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原始的"道"概念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就是一个可塑性极强的的公共资源.但在后来,在它自身的发展史上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意义上的分裂.正是这次意义的分裂导致了儒家之"道"和道家之"道".而老子独特道论的出现,是"道"在其意义发展及演变过程中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老子和孔子是我国古代阐道、弘道、体道的最伟大思想家.尽管他们的"道"有着互不相同的内涵和特点,但却始终贯穿着"和谐"意蕴;尽管他们的理想之道及体"道"之途互有差异,但他们都从"天下无道"的社会现实出发,致力于实现天、地、人和谐相处的"有道"社会.这对于我们今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如运用孔老道论促进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运用孔老关于天道、地道、人道相互和谐统一思想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建设,运用孔老之道协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共进等.  相似文献   

3.
"德"原为"施与"之义。《老子》中"德"的基本涵义是指道的功能,表现为道在宇宙中的地位、力量和作用及实现其力量、作用的方式等。研究者通常将道的这一方面称为"道之德"或道之用。老子道之德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命题中,其形成以他在虚极静笃的玄鉴直觉中亲证、体悟的道体境状为形而上依据,以理性思维为认知方式。把握老子"道之德"思想是理解其哲学体系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4.
以“道”为中心 ,运用分析、比较和综合的方法 ,探讨了老子泛道思想的丰富内涵 ,以及“道”与天之道、人之道、圣人之道、治国之道、用兵之道、治民之道等的内在联系 ,侧重于老子对社会平等、天下太平、生活安定的向往 ,以及对君主无道行径的鞭挞。老子的思想 ,不仅有助于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且展现了中国哲学的深厚底蕴。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以"道"求"治"的政治哲学,是从早年到晚年演进深化的过程.在其早年,王安石认识到分裂的先王之道无法言治,于是从"道之不一"转而"求道之全".在学术中期,其以诠解经书、诠解经义的方式"求道",但因其释经行为存在主观性,传播方式存在强制性,使得他所阐发的道,并未得到士人的认可.至晚年退居金陵,他通过著《字说》诠解文字本义,来确保所诠经义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但王安石为把治世观念注入经义,导致《字说》中的文字诠解,往往牵强附会,故而由《字说》挖掘经义,由经义呈现圣王治世之道,再由道求治的政治哲学建构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6.
大学之道——浅析孔子治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他通过毕生的教育实践,对我国乃至世界教育事业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一些教育理念至今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本文就孔子治学之道、教育纲领、大学人才培养的程序和教育之道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希望能唤起人们对大学之道的思考,使当今大学能够在社会的急功近利中始终坚守其道。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期,新型之士兴起,从而使朋友作为独立一伦,开始从宗族血缘关系中分离出来,成为社会人际交往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从修身、齐家、治国的角度出发,认识到了交友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其社会政治价值,提出了交友必须遵守的的原则和规范,即遵循礼义、诚信、忠恕之道。这些思想不仅具有创始性的意义,而且对中国的人际交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行为的终极合理性由"道"所确认。孔子和孟子从实践层面解释"道",早期道家则从本体层面分析"道",他们的思想在荀子处有一合流。通过对荀子"道"论的梳理和解析,可以证明荀子之"道"实包括自然之道、本体之道、实践之道三个层面。荀子是把孔子和孟子的实践之"道"根植于道家的本体之"道"之中了。  相似文献   

