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128年黄河南徙夺淮始,到1546年,黄河以多股并流的形式在徐淮地区频繁泛滥游荡.1546年以后,经过王以旗、朱衡、潘季驯等人的持续治理,黄河基本稳定于现今黄河故道一线.黄河南徙对徐州地区的自然环境影响深刻,首先改变了徐州地区的水系格局,进而由沂、沭、泗等河流塑造的冲积倾斜平原与波状剥夷平原被黄河泛滥冲积物所淹没;其次黄河南徙改变了徐州地区土壤发育过程与土壤理化性质,降低了徐州地区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再次黄河南徙也造成徐州地区孕灾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徐州地区逐渐成为水旱灾害频发、盐碱化发育、中低产田广布的自然环境脆弱区域.  相似文献   

2.
黄河的水患,由来已久。公元前一三二年(汉武帝元光三年),黄河在东郡瓠子(今河南濮阳境内)大决口,被灾地区方园二、三千里,泛滥时间长达二十三年之久。这是历史上一次特大的黄水灾害。本文拟就汉代黄河的这次大决口的原因、灾情及其治理作一探索。 一、瓠子大决口的原因和危害 据《史记·河渠书》所载,“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决于瓠子。”又《汉书·沟洫志》载:“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鉅野,通于淮、泗。”据此,汉代黄河的这次大决口,其具体地点是瓠子。 瓠子究竟在什么地方?《汉书·武帝纪》说,元光三年,夏,五月“河水决濮阳,汜郡三十六。”又《史记·武帝本纪·集解》曰:“瓠子,堤名,在甄城以南,濮阳以  相似文献   

3.
清代黄河沿河城市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清前期,黄河城市因战争等因素遭到严重破坏,发展水平低下;清中期,黄河城市经济得到较好的恢复,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城市手工业、商业出现繁荣,但横向与长江水系城市相比,黄河城市的发展仍然较慢,有影响力的大中城市数量较少;清后期黄河沿河城市数量发生了较大变动,特别是黄河下游的改道直接导致沿河城市发生较大变化,而当19世纪中叶以后长江城市出现较大发展时,黄河沿河城市除个别城市有所发展变化外,大多数城市仍然在传统轨道上运转,整体上呈现衰落态势。造成清代黄河沿河城市兴衰沉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政局的相对稳定、人口的增加、商贸繁荣是其发展的有利条件,但黄河善溢、善决、善徙及通航条件有限、自然灾害频发、战争破坏、经济滞后、交通落后及沿岸人们思想观念相对比较保守等,则对黄河沿河城市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4.
汉代是黄河变迁史上的重要时期,黄河主河道在西汉时几经变动,最终于东汉初固定于现行河道,并持续八百多年时间至唐后期,为今天确定黄河三角洲的地域范围提供了历史依据;伴随黄河决溢而产生的滩涂和在入海口不断淤积的新增土地,成为黄河三角洲吸引外来人口从事开发的重要动力;汉代黄河三角洲在经济、人口、城市和文化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准。  相似文献   

