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邓杰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2):182-191
外国法查明一直是困扰我国涉外民商事审判的一个难题,海事诉讼中尤甚.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背景下,聚焦我国近5年涉外国法查明的43个海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可知目前我国海事诉讼中外国法查明面临查明效果不佳、查明主体不明、查明途径单一、查明判例法困难等困境,其中的原因既有司法的消极、立法的不足,亦有国际合作机制的不力.为破解困境,需进行以下调整和改革:应秉持开放包容的司法理念平等对待和积极查明外国法;修改完善外国法查明的法律规定;借由民间合作机制拓展外国法查明国际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邓杰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2):182-191
外国法查明一直是困扰我国涉外民商事审判的一个难题,海事诉讼中尤甚.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背景下,聚焦我国近5年涉外国法查明的43个海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可知目前我国海事诉讼中外国法查明面临查明效果不佳、查明主体不明、查明途径单一、查明判例法困难等困境,其中的原因既有司法的消极、立法的不足,亦有国际合作机制的不力.为破解困境,需进行以下调整和改革:应秉持开放包容的司法理念平等对待和积极查明外国法;修改完善外国法查明的法律规定;借由民间合作机制拓展外国法查明国际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国际社会,一国能否正确把握国际私法中外国法内容的查明制度,已经成为该国法院能否保障司法程序公正和促进国际民商事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我国对外国法的性质、外国法查明的责任主体、各责任主体同责任的划分、外国法查明的途径、外国法无法查明的认定以及外国法无法查明时的处理方法等问题的规定在立法、理论和实践上尚存在一些问题.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将有益于促进我国外国法查明制度的完善和国际民商事关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处理外国法无法查明问题的模式不合理,是导致我国涉外审判中外国法适用比率偏低的重要因素.在外国准据法无法查明的情况下,世界各国有适用法院地法、适用冲突规范重新确定准据法、适用一般法律原则、驳回当事人诉求等多种做法.我国相应的理论、立法及司法实践之间亦存在分歧.比较而言,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重新确定准据法更可取,但当事人重新选择准据法的除外.  相似文献   

5.
根据大陆法系通说及通例,民事诉讼中当事人陈述除了具有阐明案情之事实主张的功能外,还具有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功能.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也明确将当事人陈述规定为证据种类.但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部分学者对当事人陈述的证据属性提出了理论质疑,认为当事人陈述属于"待证事实"而非证据.本文认为当事人陈述不属于构成"证明逻辑起点"的证据,但其通过"激发经验法则的检验功能"和"激发潜在证据的证明功能"的作用机制,而能对案情查明起到重要的"帮助作用".司法实务应当更加重视当事人陈述在案情查明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民事诉讼程序的规范化使得民事程序性争议成为实体性争议之外需要解决的又一重要问题。根据我国当事人现有的诉讼程序价值观、法院所实施的程序运行节奏及程序性争议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民事诉讼程序争议可划分为重大型和瑕疵型、可消除影响型和不可消除影响型。本着维护程序的连贯性、诉讼成本和程序价值的平衡性原则,对不同类型的民事诉讼程序争议应分别在一审进行中和一审结束后加以解决。对程序法事实的查明不同于对实体法事实的证明责任分配,应使用“当事人顺向疏明 + 法院逆向严格证明”的独特认定模式。  相似文献   

7.
现有研究表明,金融发展程度与一国对外投资水平息息相关。"一带一路"战略引发我国对外直接热潮的同时,也对我国金融发展和创新力度提出了要求。本文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出发,分析我国现有金融体系的不足,最后从金融市场、机构和产品三个层面,提出推动金融创新、促进金融发展,以保障"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2016,(2)
海洋强国战略是指导我国海洋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是中国拓展生存发展空间,进一步走向世界的现实要求。"一带一路"战略作为中国外交战略的顶层设计,与我国海洋强国战略有着深刻的关联性。"一带一路"战略以经济合作为先导,逐步实现中国同沿线国家全方位多领域的开放合作,为海洋强国战略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一带一路"战略通过陆地与海洋的双向联通,发挥我国地缘优势,开创海陆统筹的海洋发展之路。"一带一路"战略必将对我国海洋强国梦的实现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深刻认识到"一带一路"战略同海洋强国战略的互动关系,探索在"一带一路"战略范围内中国同沿线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合作途径,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海洋强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冲突法对法官和当事人是任意性规范还是具有强制性的拘束力?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普通法国家一般认为冲突法是任意性法律.这些国家的法院总是适用法院地法,除非当事人一方要求适用外国法作为准据法.罗马法国家一般认为冲突法是强制性法规,这些国家的法院有义务按照法院地的冲突规范适用准据法.我国冲突规范主要规定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之中,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不是任意性的,因此我国冲突法不应是任意性规范.但我国一些地方法院的司法实践却不时将我国冲突法作为任意性法规对待,这不仅有损于我国司法在国际社会的形象,而且损害了我国冲突法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明确:我国的冲突规范不是任意性规范,它对所有人民法院均具有拘束力.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战略应当是双向发展战略,除推动和深化我国对外投资,也应为我国在新常态下进一步吸引外资、提升外资发展水平创造有利局面。随着我国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外商投资对经济发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新常态下我国外商投资的新变化和新趋势,分析"一带一路"战略给我国外商投资发展带来的重要机遇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当抓住机遇,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有效提高我国外商投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1.
<正>【编者按】"一带一路"战略已成为我国重大外交新战略。倡议的提出得到了沿线国家积极响应,在推动沿线国家合作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联合国也在有关决议中敦促各方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解决国际问题,呼吁国际社会为"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提供安全保障环境。"一带一路"无疑是我国对外关系领域的伟大实践,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  相似文献   

