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西方文化理论非常关注权力问题,威廉斯的三元文化构型范式以领导权问题为核心,是对文化总体性构成进行动态分析的重要理论工具.在西方文化理论视域的观照下,可以把中国当代文化划分成四种主要类型--主旋律文化、大众文化、学院文化和民间文化,它们之问形成了以主旋律文化为主导的动态结构关系.在主旋律文化之外,大众文化最具影响力,学院文化具有传承传统文化和承载新兴文化的双重性质,而民间文化则借助新的传播方式得到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壮族传统民间文化面临着衰落的挑战,主要表现为文化主体向老年群体集中,民间文化向青年人尤其是向少年儿童的传递功能减弱;主体的文化实践活动减少,民间文化在个体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传统民间文化逐渐淡出现代社会生活,民间文化的传统社会功能减弱。但与此同时,壮族传统民间文化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民间文化的生存空间正从乡村转向城市、存在方式由传统的非职业化转向现代的职业化或半职业化、表现形式开始与现代都市文化形式相结合。总之,社会转型期,壮族传统民间文化变迁呈现出衰落与创新并存的辩证特征。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乡村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精神生活出现了困境.要改变这种状况,应该向传统民间文化寻求资源,重视发挥传统民间文化的民族性、交流性和传承性的作用.在当代多元文化共生中,需要重构文化生态,促进新时代乡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和谐.  相似文献   

4.
中央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视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这体现了国家对农村社会的关注和对农民的关心,然而新农村建设却忽视了乡村的传统民间文化.本文根据田野调查,认为祖辈流传的民间文化对农民的生活依然有价值、有意义.乡村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是建构社区和谐的重要文化行为,也是人们强调地方文化认同的表达方式.传统文化的生存主要依靠民间的努力和策略.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对文化的忽视,乡村文化乃至少数民族文化都被边缘化.西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应该尊重、保护并支持植根于历史的传统民间文化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分期问题,不仅仅是外在具体历史时段的划分,更意味着对文化特质及其变迁内在规律的认识.学者们由于不同的文化观、不同的考察视角,其历史时段的划分也相去甚远.根据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我们中国文化概论精品课程的教学设计,是以内在文化精神的蜕变为枢纽,把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史划分为萌发时期、轴心时期、帝国时期、转型时期四大历史时段.这也显示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一般中国历史课程的基本区别.  相似文献   

6.
民间文化是最具民族特性也是最具文化差异性的文化品类,正是这种民族性和差异性最容易引起关注.但是一味主张文化“绝对性”“原汁原味”地对外传播,对“国家公关时代”的国家形象建构而言是不现实的.传播者在选择传播内容和方式时要有所取舍、提升和创新,注重对世界文化共性的展示和文化差异性的改造,注重用现代元素展示传统文化主题.这种文化调试应该成为中国民间文化对外传播,树立中国良好形象的可行性办法.  相似文献   

7.
论文首先批判了文化这一基本概念的经典定义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的三分法已经不能涵盖现代社会中文化的基本内容;进而着重分析了在社会转型条件下文化含义的现代发展,文化可以划分为经济文化、政治文化、道德文化和观念文化等。论文还探讨了文化与知识的基本内涵及其内在关系,阐明了完美人格的养成应该是文化与知识并重。  相似文献   

8.
根据不同时期传统与启蒙因子的多少 ,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划分为相对传统期、螺旋上升期、文化自觉期、创造性转化期和走向复杂化时期等五个时期。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同启蒙运动的文化互化 ,在毛泽东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9.
民间工艺文化生态保护与调研纵横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工业文明和先进的高科技为人们带来丰裕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传统的民间文化生态也在遭受着如同自然环境一样的破坏,如何搜集、整理、挖掘、保护传统民间文化是当代物质文明和文化建设的需要.<民间工艺文化生态保护与调研>课题组几年来以一种文化生态观念对民间传统手工文化进行了调研,以科研工作和实际行动对传统民间文化进行了建设性保护和抢救.  相似文献   

10.
自 20世纪 80年代“文化热”席卷中国大陆以来,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探讨的热度历久不减。人们更衷情于卷帧浩繁的典籍文化,却疏忽了活生生的生活文化;多蔽于观念层面和理想型态,对日常生活社会和人生似有一种隔离的感觉。尽管早有学者呼吁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研究必须深入至民间社会、基层人群,但至今少见力作问世。因而,王学泰先生新作《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甫面世,便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被称誉为“发现另一个中国”。 鉴于目前研究背景和情状,本刊旨在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志趣更多地引向中国文化中小传统的民间文化(“大传统”“小传统”的提法受到一些学者的价值学意义上的质疑。但在未找到更为中立合宜的词之前,我们姑妄用之),展开对诸如小传统的实质、结构、功能,小传统与大传统的关系,小传统在民间社会的传承、传扬及其对民间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知识分子与小传统,小传统与国民性,小传统与区域文化,小传统在现代化转型社会的文化建构中的命运以及小传统之于未来中国的命运等问题的深入探讨。 为此本刊特辟“小传统与中国社会”专栏,诚邀对此类问题有兴趣的各界方家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11.
陈学金  赵旭东 《学术界》2022,(8):96-105
近年来在华北一些村庄兴起一种百桌宴的传统文化实践,透过百桌宴的举办过程可以分析当前华北乡村建设与村庄的社会文化转型。元村和乔村自2016年开始分别举办以百桌宴为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前者的百桌宴是家族祭祖过程的一部分,后者的百桌宴是重阳节孝老文化展演的一部分。与改革开放初期村庄传统文化与社会组织复兴的状况不同,百桌宴实际上表征着后税费时代华北转型农村社区振兴民间文化、重建象征体系、寻找新的社会整合方式的努力。这种传统文化复兴可以视为一种治理型的社会整合策略,是村庄精英、乡镇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共同合力的结果。复兴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转型村庄建设的内部动力和文化自觉,应予以重点关注和引导。  相似文献   

