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也达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但注重效率的同时,我国的贫富差距却在不断增大,我国的贫困现状也令人堪忧.本文将阐述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现状,并将进一步分析产生此种现状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居民两轮微观调查数据,本文通过构建期望贫困概率模型测量城市家庭贫困脆弱性,并从全国、地区、家庭维度进行动态演化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国际减贫的边际效应有所下降,城市慢性贫困持续好转,而暂时性贫困却有加剧迹象;相对贫困日益突出,且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尤为严峻,黑龙江贫困形势出现恶化,河南、湖南隐形贫困覆盖面最广,河南、湖北、湖南及重庆则是贫困高发区域。随着时间推移,贫困脆弱性年轻家庭化趋势明显,户主性别已退化为贫困脆弱性的非影响因素,而婚姻、孩子抚养问题成为扰动家庭稳定主要风险;个体教育的投入已无法形成抑制效应,只有均衡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才是减少贫困脆弱性的有效手段。从有效性识别来看,全国相对贫困线适用于慢性贫困脆弱性,地区相对贫困线适合暂时性贫困脆弱性,而高脆弱性识别则能助力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贫困儿童基本生活需求、教育需求和医疗需求等基本需求的满足,发展性需求的满足成为提升贫困儿童综合素质,摆脱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探索以发展性需求为导向的城市贫困儿童社会救助模式对于完善城市贫困儿童救助体系、全方位保障城市贫困儿童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城市贫困的经济效应 有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长期贫困.并非资源不足,而是因为在这些国家的经济中存在着若干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恶性循环系列”,使它们长期陷于持续的“贫困封闭循环圈”,无法实现有效发展。在这些恶性循环系列中,主要是“贫困恶性循环”,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贫困现状与特征:基于等值规模调整后的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世界》2015,(10)
本文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CGSS 2010)并采用家庭等值规模调整的新方法对我国贫困程度进行重新测量,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中国贫困测度方法,并通过分组分析详细地剖析中国的贫困结构特征,最后使用logit和t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贫困的因素。我们发现,在测量我国贫困状况时,按照家庭的组成规模和人员结构而进行等值规模调整是非常必要的,调整后的我国贫困率为5.8%,是不经过等值规模调整时的近一半。已有的很多文献中没有考虑家庭资源共享等情况测量出来的贫困率严重高估了中国的贫困水平。此外,数据分析印证了劳动收入对一个家庭脱贫的重要性。家庭中就业数量和质量越高,贫困的概率越低。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凭借自身吸收高密度经济能量的优势,逐步成为全球市场上令人瞩目的经济现象。产业在城市集聚的正效应是其竞争优势的基础,也是产业集群演进的根本动力。认为外部经济是产业集群产生的直接诱因。通过对我国城市集聚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在城市集聚经济的作用下,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然而在经济积聚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收入水平差距拉大等问题,对此进行了说明,及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8.
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战略判断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我国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2015年和2018年贫困发生率、2013~2018年人均GDP、2015~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及2017年交通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连片特困区贫困发生率下降速度较快,以贫困发生率衡量的贫困面快速收窄,各片区农村人均收入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需求得到满足;2020年以后,按照现行标准,集中连片贫困区将基本上消失,但人均GDP及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进一步拉大,相对贫困现象将成为需要瞄准的课题。建议:确立扶持相对贫困落后地区的国家战略,实施保障性扶贫与开发式扶贫共存的策略,并结合乡村振兴等战略措施实施对相对贫困地区的扶持。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社会分析法,从城市贫困母亲再就业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解决对策等方面展开论述,并对城市贫困母亲再就业服务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创新点,希望在为相关工作提供一些参考的同时,能够达到精准帮扶城市贫困母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11年吉林省农村住户调查数据为样本透视县域贫困问题,在阐述吉林省县域贫困规模和贫困程度基础上,对影响县域贫困的要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解决县域贫困问题应该在加大"三农"投入、抓好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绝对与相对变动——兼论相对贫困线的设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用非参数核密度方法,本文利用历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分组数据,绘制了农村最低收入户的绝对和相对收入分布图,详细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变动状况。研究发现,在农村绝对贫困逐步得到缓解(但最贫困人口数量似有所上升)的同时,相对贫困状况日趋恶化;贫困人口持续减少的"表象",主要是由于其测度标准即贫困线绝对值长期保持不变,或其增幅阶段性放缓造成的。换言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正是由于测量贫困的相对数值相应地下降,才保持了贫困率的逐步下降。对此,本文建议重视相对贫困问题,设定"相对贫困线"为贫困度量的另一把尺子,以便有效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针对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现象,特以中部的安徽省为例从金融发展的视角,实证探讨了自1989年以来至2009年这20年期间安徽省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的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呈倒"U"型关系,即符合"库兹涅茨效应";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显著地影响安徽省的城乡收入差距;而政府的财政支出城乡差别也同样影响着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5.
部分富人对当前的收入差距也不满意,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富人部感觉不安全 2006年1月7日,“2006中国脑库年会”在北京钓鱼台大酒店举行。年会由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主办。来自国家机关各个部门的领导, 还有经济学界、研究机构、高等学府、国际机构、新闻界以及社会各界的专家、学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时期农村扶贫与村级贫困瞄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管理世界》2007,(1)
我们采用国家统计局的农村住户调查和世界银行的专项村级调查数据,通过分析贫困村确定的准确性、决定因素以及贫困人口的覆盖率来评价中国农村扶贫计划中村级瞄准的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越是低收入组的村被确定为贫困村的可能性越大,但贫困村覆盖不完全和非贫困村被定为贫困村的问题依然比较严重。总体而言,以收入为标准和在精确瞄准状态下应该被确定为贫困村的村中有48%的村没有被瞄准。确定贫困村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收入水平、贫困发生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的可获得性以及偏远程度等,这与中央政府确定贫困村的原则和推荐方案是一致的。2001年,有59%的极端贫困人口居住在贫困村内,但这一比重在2004年下降到51%。与其他地区和非贫困县相比,西部地区和贫困县确定的贫困村覆盖了更高比例的贫困人口。总体上看,由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以及非贫困县更大的瞄准错误,村级瞄准并没有比县级瞄准覆盖更多的贫困人口。中国政府扶贫部门需要在非西部地区和非贫困县改善贫困瞄准方式和提高扶贫机构的能力,提高瞄准的准确性和效率。 相似文献
17.
遍观大江南北的城市面貌,一种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警觉:城市形象的高度趋同,或者说,大家都按一种模式简单地“复制”城市、“克隆”城市,这使得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缺乏个性、缺乏特色、缺乏创造力。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实证分析与动态研究--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阐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居民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这种差距的扩大既表现在城镇内部差距和农村内部差距上,更突出地表现在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上。实证研究发现,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劳动力人数的比重、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失业率等变量与全国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拉大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高度重视收入差距扩大问题,采取措施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并建立健全国家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制度,培育容忍合理差距的社会文化,是最大限度地避免社会动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