9.
和谐发展之道平实无华,寓繁于简,内涵着纵览阴阳、知白守黑、奥妙无穷的简单性原则,指出了和谐发展"圆理"全真、至善、达美的简单路径.领悟和谐发展的"哲学圆理",与万有存在共同描画出全真、至善、达美之简单圆道,这是一种引领全人类复归于德、复归于道,达到圆满生境的必由之路.和谐发展之道,原来不过是最简单的自然法则.在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向广大学子推介一部好书<邵长兴方志文存>.该书知识信息量大,人们从中可获得许多文史知识;其思想道德文化底蕴丰厚,人们从中可受到高尚的精神陶冶;其治学规范严谨,人们从中可得到治学之道的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颜元以习行之学为理论基础与实现途径,形成"实文、实行、实体、实用"的实学教育思想体系,开经世济民之新,担负振衰起弊的历史重任。颜元以培养"通儒"与"专才"相结合的"实才实德之士"为教育目的;主教漳南书院,将"三事"、"六府"、"三物"的"事物之学"注入了时代精神,渗透了西学要素;以"主动"、"习行"为主要教学方法,批判虚妄不实之偏和空疏无用之风,将经世致用思潮推向了新的高度,体现划时代的历史价值,在当代社会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朱镕基讲话实录》是我们了解朱镕基教育思想的重要途径。朱镕基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教育的功能观、人才观和教师观等方面。他认为,教育是科技的基础;为学先为人,为学要严,为人要正;办学最核心的问题是师资。此外,他还提出了基础教育的关键问题在经费投入、吸引留学人才归国关键靠政策、经济人才培养要注重英语教学等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3.
陈毅元帅是一位既酷爱学习又善于学习的人,他对自己多年的学习经验进行总结,形成了其科学的学习理论,有其丰富的理论内涵与独到的见解体会,如坚持学以致用的目的,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确立不怕困难、刻苦攻坚的态度,遵循学习的内在规律,注意科学的学习方法等。学习研究其科学学习观,对当前构建学习型社会与搞好青少年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元代名臣张养浩归隐云庄八年后又毅然再仕,这一看似偶然的选择实际昭示了其思想发展的必然轨迹,即作为士而言对道义的坚守与担当。正是士志于道的儒家理想,贯穿了张养浩出处进退的每一步选择,勾画出他完整的仕途人生。其隐而再仕,也正是这一理想驱动下的必然实践。  相似文献   

15.
人们一般认为李渔“卖赋以糊其口”、率家庭戏班干谒权贵之门“打抽丰”的做法是其品性低劣的表现 ,作者则认为李渔商业化的戏曲人生之路既与他内在的秉性有关 ,也与他的人生历程及他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地域背景有关 ,他商业化的戏曲创作追求是他仕宦之道破灭后力求改变自身生活状况的一种特殊方式  相似文献   

16.
在吸收古往今来优秀诗歌的创作经验和审视前人师古误区的基础上,叶燮提出了他的师古之论。叶燮始终从诗歌发展流变的维度谈"师古"问题,他的诗歌师古论贯穿于其整个诗学体系的建构之中。在"师古"的前提上,他主张"识其升降";在"师古"的范围上,他倡导兼综百家;在"师古"的方法上,他注重"得其神理"。在总体上,他的师古论是比较通达的。  相似文献   

17.
在学术渊源上 ,人们通常将李贽列为王学左派 ,但他的思想其实走得更远。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除了他独特的个性与阅历 ,更重要的尤其在于他独特的为学之道。本文试图从李贽为学的目的以及方法论的角度 ,探讨他的为学之道区别于以往儒家学者的特殊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在台湾乡土文学的传统中,陈映真是极为独特的个案。作为乡土文学的主将,他却进行着都市题材的创作。“华盛顿大楼”系列小说显示了陈映真迥异于其他乡土派作家的创作姿态。陈映真介入乡土文学的独特方式,暗示着乡土文学的式微。  相似文献   

19.
诗人海涅主张文艺为现实斗争服务,采用的却是浪漫派的手法,被认为是现代派的鼻祖之一。1831年海涅流亡巴黎,和法国文坛的杰出代表过从甚密。他对乔治·桑和雨果的不同评价,反映了他自己的文艺主张。他对音乐美术的独特见解是他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费耶阿本德提出的"自由社会"概念典型地体现了他的科学社会观。尽管他没有具体描绘"自由社会"的实现途径,但从他的对"自由社会"提出的要求来看,其思想对人们正确地看待科学的社会功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他的科学社会观为我们正确看待科学与其他社会传统、科学与国家、科学与教育的关系提供了极其有益的视角。而同时理应看到,这种自由社会的完全实现不论对于科学还是对于社会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害,是不可能和不应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