5.
明代徐州段运河的乏水问题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德楠 《兰州学刊》2007,(8):161-165
黄河的决徙变迁,经常导致黄运交会的徐州段运河水量不足.为确保漕运畅通,明政府采取了引黄河水、东诸泉、沁河水,疏濬河道,修建闸坝、堤防等应对措施.到万历中期黄河两岸全面筑堤以后,黄河主流被固定于徐州运道,乏水问题暂时得到了缓解,但好景不长,此后水流愈加湍急险恶,河堤决徙频繁,不得不改道泇河,避黄行运.泇河的开凿由引黄河水改为引沂、沭河水,避开了徐州段运河乏水问题的困扰,但是也给徐州城市发展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黄河流域宁夏段是中国古人类生活的重要区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宁夏黄河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文化类型包括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移民文化等。宁夏黄河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历史建筑、引黄古灌渠水利工程遗产、黄河水运渡口码头、传统村落、工业遗产、革命文物等。宁夏黄河文化展示了黄河流域宁夏段各民族共创、共享中华文化的区域类型,这一区域类型展现了宁夏各民族共同书写和共同创造的灿烂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共生关系,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宁夏路径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金太宗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闻有金师”,为阻金兵南侵,约在卫州(治今河南汲县)人为决河,“自泗入淮”。从此“河流不复”故道,不再“北流”入渤海。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一次大改道。这次改道形成的黄河下游河道,其下段夺淮河入黄海的局面,直到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河决铜瓦厢改从山东利津入渤海之前,未发生大的变化。而下游上段的河道,即自阳武(今河南原阳)以下至入淮的河道,在金代数十年间“或决或塞,迁徙无定”。可能是史料缺乏,至今未见专门论述这段河道的文章。为此,本文就金代黄河下游上段的河道变迁,作粗浅的阐述和考证。  相似文献   

8.
试论黄河夺淮及其对苏北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纵观今日江苏经济发展水平,苏北明显滞后于苏南,而且越向北,滞后度越高,呈现出鲜明的梯度性。然而在历史上,苏北曾有过辉煌的岁月,经济发展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领先于苏南,而且越向北越发达,与今天越向北越落后形成强烈反差。南宋至明清的700多年是苏北从相对领先地位跌入相对落后状态的大转折时期,导致这一大转折的原因固然不只一端,但黄河的南徙并夺准入海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则是形成这一转折的历史性因素。本文仅就黄河夺淮及其对苏北的负面影响作一初步探索,以期引起有关方面对苏北经济史研究的重视。一苏北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历来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研究黄河文化的论著颇丰,但探讨黄河与中国传统科技文明的著述却罕见。王星光、张新斌承担的国家八五社科基金资助课题“黄河与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形成及发展”的最终结项成果———《黄河与科技文明》(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年1月版)的出版,可以说是这方面研究的一部力作。该书选择了一个学术界研究薄弱、又很重要的课题,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黄河与中国传统科技形成、发展的关系,以及黄河流域科技的历史与特征。《黄河与科技文明》,全书12章,约31万字,将黄河与中国传统农业…  相似文献   

10.
黄淮平原位于河南省东部、山东省西部黄河以南及安徽省、江苏省淮河以北,是华北平原的南部。明代为保证南北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畅通,人为抑止北流,造成黄河改道决溢频发,几乎无岁不灾,灾害范围之大遍及黄淮平原,对黄淮平原经济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漕运受阻,农业受损,城镇遭淹。官民采取了应对黄河决溢的一系列有效措施,改变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环境,促进了黄淮平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志一 《殷都学刊》2001,(2):110-111
黄河是横贯中国、影响深远的一条大河。自古以来,它就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但对黄河与中国传统科技发展关系的研究以及它在形成独具东方魅力的传统科技体系中所产生的影响、黄河流域科技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等问题,国内外尚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论述。王星光、张新斌合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黄河与科技文明》一书,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黄河与科技文明》一书,全面论述了黄河流域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盛况。在该书的十二章中,分别涉及中国传统科技文明中的农业、水利、陶瓷、纺…  相似文献   

12.
黄河自龙门出山陕峡谷后,河谷骤然展宽,临猗县吴王渡至潼关一段河道,左右分别为涑河和洛、渭下游谷地,地势更为开阔。历史上黄河在此经常左右摆动,往往造成“鬼无墓,人无庐,百万田产了无余”的悲惨景象,沿岸居民饱受其灾。近代水文资料表明,黄河西徙,时或夺洛水下游与渭水相会,洛水即直接东入黄河;黄河东偏之后,洛水则将复归渭水。因而,探明河洛渭汇流关系的历史变迁过程,就可以揭示该段黄河河道徙移变化的基本情况,为沿岸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一、黄河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黄河经济这个概念反映了黄河对宁夏经济发展的作用。黄河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宁夏经济的发展。在黄河经济开发和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进步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黄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有必要回顾一下黄河经济开发和发展的历史。黄河经济的开发源远流长。从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的角度看,黄河经济的发展大体上  相似文献   

