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新理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胜利。20世纪中国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纵观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整个过程,有以下4个鲜明特点:一、思想内容中国化与民族形式中国化的统一“每一个…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恢复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路线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 ,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3.
周振国 《河北学刊》2004,24(4):5-10
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成果.时代主题的连续性和理论主题的一致性,决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时代特征和国内环境的新变化,理论主题的新开拓,又决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之间与时俱进的关系.这两大理论的科学体系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三个代表”思想论述的重要观点和结论 ,集中体现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 ,它所展示的科学内容和方法 ,在新的实践和时代条件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宝库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5.
在 2 0世纪的中国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 ,结出了两大理论硕果。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其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其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这是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这两次历史性飞跃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迪 ,其中主要有 :中国共产党是善于用先进理论武装自己的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永远常青的科学方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法宝和解决中国问题的金钥匙 ;创新是我们党和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马小林 《学术研究》2004,3(6):11-15
本文从三个方面评价了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一是对捍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贡献 ;二是对创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贡献 ;三是对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女权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女权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80、90年代在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大潮的强烈影响和冲击下孕育而生的两大理论。这两大理论有着后现代主义这一共同的理论来源,因而有着许多相似的理论特征,更值得关注的是它们的理论中有着许多互相交织、彼此渗透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再发展: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2 0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引入中国 ;80年代以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建构完成。此间 ,受国内极“左”思潮及西方史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的历程并不顺畅。总结 2 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不断拓新研究领域 ,加大理论研究力度 ,是 2 1世纪史学理论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奋斗、解放和走向振兴与发展的世纪。中国共产党在七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两次伟大的革命,形成了两代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两大成果,是我们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的伟大旗帜。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逻辑形态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论从两个逻辑形态的理论基础、灵魂还是立足点和文化基因等具有本质规定性的核心要素来看,它们是具有同质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从源流发展审视,无论基于实践视角还是理论视角,两个逻辑形态展现的是一脉相承的源流关系和与时俱进的发展关系;从微观视角考察,两个逻辑形态在内容方面的逻辑关联,以及形成背景、条件、基础等方面的历史差异,体现了它们既联系又区别的规定性,证明了它们是并列的而不是包含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