12.
毫无疑问,礼与俗是属于不同层面的文化事象,一个民族的文化,既应当视为统一的整体,又可以划分为不同层面。西方学者把文化区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或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认为大传统或精英文化属于上层知识阶级,它是在某一社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价值系统;小传统或通俗文化则属于没有受过正式教育的一般人民。 余英时先生曾以这样的文化视角对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的关系做过精辟的分析①。在这篇文章中,他首先讨论了中国文化中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关系,认为,一般地说,大传统和小传统之间一方面固然相互独立,另一方面也不断地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随着殖民进程的开展,西方语言学家把世界语言分为若干种类,影响最大的是19世纪提出的形态三分法,其中把汉语定为最原始的语言。20世纪上半叶,一批中国语言学家提出汉语是一种最进步的语言,形态三分法乃是西人文化偏见的产物。但这一观点并不意味着中国学者因此把中国文明视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这个观点的提出,既和他们谋求汉语语言学学术独立的目标有关,更和一个“独立”、“自主”、“和平”、“一切以等夷相视”的世界政治理想声气相通。它既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中国文化对“西方冲击”的被动“回应”,又不能简单地视之为“中国中心”的兴起,也并非“西方中心主义”的简单倒置;而是中国人利用古今中外的思想资源,对自己形象和世界理想的营造。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多序列的发展着的系统,因此人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去进行划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划分就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五分法”,又有“二分法”,还有“三分法”,不过运用得最多的却是“三分法”。这种运用不仅更普遍、更深刻,而且更科学。关于“二分法”。1859年1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  相似文献   

15.
随着学校社会多元化特征越来越显著,教师面临着来自不同地域、阶层、民族等不同文化群体学生所带来的挑战.传统“文化盲点式”教学,使得教师对于自身及学校系统所持有和传播的文化特点缺乏反思,教学不能使来自社会边缘及与主流文化存在差异的文化群体的学生受益,存在隐形的不公平.文化敏感性教学,强调教师是文化的反思者和多元文化融合的促进者,并利用多元智能教学、搭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文化桥梁等途径将学生多元文化的困难变成教学优势.  相似文献   

16.
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农村文化建设形势难以适应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求,迫切需要探索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新路径.农村文化建设要突出发展"本土文化",传统民间文化是建设新农村文化的根基.从中国民间传统的特质来看,持中贵和的思想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发展;民间传统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有利于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民间传统文化深厚的群众基础有利于弥补农村文化建设专业工作人员不足的困境,便于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强民间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发展农村民办文化;民间传统文化建设需要的经费投入少,可以减轻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上的资金压力.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研究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文化保守主义的内涵“保守” ,习惯上是作为一个政治概念使用的 ,指在政治倾向方面不求变革 ,希望维持现状。有的学者认为 ,文化保守主义 ,就是指当代中国知识界在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待中国民族文化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的一种态度。其根本特征是以继承、弘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 ,要求以民族文化传统为本位 ,熔铸西方文化。这种文化保守主义和政治上的保守主义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者也可以是政治上的自由主义者或激进主义者。有学者认为 ,文化保守主义则是充分褒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优长 ,…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不仅存在以正统教化伦理为代表的“大传统”,而且还存在以民间伦理为代表的“小传统”。后者植根于民众生活土壤,更为真实地展示了民族伦理生活的生命律动。在搜集、整理民间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民间伦理文化的内容,是把握整个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真实面貌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悲剧意识是中国现代文学超越传统文学的个体和群体的审美文化自觉。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悲剧审美意识进行了深入探索,认为中国现代作家的悲剧审美意识主要体现为以悲剧的理念方式表现社会人生,感知传统文化的负面对于现代文明的阻拒,探究人的价值的毁灭以及民族生存困境缘由,是一种既具个体色彩更具群体乃至时代色彩的悲剧情思。浓厚的民族意识、文化悲剧意识和生命悲剧意识,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悲剧意识的精魂。  相似文献   

20.
加拿大学者露丝·海霍教授的“中国大学模式”命题,强调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优秀遗产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与借鉴西方大学的先进经验,形成独具中国文化神韵的大学精神,实现对西方大学模式的超越.“中国大学模式”的提出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作为一个学术命题其存在着内涵界定不清、缺乏理论与现实支撑等诸多困境.以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建设为牵引,立足中国道路的发展模式,创新大学制度,强化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输出,可以将“中国大学模式”命题由愿景转化为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