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它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商业贸易、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而且对于我国在南海传统疆域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作者对海上丝绸之路对我国南海传统疆域的形成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南海传统疆域的历史变迁进行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2.
建设“一带一路”是我国世界“大棋局”视角下的“国家战略”,是国家最高层次的工作总方略、国家运行的总目标,具有长期性、国内整体性、世界全局性和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融合的特点.国际上中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点,俄罗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则集中于东南亚国家联盟国家和印度.基于国内各省区地理位置、区域发展与周边国家联通优势等因素,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广西作为与东盟合作的“桥头堡”、内蒙古作为我国对蒙古和俄罗斯开放的前沿、黑龙江作为与俄罗斯合作的重要省区等得到了基本认同,这些省区与周边国家在铁路、公路、口岸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问题,成为新一轮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3.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参与国际分工,成为世界工厂,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输出的渠道,更是生产投资、文化交流的纽带,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互利共赢建立互联互通的海上通道的重要途径。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多极化,以及便利的陆路交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必然呈现多极化趋势。上海由于其区位优势,可以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发挥应有的和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方面,广西既有有利条件,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对此,广西可选择以下推进路径:加大对航空产业与空港经济的政策倾斜度,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以解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远洋海运货源不足的问题,高起点规划建设更多专业工业园,以大规模组建国外大学广西分校为契机拓宽高端人才培养路径,培育新型商业业态,推动广西区域通关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地缘政治与安全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地缘政治与安全格局、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与安全关系和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与安全环境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中国实现了阶段性的和平崛起,显著改善了地缘政治与安全空间,但仍面临着各种复杂的挑战与威胁,包括美国的全球霸权扩张和对华战略围堵、亚太地区主要大国间的地缘政治对抗、与邻国的边界争端以及国内台独、藏独、疆独等分裂主义威胁。要进一步推进和平崛起,打造世界级强国,中国须全面规划以合作性参与为主导的地缘政治与安全战略。应致力于与美国霸权和谐相处,平衡发展大国关系,深化地区安全合作,妥善处理与邻国的领土和领海争端,化解潜在冲突,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争取成为海上强国。  相似文献   

6.
《琼州学院学报》2017,(1):18-24
在经贸合作自由化的全球背景下,海南又快又好地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积极融入发展过程中,海南仍然存在着海洋产业结构比重不合理、海洋经济总体水平差距较大、人才科技力量投入欠缺、海洋意识较为薄弱等问题。在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概念建立模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海南融入新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优势,提出促进建设的具体措施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地缘政治理论与战略的学理辨析和历史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缘政治理论是研究国际间政治实体控制地理空间的活动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政治地理学是研究一个政治实体根据利益需要把政治运行纳入地理系统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地缘政治理论与政治地理学是同时产生、地位平等和并列发展的科学领域。地缘政治理论与政治地理学在认识客体、研究内容、思想源流和意象、思维向度、认识结果上均有差别。地缘政治战略是政治家们根据地缘政治过程的经验性认识和功利性谋划所做出的目标规划及实施方略的总和。地缘政治理论与地缘政治战略在兼容关系、与现实的关联、思维的真确性、功能效用、精神活动等方面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相关省市推进区域合作,加快建设支点城市等做法尤其值得借鉴。要着力做好统筹陆海发展,构建一体化协作机制,落实"台湾优先",建设国际化城市,完善国际营商环境等工作。  相似文献   

9.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全球海权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在海权发展中的比重在上升。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提升,中国又一次面临发展海权的历史机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结合中国古代与亚非欧友好通商的历史,意图加强与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国家在贸易、投资、文化及非传统安全等领域合作,通过以投资和贸易为纽带,成为中国发展海权的重要道路选择。在现阶段,中国海权将以和平发展作为战略定位,将经营印度洋“海上生命线”作为战略优先方向,投资和贸易作为发展海权的主要手段,保持有限军事存在为发展海权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0.
