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体性原则是贯穿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讲,这一原则就表现为人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问题。从宽泛的意义讲,全部“精神哲学”都可以看作是对人的社会—历史主体性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本文侧重于探讨黑格尔社会—历史学说中人的主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哲学变革开始的。探讨当代中国的哲学走向 ,对于理解这一历史时期及其发生的各种社会思潮 ,具有关键的意义。上世纪 70年代末到 80年代初更多地讨论并发展了主体性的哲学理论。它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物质方面的发展史程 ;第二个方面是人类主体的内在主观进展。“主体性”的提出及其被广泛注意 ,是哲学主流转变的一个信号 ,集中表达了中国哲学的现代性追求。主体性讨论最初主要是在认识论视域内 ,很快进入存在论、价值论、历史观广泛领域 ,涉及历史主体性、伦理主体性等形而上学。中国哲学正在经历着现代性追求到现代性反省的复杂历程。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哲学变革开始的.探讨当代中国的哲学走向,对于理解这一历史时期及其发生的各种社会思潮,具有关键的意义.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更多地讨论并发展了主体性的哲学理论.它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物质方面的发展史程;第二个方面是人类主体的内在主观进展."主体性"的提出及其被广泛注意,是哲学主流转变的一个信号,集中表达了中国哲学的现代性追求.主体性讨论最初主要是在认识论视域内,很快进入存在论、价值论、历史观广泛领域,涉及历史主体性、伦理主体性等形而上学.中国哲学正在经历着现代性追求到现代性反省的复杂历程.  相似文献   

4.
主体与客体是近年来中国哲学界展开研宄和讨论的重大哲学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热点问题。怎样正确地或科学地看待这个问题,目前哲学界尚有不同看法。不久前,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由该校哲学教研室和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编的《主体与客体》一书,对这个问题作了较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主客体的规定性研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研究、主体性问题研究、主体与思想方法、主客体关系与实践、毛泽东主体思想研究、中外主客体学说研究等。全书共28.5万字。著名哲学家邢贲思为该书写了《关于主体性问题的思考》一文,作为代序言。他说,主体性问题和实践问题是紧密相联的。因为实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思想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古希腊哲学中就存在着主体,l生思想的萌芽.近代西方认知主体哲学经历了由笛卡尔的自我意识论到康德的先验意识论、再到黑格尔的实体主体论的历史演变过程.马克思通过批判地继承人类哲学史上关于主体性思想的合理因素,特别是对近代西方认知主体哲学的扬弃.解决了长期困扰西方哲学的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和分裂的难题,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实践性主体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主体呼唤的历史根据和时代内涵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本文认为,集群主体、个人主体和类主体是人作为主体的三种历史形态。文章考察了主体形态的历史生成和人性根据,认为一部意识史可以说是人类呼唤自身主体性的历史。文章结合主体形态的现代转化和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阐述了当今弘扬主体性的时代内涵。作者还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提出并着重论述了培植个人主体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破除集群主体的传统形式及其影响是发展类主体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问题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马克思在大学时期追求主体的自我意识哲学,《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开始探索无产阶级主体的革命作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转而研究作为劳动主体的工人的异化问题,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了"现实的个人"作为实践主体的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了无产阶级主体的历史使命,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展开对资本的主体性批判,标志着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成熟。通过研读不同时期的马克思的文本,发现可以从主体性的视角呈现出马克思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思想演变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8.
当代哲学的自我理解──吉林大学部分中青年哲学教师座谈纪要[编者按]在今天搞哲学,特别是作为一种自觉的哲学理论研究和哲学理论创造,“自我理解”已经成为一个基本前提,没有对哲学本身的独特理解,就没有一种哲学理论存在的必要性。尤其在哲学理论内部及其在社会文...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与人的主体性刘学义众所周知,当前我国社会正面临的一个最重大的实际问题,就是如何尽快地把市场经济搞上去。要发展市场经济,只靠经济学理论远远不够,还需要借助哲学理论从深层次反思市场经济。本文认为:市场经济与人的主体性的关系问题,是目前哲学和经济学...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是指人在与自然万物、社会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性质、特征及作用、价值和地位.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人的主体性.进入新的世纪,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浪潮和经济、文化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在人与技术的关系上如何保持人的主体地位?在社会变革浪潮中如何发挥主体的主导作用?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因此对人的主体性的研究和强调就显得尤为必要.我国传统哲学从一开始就注重对人的主体性的探讨,并在自身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主体性思想.笔者认为,探讨传统哲学主体性思想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内涵和特征,对于当代文明的发展仍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主体在天人系统中的价值和作用,主体的智性和德性两方面探讨荀子主体性思想的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11.
人与蚂蚁是有区别的,人类社会的法律和动物世界的规则也是根本不同的。人有主体性,法律是具有主体性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结果。本文回顾了西方法哲学演进的历史,简介了法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说明主体性的确立对西方法哲学的发展以及成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哲学价值是关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活动及其反思的整体性范畴。人的生存与发展活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关系的生成基础,是哲学价值范畴的逻辑基础。人是人的生存与发展活动的主体,人的一切活动归根到底是为了人、依靠人、惠及人。以人为本是人的生存与发展活动的应有之义,是价值哲学理论的核心理念。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反思价值哲学当下主要范式,学会以价值哲学思维方式看待现实价值问题,才能不断推进价值哲学研究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人和人的主体性问题的重视,已成为当代哲学的一个普遍现象。近现代以来,西方一些史学家由于意识到历史认识过程中主体(史学家)和客观历史过程之间的矛盾性,从而把研究重心转向主体方面来,对历史学本身的反思已成为现代西方历史哲学的主要趋向。在我国史学界,随着史学变革的进一步加深以及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化,使得历史研究中的主体问题变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哲学视野中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是高扬人类主体性的时代。主体性作为人的特性在2 0世纪的哲学理念和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纵观整个现代化的推进过程 ,实际上也就是人的主体性涌动与扩张的过程。主体性构成现代主义的深层本质 ,是现代性中的核心内容 ,以反思、批判、终结现代性为己任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自然把颠覆主体视为自身的重要使命。按照后现代哲学的理解 :解构了主体性也就抽去了现代社会的理性支撑。当然 ,这种颠覆、解构并非使主体转化为“无”,而是根据后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去建构新的“主体性”。一、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体性的颠覆在现代化进程中人…  相似文献   

