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人口生育行为的理论追溯及经济成本和经济效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向红 《西北人口》2001,(4):12-14,11
人口问题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追溯人口问题的理论渊源,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家庭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等理论,对人口生育行为进行经济成本和经济效用的分析,为解决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人口问题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从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人口问题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而资源的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人口与经济发展、人口与社会进步、人口与资源利用和保护环境以及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相互依赖和制约的问题,是一些非解决不可的极端重要的问题。既然人口问题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那么我们就必须从战略高度确定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跨世纪发展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3.
人类正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挑战,其中特别突出的是人口激增、环境污染和资源的短缺三大问题,三者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和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人是发展的主体,“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因此要全面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先谋求入口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谦 《当代中国人口》2008,25(6):11-14,34-36
健康是关系人民福祉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公共议题,也是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永远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之一,也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全民健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人口素质,它既是人口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测度指标之一。健康不仅仅是生理问题,也是心理问题、精神问题、情感问题、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问题;健康也不仅仅是个体问题,也是家庭问题、代际问题、社会问题;健康更不仅仅是单纯的医学问题,它与人口发展、社会管理、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我国是人口大国,着力提高人口素质,把人口大国变为人力资本强国,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提高整体人口素质的重要基础,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任务,也是人口计生部门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宏伟目标,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在中国经济高速成长、中国社会全面转型的宏观背景下,中国人口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  相似文献   

7.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无锡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城市,也是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入地之一。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92亿元,年末常住人口619.73万人,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现有户籍人口467万人,登记暂住人口230多万人。近年来,全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路子,努力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推动城市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被评为全国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城市和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相似文献   

9.
试论山区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以秦岭山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震峰 《西北人口》2002,(3):14-16,26
人口因素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中心地位。本文从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秦岭山区人口问题存在的原因,指出人口问题对秦岭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作用,并对如何解决人口问题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关心的世纪问题。而人口与资源之间关系的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因此,在当前中国,能否解决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气候变化问题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本文分析了人口方案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认为气候变化不是简单的环境或技术问题,而是重要的发展问题,应该将人口、健康等重要因素纳入框架,以综合的手段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并将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最高目标。文章提出了借鉴中国人口方案的经验形成中国特色统筹解决气候问题的框架。  相似文献   

12.
2006年11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认为,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巨大成就,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变人  相似文献   

13.
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 ,是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为综合解决这些问题 ,创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不仅显得十分必要 ,而且也非常紧迫。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以经济过程和经济发展中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各自所起的作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主要体现为综合性和应用性。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应当包括导言 ,经济过程中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理论分析 ,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人口、资源、环境对策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4.
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也是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因素。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是党和国家宣传思想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推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手段,为我国取得人口有效控制和经济快速发展“两大奇迹”营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相似文献   

15.
讲政治抓计生熊光林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能不能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深刻认识和综合解决人口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作为政府部门如何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抓好计划生育工作,我认为:第一,要用讲政治的观点来认识计划生育问题。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从基本...  相似文献   

16.
背景 1994年开罗人发大会明确提出,一切人口与发展活动都应以人(human beings)而不是人的数量(human numbers)为中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1995年的社发大会和世界妇女大会也都体现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精神。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国际社会在经过几十年的对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关系的认识、争论中形成的人口与发展的新视野和新观念。它是基于如下几方面的认识而提出的: 第一,以往对人口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人口政策的目标都定位于生育率与人口的增长方面,同时对发展的追求也只着眼于经济总量的增长,其结果,在计划生育项目的制定和实施中的缺陷阻碍了人类福利的改善和人口目标的实现,而广泛存在的贫困与不公平现象更成为  相似文献   

17.
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陕西省西安市的人口计生工作正处在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人口问题是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为推进首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北京市人口计生委、北京市人口学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相关部署,于2006年12月25日联合举办了第三届首都人口与发展论坛.  相似文献   

19.
低生育率、市场经济和中国的人口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结合新的历史条件,重新审视了中国人口控制的必要性,针对当前不同认识阐述作者观点,提出生育率高低本身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出人口问题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大小,中国人口控制的理论依据可归纳为“协调发展理论”或“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控制仍然必要,不能对市场经济带来人口控制的正面效应抱过分乐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南北关系中的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全球政治经济关系角度论述了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指出尽管我国十分重视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 ,但国际社会对这个问题重视不够。第一 ,在联合国有关环境的会议及《2 1世纪议程》等环境或可持续发展多边协议中 ,人口问题没有得到适当的重视 ;第二 ,联合国有关人口的会议也没有认真讨论和对待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目前的国际人口政策也不可能有效地解决全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第三 ,对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忽视与南北国家围绕人口与环境问题之间的斗争、以及国际学术界对人口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理论认识分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