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是我国封建社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与实践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对他在廉政方面的建树则很少有人论及。  相似文献   

2.
王一苇 《领导文萃》2006,(11):75-76
就像通常悼词中常说的,王安石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的兴趣好像只在施展政治抱负,可惜了他作为诗人的才气和灵性。读王安石的诗歌,要注意创作年代,以及此前他所经历的政治事件和政治抱负落空时的心情,千万别在他的诗里找爱情的影子。王安石的改革是比较典型的书生革命,考虑问题不全面,利想得多,弊想得少,缺乏实践经验,还不肯在实践中及时纠正错误。光看反对他的那些人的名单就知道他捅了多大的娄子:司马光、欧阳修、程颐、吕公著、富弼、文彦博、范仲淹、苏轼、苏辙、范祖禹、晁补之、黄庭坚、秦观、王安国……我喜欢的诗人基本…  相似文献   

3.
陈仓 《领导文萃》2007,(7):119-121
张居正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主持的改革,比商鞅变法温和、理性、人性化,比王安石变法稳健、有序、切实可行,其中.赋税改革缓解了明王朝的经济危机。然而,张居正生前“万人称颂”.死后却朝野苛责,差点被剖棺戮尸。  相似文献   

4.
<正>张居正是万历初年的内阁首辅,他主导的万历新政和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并称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三次改革。他的改革使衰败的明王朝一度恢复生机,出现短暂中兴,连遭受过他打击的明朝大思想家李贽也很佩服他,称他为"宰相之杰"。梁启超在其主编的《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张居正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李德裕同列为中国的六大政治家,并说明代"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这样一个功勉卓著的人下场却很悲惨:尸骨未寒就遭清算并累及家人,倾注毕生心血的  相似文献   

5.
正王安石变法和商鞅变法、张居正变法一样,是历史上及其重要,影响深远的变革;和商鞅变法、张居正变法不同的是,对王安石变法的成败与否,是非功过存在颇多争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从总体上看,变法"富国强军"的目的并未达到,是一次失败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教训是多方面的,对后人的警示作用很大。改革不能漠视弱势群体的利益给王安石变法最致命的一  相似文献   

6.
樊树志 《决策探索》2008,(17):60-62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很多,形式也很多,王莽和王安石改革的共同一点就是“向后看”。先讲王莽,王莽的身份是双重身份,外戚和经学家。他利用外戚这个身份控制小皇帝,然后搞政变取而代之,自己做了皇帝,把汉朝废掉,建立一个“新”朝,这是他的外戚身份给他的上台造就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在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下,课程改革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高职课程改革的任务更为紧迫,需要进行模式的根本转变,并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从课程改革的内容、目标和实施措施以及课程评价四个方面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正王安石改革以壮烈开唱,以悲壮落幕,倒追其究竟者,总结了千条万条,其中有一条蛮靠谱:荆公改革,政策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没能成为决定因素。按苏轼的说法是,"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最后一条,苏轼说的便是王安石改革中失败的干部政策。苏轼批评王安石的干部政策,是"进人太锐"。有人看得更深入,说王安石不只是"进人太锐",更是用人无规。所谓无规者,这里主要指的是用人无固定值。宋朝  相似文献   

9.
潘军 《管理科学文摘》2010,(35):129-129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社会, 我国高校教育只有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人才,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文章针对我国高校的教育现状,提出了应从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系、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经济思想.也是他与反对派大臣们争论的一个焦点。王安石认为社会财富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定数.而是可以通过价值创造行为来不断增加的。  相似文献   

11.
何光海 《决策导刊》2001,(11):33-33
重庆市工业学校,是一所隶属于重庆市经济委员会的综合性省部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加上学校自身的原因,工业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对此,学校党政领导知难而进,采取了一系列顺应改革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职业能力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尤为重要。分别从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改革三个方面阐述了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实验教学改革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刚刚过去的这一年,王安石被血气方刚的神宗任命为参知政事,位同副相。不久,他便以千钧之力颁行了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之后,他还将推出一系列大法、新法——保甲、市易、保马、方田均税法……只可惜,很多好的改革思路,在执行的过程中严重扭曲、变  相似文献   

14.
资讯     
《经营管理者》2003,(4):7-7
<正> 温家宝要求走出“黄宗羲定律”怪圈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指出,一定要走出“黄宗羲定律”怪圈,真正减轻农民负担。他指出,从王安石到张居正,多少次变革,税费合并,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会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走向了原先改革  相似文献   

15.
顾迎新 《决策》2006,(2):58-59
在中国变革的历史大潮中。王安石是个不可绕开的风云人物。解读王安石,对今人也有启迪。  相似文献   

16.
孟庆华 《科学咨询》2010,(1):106-106
通过分析和研究车辆工程专业本科应用性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给出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环环节、教学模式、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的改革措施。最后指出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17.
黄禹康 《秘书之友》2007,(11):42-45
在中国历代变法图强的谋臣中,有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促进大统的改革成功者,也有背向民愿、以牺牲平民百姓利益为代价的改革失败者。作为宋王朝的谋政重臣,王安石提出并推行的“摧兼并,济贫乏,青苗法”的变法壮举虽然初衷不错,却因种种因素的制约而以失败告终。这不能不令人深思:一个品格高洁、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变革的历史大潮中,王安石是个不可绕开的风云人物。王安石出生于公元1021年,从小天资聪颖, 少有才名,19岁父病故,22岁中进士第四名。宋朝是个尊重读书人的朝代, 想必那时的科考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 他能够脱颖而出,一定是时代的精英。  相似文献   

19.
为使高职院校能按照新高职的培养目标进行教育教学、培养出更多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的人才,研究分析高职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高职教育发展中应采取何种合适的学生管理体制,具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针对性和紧迫性。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的现状及现行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改革方案、改革系级学生管理体制的可行性和预期达到的目标,在改革后的管理体制下如何整合教育资源,等方面做论述,试图走出一条学生管理队伍一体化与专职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刘梦溪 《领导文萃》2009,(4):119-122
探春的新经济政策所包含的改革的内容是很尖锐的.实施得也非常果断,但尚称平稳,不属于激进的改革。和宋朝的王安石不同,和晚清的康梁也不同。所以如此,与薛宝钗对待改革的态度以及她的运筹帷幄有直接关系。薛宝钗在探春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采取特别积极的态度,但也不是反对,而是每行一事都顾及后果.特别对贾府上下的人际关系了若指掌.虽无开辟之力.却有审时度势之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