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飞地经济”如何助推中部崛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浩 《决策》2007,(11):29-31
在国家力推"中部崛起"战略的大环境下,安徽等省份先后作出加速融入长三角的重大决策.而融入长三角,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平台就是省内各个工业园区.  相似文献   

2.
王运宝  姚成二 《决策》2024,(4):20-22
<正>沪皖共建康养基地,是2023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确定的重大合作事项之一。作为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先行区、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宣城广德市充分发挥“富氧富硒、山水竹乡”生态优势,践行“健康中国”行动,全方位推动康养产业、康养事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国际一流的“康养名城”。  相似文献   

3.
去年底,国务院制定出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首次提出建设合肥都市区,明确了合肥要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庐阳区作为合肥的核心城区,不仅是合肥都市区的核心城区,而且成为长三角副中心的核心城区. 新年伊始,在合肥朝着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阔步迈进的当下,战略地位发生根本变化的庐阳区正在加速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品质,并向纵深推进全省“首善之区”和辐射源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4.
袁松  李黎明  谢晗 《决策》2023,(6):42-45
<正>紧抓国家规划重大政策机遇,做好“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大文章,着力打造长三角优质“中央厨房”。2023年6月,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合肥召开,再次强调要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2018年以来,安徽抢抓国家重大政策机遇,加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力度,大力推动农产品绿色化、  相似文献   

5.
推进城市化进程是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必经之路。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大的核心区.该地区同样也是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最为前沿的地区.笔者针对长三角城市化进程中突出的劳动力配置问题,采用swot模型,分析深化城市化对长三角地区劳动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民营中小企业主要集聚在长三角地区,民营中小企业的存在对长三角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带领了该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等功能,因此我们看出民营中小企业的重要性。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不稳定,有很大的波动性,融资方面出现很大的困难,这些都是抑制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围绕长三角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制度性剖析,讨论长三角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7.
宋萧 《经营管理者》2007,(12):54-59
一个以上海、江苏、浙江组合而成的"长三角"地区,其占地面积仅是国土面积的2.1%,这个小小地方,不仅创造出了全国22%的GDP数字这一奇迹,也占据着近1/3的外贸出口总额和近1/4的财政收入,而且投入中国的外资也有一半集中于此……迅速崛起的"长三角",成功取代了以前的"珠三角",成为了领跑中国经济的新火车头。然而,当人们乐观地勾勒出"长三角"的经济图谱,并试图让它成为中国其它地区经济发展参考蓝本的时候,却发现火车头的动力已经不足,一些重要的参照数据开始"喘息"——据统计,"长三角"近几年的相关经济指标不仅不能保持原有的发展势头,反而开始出现回落。如今,人们最感关注的是:在较为先进的技术装备以及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这些"王牌"的支撑下,是什么卡住了"长三角"这条经济巨龙的脖子?  相似文献   

8.
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的一种高级发展阶段,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京津冀地区正处于这一历史阶段。如何整合市场和资源,实现一体化发展,是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从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看,进入21世纪,以京津冀为主体的首都经济圈经济发展迅速升温,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经济板块。这主要是因为,相对于中国现阶段要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长三角税收和GDP的具体数据,分析了长三角税收收入和GDP在全国的地位。并且采用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以长三角1995-2008年的数据为样本,对长三角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以此得出长三角税收收入与GDP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据此提出建立高效税源管理体系,加强税收征管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运宝  程雪云 《决策》2008,(4):15-17
在2008年,有其"实"而无其"名"的泛长三角会不会走出实质性一步?问题不在于15、23、1、2、3这几个数字,而在于那个"+"。经济圈不是封闭的"地理圈",而应是开放的"概念圈",如何做好加法将是泛长三角的一道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多中心治理理论作为在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理论,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治理革命"的产物,它是以自主治理为基础,以多个权力中心或服务中心并存为特征的理论形态。随着中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各个地方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发展,必须要加强彼此之间的区域合作治理,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文章主要从多中心治理的角度论述了目前中国典型的区域合作地区-长三角区域合作治理结构的四个要素,讨论了长三角地区区域合作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通过这些探讨,文章认为近些年长三角作为中国最发达最密集的城市群之一,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长三角的区域经济、文化等一体化水平进一步的提高,城市治理中的社会管理、生态环境等问题也开始表现出跨区域性、长期性、复杂性等各种特点。因此加强区域合作治理是长三角提高一体化水平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实现长三角区域合作治理的路径依赖:体制转换和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2.
王运宝 《决策》2008,(4):18-20
泛长三角的实现应该做哪些准备?如何去准备?这对长三角两省一市与周边的皖赣等省,都拉出了一串长长的问号。  相似文献   

13.
冷静  吴净 《决策》2009,(7):40-42
从国内区域竞争格局来看,随着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两大经济高地在山东南北两个方位迅猛崛起,处在两大经济核心区之间的山东半岛成了一片缺乏强有力中心城市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山东半岛必须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政策支持,为今后的经济发展定位一个高起点。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经济圈共生共荣、一体发展,成为区域竞争、合作、崛起的决定力量。作为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重要一极,合肥经济圈的建设,对于安徽加快赶超,实现崛起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合肥经济圈重大战略决策以来,合肥经济圈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对接、环境治理、科技合  相似文献   

15.
夏自钊 《决策》2020,(1):10-17
2019年,长三角一体化按下"快进键"。这一年,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家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年,一市三省同频共振,合力画好长三角一体化的"工笔画"。从1982年提出"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开始,到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历经37年,从探索实践到方案调整,从上升为国家战略到政策落地,长三角一体化不凡的历史进程,见证了官方和民间、政府与市场等多方的不懈努力和多元合力。  相似文献   

16.
徐浩程 《决策》2008,(4):27-29
3月6日,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的安徽代表团以集体表决的方式,通过了向全国人大递交的4项代表团建议案,其中之一就是将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分工纳入国家战略。这是安徽为泛长三角做的最近一次努力。但泛长三角显然不仅仅是安徽等长江流域省份的事,更是长三角的事。  相似文献   

17.
<正>2023年上半年,长三角41市中有6市的增速达到或突破8%,龙头上海经济恢复势头明显加快。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尤其是长三角经济复苏势头强劲。具体来看,长三角41座城市经济复苏情况如何?哪些城市在领跑?又有哪些城市表现亮眼?决策杂志根据长三角41市上半年经济成绩单梳理发现,有8个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超5000亿元,6市增速达到或超过8%,35市跑赢全国增速。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竞争优势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强烈需求决定了该区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成为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中心之一,在这样的形势下从长三角地区技术转移体系发展现状看构建长三角区域技术转移体系的必要性,提出在构建过程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确保“政产学研”紧密而有效的结合、推动科技中介机构的大力发展、加强长三角地区技术转移信息平台建设、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实现科技共享。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两个区域之间的外贸发展情况还是存在着一些差异。笔者主要从外贸出口规模与增长率、外贸出口依存度、实际外商直接投资状况和外贸出口差额几个方面,分析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在外贸出口方面的差异,通过分析两个地区之间的外贸差异,寻求促进我国长三角地区外贸出口综合竞争力的增长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为了应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滞后,城市群科技服务业资源分布不均、区域协作机制不健全、高端服务业态少、与市场经济发展不匹配等问题,现搭建长三角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平台,推动长三角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经济提质增效。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三角城市群综合科技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所建设的科技服务平台为例,介绍其架构、功能、服务以及平台支撑技术和平台关键技术等相关内容。实践表明长三角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对于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已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