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汉语方言中,许多词语由于字音、字形的变化导致词语和字形失去了联系。考释方言本字就是寻求字音和字形之间的这种联系,追本溯源。本文利用语音、语义及相关文献,对《说文解字》中遗留的32个钟祥方言常用词进行考释,为这些字找到本字。  相似文献   

2.
汉语语音是区别方言和普通话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研究宜昌方言语音特点入手,分析了宜昌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在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的基本对应规律,提出了相应的正音方法,可对提高宜昌人的普通话口语水平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方言是语言的历史积压层,也是社会文化的历史积压层。从文化角度训释方言词语,不仅可以通过方言考察地域文化特征,而且可以利用地域文化特征去探求方言词语的语源意义,考订有争议的方言词的本字(正字),训释疑难方言词。这将有助于方言研究的深入,亦将大大拓展训诂学的外延。1、根据特定的地理条件及形成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等,训择方言词语。2、分析历史移民对方言形成的影响来考释方言词语。3、根据所称事物的功能、外形等来考订方言词。4、传宗思想与方言词语的考释。5、婚姻礼俗与方言词语的考释。6、禁忌迷信与方言词语的训释。7、商业文化的影响与方言词语的训释。8、外民族文化的影响与方言词语的考订。  相似文献   

4.
柳州方言中存在一定数量古语词 ,其中一部分可根据东汉扬雄的《方言》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5.
王虎教授的《辽宁方言词语例释》一书于2019年9月出版面世,此书主要对辽宁方言中的古语词进行考释。全书在研究方法、语料选择和研究态度上不乏值得称道之处。同时,在考释过程中做到了历时与共时的结合,对研究对象穷源竟委,并与普通话或其他方言的相关词语进行比较,从而有了一些新的发现,获得了一些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描写考议 雅俗共适——读王作新教授新著《三峡方言研究——宜昌方言语词及文字汇释考议》@刘传清$三峡大学文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相似文献   

7.
福安方言是闽东方言中较有特色的代表方言,它对周围其它方言的影响较大。文章对福安方言词的最初书面形式进行追索与考证。通过音义结合、方言比较等方法,分别从其词义、语音以及文字的历史与地域的流变上对其本字进行考释。同时列举了古代文献数据加以印证。  相似文献   

8.
在对疑难同形字考释的基础之上,文章总结出了五种考释方法:一是利用汉字形义统一的特点来考释,二是利用声旁及其声旁音变来考释,三是利用异体字际关系来考释,四是利用方言材料来考释,五是利用俗字编、草字编类工具书来考释。解决疑难同形字对形音义关系的梳理、字际关系的整理、字书编纂、文献阅读与整理、汉字史、词汇史以及字库建设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扬雄《方言》是记录周秦至西汉末年汉语口语的可靠材料。扬州方言是古代汉语发展演变的一个地理分支。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等因素,扬州方言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演化后,在其词汇历史累积层次的底部仍然遗留有《方言》所记录的古语。追溯考释这些古语词,对研究扬州方言历史沿革、探讨方言板块边缘区特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卫方言在宁夏乃至西北话中,由于民俗的流传,风物的沿革,中原文化的浸染,不仅富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而且残存着古汉语读音,保留了元明清以来的古白话词语。本文对中卫方言中的本字进行考释,探求该方言俗字的渊源,考证其形义,供方言研究和地方文艺创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字典、辞书的释义具有稳定性,同时也往往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封闭性。作为共同语的地域变体———方言,具有存古性,又有创新性,其词汇则往往可成为字典、辞书编撰的重要参考资料。本文以宜昌方言词为参照,结合文献考察,对《汉语大字典》以及《现代汉语词典》中几个语词的释义进行商讨补正。  相似文献   

12.
方言与共同语相对 ,共同语在古代被称作雅言 ,在这种意义上 ,与此相对的方言便具有俗的性质。本文以西南方言区的宜昌话为对象 ,择取词例 ,从语音、词义、词语的使用以及词书写符号等方面进行考察 ,并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相比较 ,对语词的雅俗辨证关系进行了阐述和揭示  相似文献   

13.
当阳,湖北省宜昌市县级市,地处长江中游,属西南方言区。本文就部分方言词,通过声韵对照关系来考查在古汉语中的情况,追溯其本字,借此来了解楚地的民风民俗和汉语的流变情况。  相似文献   

14.
桂馥的考证笔记<札朴>记录了大量的鲁方言材料,有的是从文献求方言本源,有的是用方言考证古词,有的是考释鲁方言词的本字.这些宝贵的鲁方言材料成为<汉语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等辞书编纂的重要依据,也为鲁方言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该文是对桂馥在<札朴>中的鲁方言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其学术价值略作刍荛之议.  相似文献   

15.
宜昌方言词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宜昌 ,地处长江中游 ,属西南方言区。本文择取上自秭归 ,下至宜都地段的部分方言词 ,解释其语义 ,分析其语用特征 ,并对其文化意义给予了比较充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选取辑佚所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方言词条数则,根据实际,分别从文字、音韵、训诂和校勘学等角度进行关注,参验相关文化知识,将语词义置于词汇史层面进行稽考推溯,援引典籍实际例证,进行注解。此外,文章还对该时期方言词辑佚工作的一些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ABB"式为宜昌话一叠缀形容词格式,本文从结构方式、句法功能和表达特点等方面对其一一予以论析,并从历史语言的角度探讨、分析这一话语模式的语源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郫县方音中某些字的文白异读、少儿化现象、以及声韵调呈现出的特殊语音现象的分析,指出并论证了郫县方音中较为明显的存古倾向。  相似文献   

19.
就合肥方言单音动词的词形、词义及语音进行研讨。考释三研讨的单音动词共50条,其中“汏”、“扔”、“(■)”、“尥”、“矼”等牵涉到词典等在注音、释义及词形认定上的一些问题;“搌”、“唵”、“(■)”、“旅”、“拌”、“科”、“远”、“(■)”、“(■)”、“(■)”、“捾”、“(■)”、“斮”等牵涉到古词、古义在合肥方言的留存。  相似文献   

20.
就合肥方言单音动词的词形、词义及语音进行研讨。再考释研讨的单音动词共50条,其中“攮”、“削”、“摷”、“扚”、“踒”、“縻”、“解”、“褪”、“瘝”、“煍”等牵涉到词典等在注音、释义及词形认定上的一些问题;“扚”、“沰”、“(■)”、“揌”、“(■)”、“(■)”、“荡”、“顉”、“(■)”、“矕”、“趣”、“(■)”、“渻”、“(■)”等牵涉到古词、古义在合肥方言的留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