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认知语法中的时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应光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96-102
认知语法对英语动词时态的论述涉及背景设置和界限设置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都与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的心理过程有关.时态作为背景设置成分,使言语行为的参与者(说话人和听话人)能够建立起与话语所表示的行为过程的心理联系.说话人根据自己对所表达的行为过程的识解,用一定的语言手段把这个过程表示为是有界的或者是无界的.这种心理上的界限设置对时态的使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回顾以往时态理论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有关现在时态的语言事实,探讨了隐喻在有关现在时态的语言事实中的运行机制。隐喻使现在时态在语言之初的起始意义得以扩张。易仲良教授提出的现在时态的本质是现联性观点完全合乎人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3.
钱翠静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4):105-109
关于英语情态动词过去时形式是否有“时”的标记有两种不同的观点。通过反驳无时态论观点从而论证过去情态动词具有过去时态,并通过语义分析、示例用法,进一步阐述了情态动词在形与义都具有时态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王红卫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48-152
以语法化理论为基础,考察了英语和汉语主要情态动词的语法化路径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无论是在英语还是在汉语中,情态动词的语法化都是从以施事为取向的情态分别演变出以说话者为取向的情态和认识情态。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正是由于隐喻和推理(或转喻)这些语法化机制在不同的语言中是相似的,所以才有了英汉情态动词共时平面上意义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6.
英语学术语篇中投射动词时态的语法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蕾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2):104-108
学术语篇中的投射语言已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因为在学术语篇中出现频繁的投射语言是实现学术语篇概念的准确性、判断的严密性、推理的周密性等特点的主要手段。但英语学术语篇中的投射动词时态运作机制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投射语言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借助投射动词时态的语法隐喻来建构,以实现其特定的人际意义与语篇意义。基于目前的一些理论不能恰当、充分地分析与解释投射动词时态的功能作用,文章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理论和功能时态理论,探讨了英语学术语篇中投射动词的时态隐喻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红卫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4):131-135
考察汉语情态动词“能”语法化的路径及其机制,把情态动词“能”的语法化放在世界语言语法化的范围内来考察。汉语情态动词“能”语法化的两条路径——“能力〉(中性条件)〉许可”和“能力〉(中性条件)〉知识可能”也普遍存在于其它语言中,是世界上许多语言情态动词语法化的普遍路径。推理是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语言情态动词语法化的主要机制,原来认为许多由隐喻机制所引发的语法化,其实是由推理所引发的。 相似文献
8.
陈其功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97-98
话语情态为说话者对所述命题的态度与信念.时态表明了动词形式与时间概念的一致,但也含有在语义上清楚地表明为话语情态的成分,并与之发生最经常最密切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过去时态与情态具有相当密切的关系,而将来也不纯粹是一个时间概念,它必然包括预测成分或一些相关概念. 相似文献
9.
王静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119-121
研究轮机英语语料库中情态动词过去时的情态,并与美国英语语料库进行对比分析,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情态动词过去时的情态意义的使用频率在两个语料库中的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并呈现出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0.
黄新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11(5)
情态动词具有较强的情景认知表达功能.政治性演讲是演讲者在较正式的演讲语场中自身认知的有效表现.本文将利用语料库这一科学的检索工具,对肯尼迪与奥巴马就职演讲中情态动词的情景认知进行对比研究,从而证实二者演讲中使用情态动词有利于协助完成自身情景认知表达的论断,并从中分析肯尼迪与奥巴马对就任总统的个人意志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12.
谢应光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20-125
在认知语法中,语境概念主要存在于侧面/基体、射体/陆标、背景和认知域等概念之中。认知语法的观点是,任何通常意义上的语境因素都必须通过人的心智、作为说话人的体验才能参与到概念形成过程中,才能对语言意义产生作用。上述这些概念就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Langacker所说的情景语境、系统语境和组合语境都体现在这些概念之中。 相似文献
13.
从认知策略入手,介绍了认知策略与语法学习的相互关系,并且阐述了认知策略对于语法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在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具体的认知策略——重复策略、储存和组织策略、语法特征加工策略和活用策略等各自在语法学习中的具体应用,并把以上各种认知策略各自的适用环境加以细分,以期解决二语学习者语法学习的困难。 相似文献
14.
15.
谢应光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6-102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和Fillmore等人的构式语法都是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的句法研究理论。这两种理论都把形式和意义的对子(称为“象征单位”或“构式”)看作是语言结构的基本单位,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这两种理论,在对它们简略评介的基础上,本文对它们进行了比较,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陈香兰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2):129-134
目前认知语言学构式观主要有Langacker的认知语法观、Goldberg的构式语法观和Croft的激进构式语法观.文章对这三种构式观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整理,并对它们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尹洪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3)
物体—性状框架是人类认知框架中最为基本的一个。很N合格的必要条件是:第一,N必须具有可被激活的非单一的性状特征;第二,在已有的认知概念系统中,还未形成能够涵盖N的全部性状特征的概念。名词和形容词互转的语义基础是物体—性状之间相互关联。人类遵循物体→性状的认知顺序,该认知顺序投射到人类语言中,即为名词——形容词的发生顺序。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