷讼事 ,不是依靠体现国家王权的法律 ,而是依靠持续稳定的乡规民约调整解决 ,这种心理状态便是“无讼意识”。无讼意识作为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传统 ,有它的社会、文化、经济根源。1.社会根源。这可以追溯到儒家的治国方略。儒家强调等级伦常 ,重视道德教化 ,通过确立名分 ,以使社会尊卑有序。即所谓“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兄兄 ,弟弟 ,夫夫 ,妇妇”;认为“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如果有人为了一己之私利而去打官司 ,那便是道德教化不…  相似文献   

3.
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公民法制观念淡漠、法律意识相对滞后的原因有社会方面的,亦有历史方面的,其中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历史原因。公民“重权力,轻法律”,“重道德,轻法律”,“重调解,轻诉讼”等法律意识与儒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密切相关。要克服儒家思想对公民法律意识的消极影响,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4.
改革正在逐步打破旧的利益格局建立新的利益格局,使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随之,社会上也出现了道德迷失现象。这种道德迷失概括起来就是几重几轻:重物质利益轻精神激励;重目的轻手段;重自己轻他人;重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对社会治乱的关注。古代的治平之道是在各派思想的争论和现实的实践中形成发展的。先秦百家争鸣对治平之道有两种不同的大争论,一种观点主张依靠刑政来治理国家,另一种观点主张依靠德教来治理国家。孔子崇尚“为政以德”,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①。其意思是说,用政法来诱导人们,运用刑罚来整顿人们,人民只能暂时畏于刑罚而免于罪过,却不懂羞耻,无羞耻之心;若用道德来诱导人们,用礼教整顿人们,那么,人民就不但懂得羞耻有羞耻之心,而且人心也会归…  相似文献   

6.
浅析高校师德建设的误区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专业素质考察,轻师德修养评定;重眼前“经济利益”,轻长远“社会效益”;重外在规范要求,轻道德内省作用;重道德说教,轻道德践行:是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把握高校师德的本质特征,找准师德建设的着眼点,营造良好师德氛围,建立师德评价体系,加强师德内化,从而逐步建立起师德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道德、法律与制度在解决作风问题中各有优劣,但好的制度比道德、法律更重要、更可靠。作风建设必须走出重思想道德教育、专注法治而轻制度建设的误区,在积极发挥道德、法律调节作用的同时,把制度建设作为解决作风问题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8.
我国曾以文明古国、礼义之邦著称于世,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优秀道德传统的民族。厚德载物,以德治人,显示了中国人历来对道德的重视。可是近几年来,道德在人们心中正悄悄地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与价值,道德评价也越来越陷入软弱无力、被人淡漠的境地,公民的道德意识浅薄,轻...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加强道德建设,确立与新的社会经济相适应的新型伦理和道德规范体系,尤显重要。在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社会综合治理的大背景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德,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最为紧迫的是要调整好道德导控机制,批判地继承与借鉴优秀道德因素。本文试从这方面进行探索性研究,提出一管之见。一、努力调整与建设道德导控机制任何健康的社会都离不开起码的道德文化规则。从这个意义上讲.完善的社会道德导技机制关系着道德建设的全局。在道德导控问题上,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极端,…  相似文献   

10.
邓李梅 《理论界》2008,(11):173-174
教育思想的灵魂就是教育价值观。中国传统教育价值取向上重道德轻功利、重政务轻自然、重和谐轻竞争、重整体轻个体、重积累轻发现的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创新教育产生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显示出传统教育价值观的顽强阻力,是造成我国创新教育难以实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论宋朝的“轻南”政策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朝对边区的政策,表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重北轻南”。即统治者重视对北部、西北部边区的防守与经营,而轻视、消极对待西南边区的防守与经营。本文要探讨的,是宋朝的“轻南”政策及其对广西、川蜀少数民族边区社会发展的影响问题。北宋神宗年间范育指出:“治大以重,虽无事不可缓者,西北守边是也。”①南家王象之《舆地绍胜》卷一○四记载:“朝廷御边,重西北而轻东南。”宋朝之所以“重北”,是因为北方有辽、西夏、金等较强民族王朝与之对峙。关于“轻南”,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宋朝对西南边区的统治是以羁縻州形式为主,…  相似文献   

