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怀疑和警觉是用理性烛照一切,是通向真理的必由之路,也是连接“五四”与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精神脐带。在现代化的探索中,鲁迅与韩少功的怀疑与警觉均是异常突出的。二者之间有着非常直接的精神血缘关系其一,都有启蒙的立场;其二,都关注心性层面和灵魂问题;其三,都具超前意识和思想者气质;其四,都能冷静反思与执着批判;其五,生存感都偏于悲观、绝望且人生态度都近于“绝望的抗战”或“悲观进取”等等。但鲁迅的绝望是生命哲学、存在论意义上的,而韩少功的悲观则停留在经验层次上。  相似文献   

2.
生命意识是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鲁迅与曹禺是现代文学史中的佼佼者,两人在文学创作上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鲁迅站在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其生命意识主要是围绕着“国民劣根性”而展开。在对国民进行批判、剖析的过程中,鲁迅一面反思,一面也产生了浓厚的悲剧性和深切的孤独感,进而感到绝望,然而他毕竟还是不肯放弃绝望中的一点希望。随着时代的推移,鲁迅所批判的国民逐渐觉醒,开始对自己的生存困境进行思考与挣扎,在这种背景下,曹禺思考角度也相应发生变化,由鲁迅时期的“唤醒”、“批判”转为了“探索”,他把目光集中于“人”本身,探索着人对于精神自由的渴望,故而他的生命意识更多的集中于人们对自由的追寻与斗争。与其他作家直接在文章中发出悲叹与呼吁不同,鲁迅与曹禺作品中的流露出一种巨大的悲悯意识,并且这种悲悯意识是以一种潜藏的方式显露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由于诗集《女神》,郭沫若获得了“浪漫主义诗人”的称号,而和鲁迅分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大文学潮流的前锋。虽然如此,但看来他似乎无意固守在浪漫主义这个领域之内。他按照自己的意愿走适合于自己个性的艺术之路,而不顾别人的忠告与惋惜。不少研究郭沫若诗歌艺术个性的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只有浪漫主义最适合他的艺术个性,他应该永远浪漫下去才对。黄侯兴同志所写的《郭沫若的新诗和他的艺术个性》(《现代文学讲演集》)一文,就反映了这一  相似文献   

4.
陈洪绶和伦勃朗在版画的艺术创作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但由于二人艺术人格成因不同,伦勃朗具有一种积极、批判的人格特征,陈洪绶更趋于悲观、厌世和绝望.  相似文献   

5.
个性主义是鲁迅批判封建主义、改造“国民性”、实行“思想革命”的重要思想纲领与武器,是构成鲁迅社会思想与文学观念的基础因素。鲁迅的个性主义包括既联系又有区别的两层内容:一是主张“超人”:“任个人而排众数”,呼唤先觉精神战士出世,对民众进行启蒙,这可看作鲁迅“思想革命”的“行动纲领”;一是主张“立人”:“个性解放”,恢复人的理性人性与自然人性,使“人各有己”国为“人国”,这可看作鲁迅“思想革命”的“理论纲领”。它的价值与鲁迅思想的价值、作品的价值共存  相似文献   

6.
鲁迅人文精神的起点与支点,表现为深刻的绝望和尖锐的批判(即彻底的否定)。前者构成后者强大而持久的文化心理后盾。鲁迅人文精神的存在方式即是这种彻底绝望中的批判和彻底批判(否定)中的绝望。否定是这一精神的基本面貌和内涵  相似文献   

7.
回忆 (记忆 )———一个古老而常新的哲学概念 ,在西方哲学尤其在西方现代浪漫哲学中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本文以法兰克福学派重要代表马尔库塞为例对此进行分析。“回忆”作为其理论的浪漫维度 ,是贯穿其爱欲解放理论、单向度社会批判理论及艺术审美之维的一条暗流。回忆这一浪漫维度又使其理论笼罩着浓郁的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8.
游戏有着“丑”与“美”截然对立却又完全统一的“两张面孔”。“普遍的做戏”,作为一种惰性人格与劣质的民族性,是鲁迅对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的考察中得出的重要发现。“普遍的做戏”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历史和现实存在的“潜规则”。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个体及家国命运,鲁迅对此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与批判。鲁迅同样对游戏的审美属性与功能有着潜在而深刻的洞悉。在《故事新编》等作品中,他以审美游戏的方式对具有消解转化作用的历史游戏怪圈进行了独特而绝望的反抗。  相似文献   