14.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白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赞咏黄河的诗。伟大的黄河,象一条金色的巨龙,横卧在祖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它发源于青海南部的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从源头的涓涓细流开始了它的万里行程,沿途汇集了四十多条主要支流和千溪百川,形成每年平均约489亿立方米水量的滚滚洪流,一泻万里,跨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流程5464公里,几经曲折回绕,最后在山东垦利县汇入渤海。黄河流域共有耕地3亿多亩,居住着1.1亿各族人民,沿途秀丽的风光,丰富的资源,独特的桥梁,优美的传说,展示了黄河风貌。她用甘美的乳汁哺育着黄河儿女,以巨大的魅力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仰慕和向往。  相似文献   

15.
黄河文化精神是黄河文化的核心,它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密不可分。黄河文化精神的生成经历了从鸿蒙运化到人文观照、从直观体验到认知思考、从人水情缘到价值引领三重层级。要强化黄河文化精神的自律,还要向人们说明黄河文化精神生成的内在机制和内在动因,同时还要理清黄河文化精神生成的时间脉络、学理脉络和境遇脉络,这是理解整个黄河文化精神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6.
1997年,杨海明教授应邀来我所任教的学校讲演,题目就是《唐宋词与人生》。作为讲演的主持人,我在小结的时候说:从多少读过若干篇唐宋词的人,到像我这样读得比较多的大学教师,我们都有一种隐隐约约的感觉,那就是唐宋词对我们的人生(特别是情感方面)有着一种无形的浸染作用。但是我们或者说不出来,或者虽然说了,但没能说得清楚,像杨海明教授说得这样动情,这样有理论深度,而且描述得如此全面,我还是第一次接触到。2002年5月,杨海明的新著《唐宋词与人生》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读后的感受,自然要比听讲演更进一步。关于文学与人生,一般认为,文…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上游地区是祖国的一大片十分可爱的地方,基本上包括青、甘、宁三省区和内蒙古的一小部分,纵横数千里,居住着约10个民族,近3000万人。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地区,如果算上过去活动于此的民族,则是20多个民族的故乡。山川壮美,历史多彩。由于种种原因,这片神奇地方曾被世人冷落了,以至到今天还看不到全面论述她的一部历史  相似文献   

18.
唐代黄河中下游地区蝗灾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勾利军  彭展 《中州学刊》2006,(3):186-188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唐代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从时间分布看,这一地区的蝗灾后期比前期严重,蝗灾发生的月份主要集中在五六月;从地域分布看,蝗灾主要发生在黄河两岸及平原地区,且灾害有向江淮一带扩散的趋势。上述特点的出现主要与这一地区的地形、气温、黄河沿岸的地理环境、水旱灾害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9.
北宋时期黄河决溢不断,宋廷为此而频兴河役.河役的长期开展,既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也加重了民众的力役负担与人员伤亡.来自漕运、军事乃至政治体制等方面的限制,为黄河治理活动的开展设置了诸多羁绊;河政管理中官员渎职、欺压河卒及贪蠹资财等现象的普遍存在,也严重干扰了黄河治理活动的正常开展.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关键问题之一。这个地区严重的水力土壤侵蚀,长期以来不仅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而且给下游治理带来许多困难。因此,研究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发展的过程,找出其历史根源,对于今后黄河治本有很大的意义。谭其骧先生在其“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一文中,考证了黄河中游地区在各个历史时期农牧业发展的情况,从而论证了一个确切的事实,即黄河下游的灾害发展过程与中游的开垦过程是大体吻合的。但是谭先生所提出的主要论点,即认为在东汉以后,由于中游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使水土流失程度大大减轻,因而形成了下游八百多年的安流局面。这个看法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