12.
传统道德与市场经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文金 《理论界》2006,(4):61-62
中华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道德的基本特征是:重和谐,轻竞争和发展;重整体利益而漠视个人利益;重道义精神,轻功利主义。这些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既有正面的影响,又有负面的影响,我们既要肯定它对市场经济的正面影响,又要努力消除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曾龙霞 《兰州学刊》2003,(6):166-168
伦理政治型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它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 ,通过社会伦理纲常的规范 ,将家族政治化、国家家族化。此种文化产生了重整体、轻个人 ,存天理、灭人欲 ,重道德、轻法律等与当代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建设相冲突的价值观念。我们应当正视古今冲突 ,超越古代 ,构建起整体与个人并重、权利与义务并举、道德与法律同倡的当代社会主义新型文化。  相似文献   

14.
孙忠利 《东岳论丛》2011,32(1):64-67
重义务轻权利的传统价值取向,使得"道德回报"这一道德调控的重要方式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了现实生活中道德的软弱。要建设公正的社会,必须加强道德回报,增强道德的实效性,以更好地发挥道德的作用。文章从道德回报的内涵、道德回报的必要性、建立完善的道德回报机制三方面对道德回报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5.
作者认为社会转型和制度变迁引起会计职业道德失范,仅仅依靠道德的力量无法遏制财务造假。市场经济务件下要以法律规范作为职业道德规范的支撑,促使诚信道德风尚的形成;重人治轻法制的文化土壤使得财会法规的立法和执法存在缺陷,需完善立法、加强执法,加强法制的宣传教育,以法治的力量催促人们诚信道德意识的觉醒,建立规范化、法制化的会计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中国道德弱化现象分析王昭锋当前,有人认为,我国存在着经济进步与道德滑坡、物质丰裕与精神贫乏的二种背反的现象。这种提法正确与香暂且不论,理性冷静地考察一下当今中国社会,道德的约束力下降的确是事实。何以如此?本文试作一些分析。一、重强弱优劣轻善恶是非...  相似文献   

17.
张树俊 《理论界》2006,(7):208-209
道德是一个国家赖以存在和得以治理的根基,我国传统儒学一直致力于道德教化,竭力倡导“道德为先”的原则。王艮基于这一重德传统,坚持“德行为重,文艺为轻”的教育方针,希望通过有效的道德教育,培养民众的仁善品质,调节民众的情绪,解放民众的个性,实现“三代之治”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8.
道德虚无主义是虚无主义在道德场域的现实表现,是近年来一股较为活跃、渗透性强、不容小觑的错误社会思潮。道德虚无主义多以否定道德存在、反叛道德标准、忽视道德功效、割裂道德联系等面相出场,意图消解主流意识形态、阻碍文化繁荣发展、破坏社会协调运转、腐蚀主体精神世界。对此,须从强化价值引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高主体素养、增强抵御防范能力,借鉴道德资源、自觉汲取有益养分,健全体制机制、实现全面有效治理四重向度探寻道德虚无主义的纠治之道。  相似文献   

19.
知识、道德与传统儒学的现代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试图通过厘清知识与道德的关系,来探讨儒家道德传统与知识结合的可能方式。知识与道德代表人类生活中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人们对道德的关怀方式也有认知的和实践的两种,二者遵循不同的逻辑,可以各自独立发展;尽管知识与道德的结合可以是一个理论课题,但是它们之间的真正碰撞和结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生。正像我们不能指责研究知识论就犯了“重知识、轻道德”的错误一样,也不能指责儒学作为一种道德传统犯了“重道德、轻知识”的错误。不少现代学者(特别是新儒家学者)之所以从“形上学”、“存有论”等角度来寻求传统儒学与知识之间的结合,乃是因为他们没有厘清知识与道德的关系,误认为传统儒学犯了重道德、轻知识的错误,而没有把儒家道德传统与知识的现代结合,当做一个现代人在面对知识世界的时候如何确保或重建自身价值的修身功夫和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习俗、旧的经济体制和人治思想的影响,不少人的头脑中对税收存在着错误的观念,如重刑法轻税法,重局部利益轻整体利益,重私利轻义务等。这些观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税收工作的顺利开展。偷税、骗税、抗税违法行为屡见不鲜,有的案件情节之重、手段之恶劣,令人触目惊心;行政干预,干扰国家税法和税收政策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偷人1元钱,可能会群起而攻之,而偷税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却引不起公愤。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和税收职能作用的全面发挥。那么,怎样才能使纳税人自觉遵章纳税;怎样才能营造一个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