杨国桢 《学术研究》2015,(2):92-95,2
"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通过海洋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文化研究的核心价值,是论证、阐释、弘扬东方的海洋文明、海洋文化,改变东方有航海活动没有海洋文明、海洋文化的旧思想观念。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要"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借鉴和海洋文化的理论支撑。认识中华民族拥有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海洋文化和勇于探索、崇尚和谐的海洋精神,树立中华海洋文明的自信。认识中国的海上特性和海洋社会,改变海洋发展陆地化模式,培育海洋意识,改变以往的思维定势,逐步消除制度歧视和文化排斥。在新的海洋时代,实现思维观念、生产方式的改变,赋予海上丝绸之路以新内涵,东方和中国讲海洋故事的能力就能进入新境界,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国提出的与东盟共建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使得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焕发出时代活力,这将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力推的战略构想。这一战略应超越"遏制—制衡"的"相对主义"思维模式,定位于实现"互构的普遍主义"。并且,具有中国主体性贡献的"天下"世界观及其所蕴含的"无外"原则,应当成为规划及践行新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所依凭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琼州学院学报》2015,(6):33-41
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及文化历史意义,建设《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数据库》为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具有重要的文化支撑作用,影响意义深远。通过对该数据库建设的具体方向、实施构想以及在基础上进行数字化纪录片创作的设计与构思等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展示出一项将文字、图片、视频资源于一体,采用数字化影像、数据光盘、网络下载、书籍著作等立体化传播手段集成的手段形成的新兴科研成果,是海南多学科、多领域研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应用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琼州学院学报》2016,(1):25-29
中国丝绸誉满天下,早在公元前就分海,陆两路向外传播。"海上丝绸之路"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该航线主要以南海为中心,分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起点主要为泉州。南海是中国的最大外海。南海属于中国最南部海域,该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通向世界的必经之路。在历史上,许多国家就曾与中国有着友好往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上交往密切,中国人民和南海地区的各国人民早就拥有深厚的友谊。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进一步促进了南海地区在古代和近代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论21世纪初中国与南亚国家的政治经贸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中国与南亚国家间的外交经贸关系发展状况良好,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利的因素与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南亚诸国最大邻邦的中国应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印在加强全方位多层次合作的同时,要注重优势互补,结成真正的战略伙伴关系.要切实加强中国与南亚诸国在军事层面上的交流与合作.中国与南亚诸国也可成立水资源与环境调研开发机构,提出共同保护环境、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规划.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Tibetan-Yi-Corridor has increased since 21st century. This paper, based on previous published research, proposes three stages of the concept: breeding, cultivation, and mature.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re should be more focus on archaeological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17.
论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及其培养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为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以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国际交往的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急需的外语人才是新型的、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面对这种挑战 ,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文着重讨论了复合型人才的概念以及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论文以21世纪人类社会的全新发展和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发生的历史性嬗变为宏阔背景,严肃探讨了中国社会科学的性质、价值,历史走向和历史使命,乐观地预言,中国社会科学将冷静挑战时代与现实,把理论与实践、原则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关注、干预和指引人类社会实践,传承和融合人类各种伟大文明积极成果的伟大工程中,立足于独立思考和理论创新,培育、生成和真正确立起自己的学术品格和尊严.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学经历了20世纪突破经典物理学的革命后,又遇到了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场论相互冲突的困难;以系统理论、信息理论、控制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20世纪后半期的信息技术革命,其成果则仍然背负着沉重的载体。自20世纪末酝酿的2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其核心技术正是发起载体革命,将物质能量载体缩减到微小世界之中的纳米技术,将信息技术革命引导到变革社会与人的网络技术、虚拟技术。综合运用21世纪科学技术,去实现20世纪若干未能实现的重大技术目标,表现为人类基因工程、人工生命工程、能源换代工程、生存空间工程。弦理论探索则是21世纪处于潜在层次、孕育中的新的物理学革命。2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是20世纪信息技术革命的新的发展阶段,它意味着21世纪开始的、未来新世代的科学技术革命,是一个连续的逐步转变的漫长过程。2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的思想观念的特征是信息时代思想观念深入到理解复杂性、简单性之间相互沟通归约的具体途径,和生命、意识、自我意识的本质。为了应对2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应当实行多元化理论创新和超前性技术开发。中国要在2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中实现超越、占有领先位置,就必须建立良好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与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