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刑法目的惩罚与恢复的调和--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兴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主流理论认为刑法的目的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这种以公诉罪为主线,关注惩罚的理论概括并不全面,它忽视了我国有关恢复被害人利益的立法取向;世界范围内的以协商和解和赔偿为特征的恢复性司法改革运动表明刑事司法理念从以犯罪人为中心到犯罪人———被害人为中心的模式转换趋势,预示着刑法目的惩罚与恢复的调和是一种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已有的社会实践中,惩罚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当前,围绕惩罚问题的争论也越来越多,其争论的焦点在于惩罚的正义与否的问题上。对惩罚正义问题的回答一般有两种理论:惩罚主义和功利主义。本文通过对康德式惩罚主义和边沁密尔式功利主义这两种理论传统意蕴以及它们紧张关系的揭示,来展现绝对的惩罚主义和完全的功利主义都不是保证惩罚正义的合适方案。本文最后旨在指出,惩罚的正义必须形成一种建基于多元的现实之上的多元的理论,从而达到惩罚主义和功利主义之间的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3.
领导消极行为是员工工作退缩行为的重要引致因素,文章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构建了以非权变惩罚为自变量、领导信任为中介变量、情绪智力为调节变量、员工工作退缩行为为因变量的理论模型,探讨非权变惩罚对员工工作退缩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非权变惩罚对员工工作退缩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第二,领导信任在非权变惩罚与员工工作退缩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第三,情绪智力可以削弱非权变惩罚对领导信任的负向影响;第四,情绪智力负向调节领导信任在非权变惩罚与员工工作退缩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即员工情绪智力能力越强,领导信任的中介效应越弱。研究揭示了非权变惩罚影响员工工作退缩行为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为领导者合理实施惩罚、抑制员工工作退缩行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作为纠正错误的手段、措施,惩罚具有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惩罚的本真是否定,惩罚之所以会具有严重负面效应是忽视内在惩罚存在的结果。纠正学生错误,如何实施惩罚应该成为首要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5.
权力对封闭性具有依赖性是《资本论》和《规训与惩罚》共同揭示出的权力理论。《资本论》描绘了资产阶级权力对社会关系总体的依赖,并且描绘了封建权力没有实现总体的封闭性而遭遇的瓦解;《规训与惩罚》描绘了惩罚权力力求借助仪式和符号所实现的引人注目和人尽皆知,以及规训权力力求借助监狱体系来实现的对全社会的全面覆盖。《资本论》和《规训与惩罚》共同揭示出封闭性的重要性,封闭性是权力得以持存的重要规定性。  相似文献   

6.
惩罚是一种常用的教育方法与不良行为的矫正程序,但由于近年来社会思潮朝着重视人文精神的方向发展,以及惩罚本身存在的误用与滥用的问题,惩罚的研究与使用受到冷落与忽视。教育中的惩罚是必要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正确认识与运用惩罚,加强对惩罚的作用机制、效果与有效的惩罚方式的研究,促进惩罚应用的科学化,有效地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7.
严复是推动达尔文进化论在清末民初中国传播的重要思想家,但其进化论(天演论)并非对达尔文学说的照搬,而是中西思想资源与晚清历史语境的多重融合。严复一方面融合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与道家“去伦理化”的自然观,揭示出以竞争与优胜劣汰为特征的残酷世界秩序;另一方面又融合斯宾塞的“直接适应”理论与儒家自强不息的道德理想,阐明了残酷法则下人类主观努力的重要意义。严复也摈弃了斯宾塞强调个体自由竞争而拒绝国家干预的立场,做出了适合中国语境的创造性理论转化。因此,严复天演论不仅展现出自然与伦理复杂的二元结构,也将达尔文主义从“优胜劣汰”的强者哲学转化为“争以自强”的弱者哲学,成为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教育惩罚是学校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指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者批评处分,旨在制止这种行为的再次发生。以合理性为标准可以将教育惩罚划分为合理教育惩罚和不合理教育惩罚,合理教育惩罚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但目前,学校的教育惩罚存在不合理现象。要改变这一现象,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教育惩罚的实施应有法、有度、有情、有艺术。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0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考察生育对不同收入层次已婚女性劳动收入的影响程度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高收入和收入较低的已婚女性面临显著的生育惩罚,收入较低的女性付出的生育代价更大。不同收入层次上,生育的收入惩罚机制存在差异;收入较低的已婚女性群体中,人力资本因素解释了大部分的生育代价;高收入已婚女性群体中,人口特征、家庭经济资源的支持和人力资本积累对生育的收入惩罚效应有着较强的解释力。此外,生育收入惩罚效应也显示出群体性差异,公有制部门的生育惩罚比非公有制部门严重;白天亲自照料低幼子女会使女性付出更大的生育代价。  相似文献   

