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陈幽泓 《市民》2006,(6):39-41
每个人,也许无法选择某个姓氏,却可以选择一处家园,也许无力改变一个国家,却可以改变一个社区,也许可以漠视整个世界,却不能漠视他的邻居。  相似文献   

2.
赵晓 《市民》2006,(6):14-18
房子越来越多的年代 房子越来越美的年代 居住,却成为焦灼的议题多少人在向往体面中受损 多少人在追求自由中就囚有人冷笑:活该!  相似文献   

3.
吴强 《市民》2006,(6):71-75
自然的天地,时光的天地,心灵的天地,是我们居住理想最深厚的底座  相似文献   

4.
罗旭 《市民》2006,(6):53-54
每个人,都要一个能摆牙刷的地方,一个与自己坦诚相见的地方,自己的小洞穴。自己的小家当  相似文献   

5.
《市民》2006,(6):1-1
“你的居住理想是什么?” “一幢风雨无忧的结实房子。”“还有吗?”“身处一个友爱的开放社区。”  相似文献   

6.
永定客家土楼的村落美伦美奂,是客家先民心中的期待与现实完美结合的民居典范,是中国文化影响下的产物。本文将土楼居住状况和俞孔坚教授笔下的居住模式——昆仑山模式和陶渊明模式作一比较,力图找出永定客家土楼之所以成为理想民居模式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7.
俞孔坚 《市民》2006,(6):29-31
机会叠现的城市,我们张望 欲望涌流的城市,我们凝望 许诺自由与进步的城市,我们盼望 然而,从飞机舷窗俯望 从夜气中的高楼眺望 在清静之地悄然回望 我们顿然发现 这城,仿佛丑陋的怪物 在巨大的噪声中碾磨着人类与大地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爱眉小札》体现了徐志摩的理想爱情观:爱情是神圣的,是光明正大的,是具有感召功能的。本文由此阐述了徐志摩理想爱情观念形成的原因并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思想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这部作品里构建了其心目中理想的儒家婚姻模式,并展现了这种婚姻模式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种构建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得以实现:其一,借主人公杜少卿之口直抒胸臆,通过在文本中设置文人解读《诗经》中的《女曰鸡鸣》《溱洧》这一情节,直接阐释其心目中儒家的理想婚姻模式;其二,通过对杜少卿夫妇、庄绍光夫妇日常生活、相处模式的描摹,将这种理想婚姻具象化。这两种方式一明一暗,浑然天成地展现了吴敬梓的尚古思想。  相似文献   

10.
嗨,大家好?我是一只美丽的小百鸽。你瞧:我长着雪一样洁白的羽毛,尖尖的红色小嘴儿,橘红色小巧灵活的小爪子。今天,二双小手抚摸我的脑袋;第二天,一双纤细灵巧白嫩的双手把我抱在胸前;第三天,一双大手抚摸我的后背。一双双手在我的身上留下柔情,留下留恋。  相似文献   

11.
我的理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当然我也不例外。小时候,在我那小小的百宝箱中,也装着五彩缤纷的理想。今天我就打开我的百宝箱,把里面的宝贝一一拿给你看。(开头用生动的比喻别开生面,又为展开全文起了一个很简洁的开端,就像一个凤头。)  相似文献   

12.
《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用幽默而诙谐的文字为人们描绘了一个个奇异的国度,于想象和虚构之中批判了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端,表达了自己所憧憬的种种理想状态。善良而求索的理想人性,平等而文明的和谐社会共同建构了李汝珍意念中的理想世界。作者结合政治文化背景和李汝珍个人思想,从理想人性和理想社会两大方面分析了《镜花缘》所建构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13.
《诗经》蕴涵的居住建筑文化是周人日常生活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真实地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周人居住建筑文化样貌。《诗经》周人的居住建筑文化是由居住建筑方式、居住建筑格局、居住建筑习俗等要素构成的。其中居住建筑方式有“宫、室、屋、宅、家、居、盘、宇、穴”等;居住建筑格局有“堂、庭、寝庙、仓、廪、厩”等;居住建筑习俗有“居住建筑选址仪式、居住建筑落成仪式”等。以上各要素融合、统一、凝聚形成了周人居住建筑文化的特质,反映出周人的居住建筑是以井田制为基础,以家庭血缘伦理关系为纽带,以现实生产、生活需要为宗旨的整体文化蕴涵。《诗经》居住建筑文化是周人在这一历史时期、这一地域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总结。  相似文献   

14.
魏晋时代玄风炽盛,虽然《世说新语》涉及张华条目记录的言行思想体现了作者“性好老庄”的主观倾向,但是张华并不热衷组织清谈或以名士高自标置。结合《晋书》以及文学作品对比分析《世说新语》相关条目,具体指向存在的矛盾,尤其《品藻》第8条记载刘令言始入洛评价“张茂先(华)我所不解”之处,可以发现,张华人格理想应是西晋著名作家和玄儒并蓄的入世名士。相较于袁宏《名士传》记载中朝名士群体结合名教与自然的入世人生态度,张华是当时能够比较好地会通儒学、玄理于政治生活实践的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墨家社会理想对《水浒传》的影响 ,简要分析这种影响何以可能 ,并指出水泊梁山社会理想的虚幻性  相似文献   

16.
《世说新语》集中摹写了魏晋士人这一鲜活的群体。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魏晋时期,士人所推崇和实践的理想人格,呈现出了迥异于两汉的独特风貌。魏晋士人超越世俗、自由独立的理想人格折射出魏晋时代儒家价值观的式微和道家价值观的兴盛。魏晋时代的人格之美,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诗意的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在人格个性长期受到压抑的封建时代树立了一块不可企及的关的丰碑。  相似文献   

17.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一篇体制宏伟、意蕴丰厚而深刻的政治抒情长诗。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屈原的美政理想∶推崇往古的尧、舜、禹、汤、文、武之治,主张"有德在位",建立"以民为本"的"德政";改革贵族特权制度,主张"举贤授能";主张变法革新,实行"法治"。屈原主张的德政与法治,二者并非矛盾,恰恰表现出他作为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18.
《江格尔》中所蕴含的人生理想,不仅涉及到了人类共同的理想主题,而且对理想的领袖人物进行了精心设计,是蒙古族人民对现实生活进行辨证的审视,对生活中的假丑恶进行排斥,对真善美加以放大的产物。史诗中所体现出的追求理想生活的精神,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战斗的人格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文学自觉经由曹丕和陆机的时代之后继续向纵深演进。刘勰及其《文心雕龙》在文学上的独立发展,文学抒情功能的发扬和艺术表现形式的探讨等问题上的认识达到崭新的理论高度, 刘勰是文学自觉这一渐进历史发展过程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20.
《老子》是一部完整的政治学著作,其第一章的核心是理想政治范型建构。道、可道、非常道是老子设计的三种政治形态,名、可名、非常名,则是与此三种政治形态对应的政治秩序状态描述或评价;有与无构成"道"——理想政治模型的两种表现形式;而常有与常无则是对理想政治模型的体悟路径。道与名、无与有、常无与常有是其政治理论的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