15.
个别主体与群体主体的矛盾问题,常常被当作是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当作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问题。这实际上就是把这一问题仅仅局限在伦理学范畴,只是当作伦理的问题来对待,而没有把它作为哲学世界观和历史观的范畴,当作世界观与历史观的问题来对待。也就是说,没有达到这一问题在哲学理论体系中理应据有的地位与高度。而如果不从世界观与历史观的高度来阐明个别主体与群体主体的矛盾问题,那么,也就难以解决好伦理范围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主体性是人在世界中的特殊地位和人之为人的基本规定性。人作为主体,既是个别…  相似文献   

16.
社会生产力是由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生产劳动对象三大要素构成的整体概念。但是,要加深对社会生产力的理解和研究,还必须进一步认识到社会生产力作为整体中的主客体分界及其对立和统一关系。 首先应该肯定,人的劳动在社会生产力中是主体性的活动。人的劳动的主体性具有双重含义:一是人这个主体对物质(包括精神的)的需要;二是为满足主体的需要就必须付出必要的劳动。由于主体的“需要”决定着主体的“劳动”,这就形成了主体的需要靠劳动、劳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国传统哲学在不断观察客观世界的同时,很早就注意对人类自身的反思,因而历代哲学家都这样那样地接触到主体问题。船山哲学关于人作为主体或人的主体性的观念,其理论形式虽带有历史的特征,但其思想内  相似文献   

18.
人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存在,这个问题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时隐时现。从封闭蒙昧的自我到主体的觉醒和痴狂,人类发展从始至终一直走不出的存在方式,竟然是人的类存在:人处于社会关系中。这在哲学上预示着主体性向交互主体性哲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19.
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前哲学研究工作的重大课题。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百年前为我们奠定的哲学理论,由于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成果;现代社会发展出现了全新的关系;我国体制改革提出了种种现实问题,在今天,需要获得相应的发展。这不仅足历史前进的必然趋势,也是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一、两种主要倾向及其思维模式的一致性在我国哲学和其他思想理论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所谓“本体论化的倾向”,为数众多的哲学家认识到,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体系实际上仍然是一种“自然本体论”或“自然主义”。近年来,哲学、美学或文学、历史等一系列学科急切地转向另一种倾向.即“主体化”的倾向,转向与自然或客体直接对立的另一极即人或主体的研究,“哲学主体化”、“文学的主体性”、“历史的主体性”成了十分时髦的术语,有人甚至模纺“文学即人学”的说法提出了“哲学就是人学”的命题。人的问题或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作为对机械主义或自然本体论的反动,作为对把人性完全等同于阶级性把人完全当作社会工具和手段的庸俗社会学的批判,的确在一个方面深掘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蕴,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思维空间。但是,人的问题的研究或所谓人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