10.
教育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效地进行教育惩罚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否则,教育惩罚不当,就可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伤害。笔者基于实践的视角,指出目前中小学教育惩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进行有效教育惩罚的实践追求:坚持教育惩罚的原则;回归教育惩罚的教育性;追求教育惩罚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教育惩罚虽然近年来不被提倡,却依然随处可见。而在教育较为发达的美国,教育惩罚也同样经常发生。两国由于社会性质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因此在教育惩罚方面,既有共同的地方,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从中美两国中小学教育惩罚的政策、现象、方式和观念四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得到启示,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塞涅卡立足于斯多亚精神对惩罚现象作了深入的反思,他继承、批判并发展了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惩罚理论,创造出一种特别的惩罚伦理学。他集中批评了惩罚中的愤怒和残忍,提倡理性、宽和、仁慈的惩罚。这种惩罚伦理学是对古典哲学的价值范式的突破:伦理学的最高价值不在于要帮助人获得最高的幸福,而在于让人免受伤害,尤其是免除统治者以公正的惩罚之名对个人的伤害。塞涅卡的这一思想,改变了斯多亚哲学一贯“出世”的冷酷精神,表现出对普通个人的生存与尊严的深切关怀,显示了与现代政治伦理相通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加强我国现阶段的道德建设,需要运用道德惩罚的手段。文章在界定“道德惩罚”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对道德惩罚的根据、范围、机制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论非法律惩罚--以行业协会为中心展开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先,阐述和论证了非法律惩罚的必要性和性质,然后具体论述了非法律惩罚的种类及其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作者详细探讨了法律惩罚和非法律惩罚的关系及其司法处理.  相似文献   

15.
在学生管理中,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都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就需要对学生辅以必要的惩罚。惩罚应借鉴和自觉应用认知不协调理论,造成学生认知上的不协调,从而达到改变其态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环境经济调度是电力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优化问题,随着风电并网容量的不断增加,有必要在环境经济调度中考虑风电的不确定性,为此,需建立适用于风电并网电力系统的环境经济调度模型。除了传统的因素,该模型在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两方面分别表述由于低估或高估风电出力而引起的惩罚、备用因素。同时利用风速与风能的关系推导出风电出力的统计特征,进而完成模型的确定性转化。通过对电力系统的仿真模拟发现:(1)当风电场归其他发电集团所有时,电力系统的最优计划出力高度依赖于惩罚成本系数、备用成本系数及惩罚排放系数,而对备用排放系数则没有显著影响。(2)当风电场归电网所有时,电力系统的最优计划出力高度依赖于惩罚成本系数、惩罚排放系数,而对备用成本系数、备用排放系数则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有限理性假设框架下,基于前景理论对食品企业制假造劣等违规风险决策行为选择的心理与过程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建立食品企业风险决策模型以分析政府惩罚力度对食品企业的影响。研究发现,食品企业的制假制劣行为取决于心理参考点及对违规风险的主观感知等因素。在对食品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治理中,惩罚和治理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食品企业对违规造假行为的风险态度,并存在“惩罚困局”,即食品安全惩罚力度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越大越好,当惩罚力度加大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惩罚失灵现象。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刑罚目的之理性审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刑罚目的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价值兼备的命题.一元论的预防犯罪的刑罚目的观在我国刑法学界处于通说地位,但这一观点近年来不断面临挑战.科学的刑罚目的的确立必须廓清一些基本范畴,同时必须明确刑罚目的在刑法理论中的定位与内涵. 从我国的情况出发,刑罚目的包括三个层次惩罚犯罪;预防犯罪;保护法益.  相似文献   

19.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1条关于制裁侵权行为的立法宗旨,第47条关于惩罚性赔偿的规定,引起了侵权法是否具有惩罚功能的激烈争议。如以侵权法功能的定义和特征为基础,探讨侵权法的性质,可知惩罚不是侵权法的功能。尽管我国存在有争议的惩罚性赔偿规定,但是该规定并未突破侵权法的私法性质,惩罚仅是实现侵权法遏制功能的手段。因此,应完善《侵权责任法》第1条,删除制裁的立法目的;明确惩罚非为侵权法的功能,为司法裁判适用第47条以确定赔偿标准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20.
人是一种道德存在物,既具有做好人和行善的潜能,也有做坏人和作恶的潜能。人们一旦做坏人和作恶,就要受到道德惩罚。为了保证道德惩罚的公正性,一般来说,需要从三个维度来考虑:第一,道德规则的合理性是道德惩罚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第二,健全人格的主体是道德惩罚的对象,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第三,公正的道德评价是道德惩罚的保障,它具有社会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