9.
在《野草》中鲁迅以敏捷的反思与深刻的直觉为我们讲述自由的人在中国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及绝望的处境,鲁迅意识到具有主体性的“人”是现代性的本质和核心,这是他对中国特殊的现代化进程的思索,也是鲁迅深刻性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研究经过5种形态的理论阐发,完成了浪漫主义艺术理念的“中国化”过程,使现代中国文论围绕着浪漫艺术精神的诉求,在与现实主义权威话语的论争中,深化了本民族对文学艺术的见解,完成了本土文艺审美言说体系的现代化建构。20世纪中国文论史几乎成为了百年浪漫文学精神的辩护史。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茅盾间的默契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韬 《南都学坛》2002,22(6):75-77
共同的早年经历 ,使得茅盾对鲁迅的文学思想产生了一种天然的默契。他们的一系列创作表明 ,对于被人群摧残的个人的移情 ,正是他们灵感的泉源之一。茅盾与鲁迅屡屡地在绝望与希望之间徘徊 ,绝望与希望的对抗在鲁迅与茅盾的作品中形成了一组巨大的张力。把“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观联系到他们对小品文的思考上 ,茅盾欣然表示了对鲁迅的赞同。在“直译”的问题上 ,茅盾不仅与鲁迅的立场完全一致 ,而且还对“直译”的内涵做出了颇精辟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都可能产生微不足道的作家,也都可能涌现巨匠和艺术大师。然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只有现实主义才可称为中国文学的主流,从而取得“正宗”的地位。而作为新文学奠基人的鲁迅,怎么会在“主流”之外而不是“正宗”呢?不错,鲁迅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之后,翻译了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与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  相似文献   

13.
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社会现代化的前提是人的现代化。早在八十年前,鲁迅已在批判西方文明偏至弊端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国家发展、社会进步“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主张。这一主张仍有现实意义。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借鉴其它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教训,力避“西方之祸”,在发展物质生产力的同时.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努力提高民族素质,重构我们民族新的理想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14.
浪漫主义美学运动的由来与近代欧洲社会历史的变动有着对应关系;伴随着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如何通过审美使人在感性与理性、自由与必然、社会与自然的矛盾中复归为一个“自由”、“完整”的人便成为其核心命题。但究竟如何实现这一崇高理想。浪漫美学仍留下一个硕大的问号。  相似文献   

15.
鲁迅作品呈现着“人与鬼的纠葛和交融”,基于败落家族后系子孙承受的“鬼”的梦魇的切身体验,鲁迅对“人鬼纠葛”的社会中人生悲剧的展示极其深入,显示出《新青年》同人倡导思想启蒙之不足;鲁迅作品同时又存在着一个“人鬼交融”的世界,这与他对“道教”与“道士思想”的区分相一致,根源于他早期思想中对民间宗教的肯定和追寻,是他审视和批判人鬼纠葛的社会根基之一,同时,又是在补救“五四”新文化倡导之局限。  相似文献   

16.
浪漫主义美学运动的由来与近代欧洲社会历史的变动有着对应关系;伴随着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如何通过审美途径使人在感性与理性、自由与必然、社会与自然的矛盾中复归为一个“自由”、“完整”的人便成为其核心命题.但究竟如何实现这一崇高理想.浪漫美学仍留下一个硕大的问号.  相似文献   

17.
鲁迅深刻洞彻现代中国之“闷”并成功找到艺术排解方式,《呐喊·自序》把艺术家心理之消极情绪——“铁屋子”之闷,与中国现代命运起来,找到了一条具有启蒙意义的排解方式;欧阳予倩以“热心”书写潘金莲的冷清之闷,将传统的伦理故事讲述成社会问题,试图通过“女性解放”释放时代之闷;曹禺抱定“悲悯”情怀,用“心灵的艺术”奏响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主题,让“郁热”雷雨里疯狂挣扎的人们,归于平静沉着。《潘金莲》的“冷清”与《雷雨》的“郁热”,是鲁迅“铁屋子”之闷在各自时代语境中的“重现”,欧阳予倩和曹禺发扬五四启蒙精神,继续着鲁迅式“呐喊”。  相似文献   

18.
一、浪漫诗学总命题的提出 引进外来文化使之民族化,承继本土传统文化使之现代化,既面向世界,收纳新潮,融 合新机;又植根于民族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与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并从民族传统文化 和古代艺术精神的深处吸取力量。这一双向运动进程使鲁迅早期浪漫诗学具有着现代性与民 族性相交融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民:鲁迅乡土小说文化批判的视点与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进入鲁迅乡土小说叙述的中心乃是鲁迅从文化角度进行国民性批判的必然结果。鲁迅以“中国农民”为视点 ,通过解剖“国民性” ,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中国整个封建思想文化体系。他用文学的语言揭示出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症结所在 ,他的乡土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与思想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实性”与“现代性”是鲁迅陶渊明批判中的两重依据。同时,在这两种理性标尺要求与作用下,鲁 迅也完成了对陶渊明人格的重构。而这种重构是以突显陶渊明性格中“金刚怒目”成分为其主要标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