12.
《东岳论丛》2016,(5):25-30
推动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提升的"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须发挥文化开放的先导功能。古代丝绸之路搭建了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为我国当前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策略和路径启示,那就是要突出"人文先行",以文化开放战略彰显中华文化的自信。以此为前提,明确文化开放的路径和重点任务,进一步深化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在发展理念上形成价值共识,筑牢命运休戚的"伙伴关系",实现经济社会民生的互利互惠,在有效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同时,推动各自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对民族交往有着诸多论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交往理论。基于马克思主义民族交往理论的分析,"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一带一路"战略首先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各民族间的交往,伴随着民族交往的扩大,我国民族关系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从短期看,"一带一路"战略将加快民族交往,从而使民族关系面临新情况。从长期看,"一带一路"战略为各民族成员的交流交融提供了契机,有利于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针对"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民族交往以及民族关系产生的影响,应采取相关措施积极应对,例如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宣传教育,增进各族群众相互了解;在民族地区大力开展城镇化建设,为促进民族交往和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在民族地区建设中心城市,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居住格局。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战略标志着我国第三次对外开放进入实质阶段,其实施必然牵动全球发展格局,推动域内国家搭上中国发展快车,为我国对外投资、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然而,也不可避免引发一些发展中的矛盾及利益调整问题,现行国际税收机制存在诸多缺陷,我国在国际税收领域的话语权有限,国际税收政策与"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不匹配。文章基于上述状况的客观分析,提出了运用综合国力举措保障"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注重推动、构建、完善税收利益国际协调机制的政策建议,并对福建作为"海丝"核心区建设的优劣因素进行综合研判,提出了经济税收策略选择意见。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4,(5):178-182
诉的利益在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上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务中也缺少相关具体的制度建构,导致诉的利益可操作性较差,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理论价值与制度优势。从诉的利益之查明及裁判的角度,探索建立诉的利益相关具体制度,可以推动我国诉的利益理论的制度化与实践化。一方面,我国应当基于协同主义建构诉的利益查明制度,另一方面,在诉的利益之裁判上,应当区别不同情形确定诉的利益与本案请求的裁判顺序,裁判形式应当以"裁定为主,判决为辅"。  相似文献   

16.
中国提出与周边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既满足了我国在新常态下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也为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升级以及全方位互联互通提供了重大机遇。然而在总体持欢迎态度的同时,周边国家对中国推动"一带一路"的意图和行动仍存在负面认知和情绪,这对顺利推进"一带一路"构成了挑战。导致负面态度的关键因素是战略怀疑。因此,我们急需以信任建设为目标,通过澄清意图、创新模式和强化了解等方法,贯彻互利共赢的指导原则,减少和消除相关方的疑虑,以有效推动"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7,(5):13-24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进入资本输入和输出双向流动时代之后,促进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开创经济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税收与投资关系紧密,我国企业投资于"一带一路"区域需要完善的税收法律激励对外投资、保障对外投资安全与保证投资效益回收。但是,我国目前的对外投资税收法律制度还存在不少缺陷,不能很好应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挑战。今后可以从提升投资积极性、实现投资导向性、确保投资的确定性、增强投资有效性等几个方面来完善我国对外投资税收法律制度,为"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对外投资提供充足的税收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18.
以青海省对外开放的重要前沿商务领域作为研究对象,梳理总结了商务领域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取得的主要成绩、呈现的主要特点,利用SWOT方法分析商务领域"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从发展对外贸易、加强经贸交流、促进双向投资、加快口岸建设等8个方面提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旨在为商务领域"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21,(11):57-67
"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开放、包容、共赢的特征,是新时期我国推动构建面向欧亚、海陆统筹的对外开放新战略。当前我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发展理念,与"一带一路"沿线各东道国的国际投资合作不断取得突破。基于东道国视域阐述"一带一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影响机制,建立GMM模型分析OFDI演变的影响机制与效应关系,研究发现:中国"一带一路"OFDI的形成机制不仅受中国与东道国总体交往的联系紧密性影响,东道国经济禀赋条件与制度质量环境也非常重要。为高质量提升我国"一带一路"OFDI的投资效应,需进一步强化政府间全方位战略合作机制,优化投资空间布局,创新合作型投资模式,提高"一带一路"OFDI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189-195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国际投资实务中出现因环境问题导致投资失败的实例,国际投资法也呈现出借助多边贸易和投资体系应对环境问题的趋势。"一带一路"战略要求中国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但已有的中国—东盟环境合作存在区域环境法律缺乏拘束力、执行力低下等不足,阻碍了"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中国—东盟自贸区应采用符合实际情况的环境附属协定模式,在实体内容上,环境附属协定应包括环境保护水平、环境监督措施等典型条款;在程序问题上,环境附属协定应引入专门的环境争端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