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谦《读书丛说》是元代著名的重要的经学著作,带有读书札记特点。是书注重典章制度的考辨,对蔡沉《书集传》之说多有辩驳,提出了孔子删《书》独存其善的观点。许氏解《书》注重发掘《尚书》之善,以《书》中圣贤精神修身淑世。梳理许谦对于经学精神的阐发,不仅有助于朱子学的发扬,更可考见许谦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元代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以文学形象反映政治理想的浪漫主义抒情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发展史上最早的一位才华卓绝的伟大抒情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第一首雄奇壮美、富于独创和个性的抒情诗章.它长篇钜制,全诗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七十余字.(宋人洪兴祖《楚辞补注》本上375句.2490字.洪庆指出有二句为衍文对于《离骚》的创作时间.古今学者(?)法不一.主要有作于怀王朝和作于顷襄王朝二种认识.  相似文献   

3.
学界对《离骚》中一些语段的划分、字词的释义、文意的理解存在分歧 ,有必要加以辨正。一、女、灵氛两语段划分的辨正。首先 ,女“申申”、“詈予”之言只有“鲧女幸直以亡身”等四句 ,其下六句应为诗人由女“詈予”而欲“就重华而陈词”之心理变化过程 ;其次 ,灵氛述卜四句、释卜四句 ,以下十句则为诗人因灵氛占卜而萌生“远逝”之念但犹豫、矛盾之心理。二、“民”字释义的辨正。《离骚》六处“民”皆为“人”之意 ,不能释为“人民”、“百姓”。三、第二部分“追求美政理想”的辨正。《离骚》第二部分乃通过幻想形式写诗人欲向楚王陈词辩白而不得 ,根本不是向美人求婚 ,即不是追求美政理想。四、第三部分“远逝”释义的辨正。诗人“远逝”准备离开的并非楚国 ,而是郢都。  相似文献   

4.
《离骚》研究,历经千年,前辈先贤,功绩煌煌。近在执鞭之余,研读《离骚》,似有所得,亦有所疑。因此泛览各家著述,参酌诸说异同,随手写成札记,积得数条。刘勰曾说:“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文心雕龙·序志》)因名之为《<离骚>斟酌书》。今不揣譾陋,列条录出,疏谬之处,以俟来哲。一《离骚》关于《离骚》篇名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各执一是。游国恩先生在《楚辞概论》中独创新说:“按《大招》云:‘楚《劳商》只’。王逸曰:‘曲名也。’按:‘劳商’与‘离骚’为双声字。……故‘劳’即‘离’,‘商’即‘骚’;然则‘劳商’与‘离骚’原来是一物而异其名罢了。力依游国恩先生的说法,《离骚》可能本来是楚国一种歌曲的名称,其意义则与“牢骚”二字  相似文献   

5.
我自幼就爱好屈原的作品,但苦于文字艰深,理解不易。作为个人阅读,可抱陶渊明的态度:“不求甚解”,但是后来,职业却是教书,持这种态度,就不行了,抗日战争初期,在一个小县的中学开始讲授《离骚》,备课时,也参考了好几家人的注释,但到课堂上去讲,无论使用那家的说法,都说不园。于是有些句子,只好硬着头皮自己作释,断断续续地好几年,终于作成了《楚辞新注》十七卷,《笺屈扎记》一卷,《楚辞俗证》两卷。有一两次,还将它们写成油印,发给学生。  相似文献   

6.
对于屈原的伟大诗篇《离骚》的题义,历来众说纷纭。最早的解释是司马迁说的“‘离骚’者,犹离忧也”。司马迁距屈原较近,他的解释应该是接近原意的。 但司马迁的“离”字又该怎么解释呢?他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有“属书离辞,指事类情”这句话,从词组的结构看,“离辞”可释为陈述自己的意见。所以  相似文献   

7.
《离骚》与意识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到"意识流",人们总是把它与小说创作联系在一起.其实"意识流"与诗歌有着更密切的渊源关系.我国最早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就是一部典型的意识流诗歌.<离骚>中的意识流手法表现为意识过程的全知叙述或者内心独白;意识流的婉转起伏和瞬息万变;波澜壮阔的心理激流展示了诗人丰富复杂的心路历程.潜入到<离骚>意识流世界的深层,我们会发现另一番神奇瑰丽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8.
《离骚》: 摄提真于孟阪兮, 惟庚寅吾以降。 皇霓橙余初度兮, 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RlJ兮, 字余日灵均。是摄提星正指在正月啊,庚寅那天我生了下来。父亲看兑了我的生辰啊,踢抬我以美名。抬我取名正RlJ啊,抬我短号畔灵均。杭州大学学报六句文辞蝉联而下。屈原为什么“名曰正则”“字曰灵均”呢?这里靓他的父亲,一观察了他的生辰是:“摄提真于孟阪兮”而取的。那么“正HlJ”一辞,它和“摄提真于孟随兮”一斋,意义是有内在的遥辑关系的。可惜翘点,古今学者都还没有注意到的。王逸_《楚辞章句”云: 皇,皇考也;臂,脱也;攫,度也;初,始也。 …  相似文献   

9.
屈原《离骚》中的“行进者”形象和其行进中的“速度感”既是屈原生命观的体现,也是其审美意识的体现。诗人用现实形态和神话形态表现出的“行进”过程,再现了他的心路历程。在行进速度上,有着“两快一慢”的特征。“快“与“慢”的区别,真实体现出主人公思想深处情感的变化,这种节奏上的跌宕变化,极大地增添了全诗的艺术效果和悲剧气氛。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 屈原的《离骚》是中华文坛一颗灿烂的巨星,也是世界文学第一流的名著。两千二百多年来,它一直闪现着斑斓陆离、沉雄博大、气象万千的艺术形象,放射着凛冽正气和爱国主义的熠熠光芒。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瑰宝,陶冶性灵,润育文苑,深远而悠长! 两干多年来,研究《离骚》者甚多,名著不少。然而,运用唯物辩证法、现代逻辑科学深入探索者则不多见。因而,对屈原生平及《离骚》内容误解颇多,对《离骚》思路剖析分  相似文献   

11.
猖披“何桀纣之(犭吕)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王逸注:“(犭吕)披,衣不带貌。言桀纣愚惑,违背天道,施行惶遽,衣不及带,欲涉邪径,急疾为治,故身触陷井,至于灭亡,以法戒君也。”洪兴祖  相似文献   

12.
朱骏声字丰芑,号允倩,江苏吴县人。他是清代著名文字学家,著有《说文通训定声》和《小尔雅约注》等训诂之书,对《说文》的转注、假借之旨,阐述颇精,贡献卓著,他的《离骚补注》一卷,正是在赫赫有名的(卓乞)嘉学风影响之下,运用他的训诂专长,来补注王逸《楚辞章句》的成功之作。综观全书,确有驳前人之失,发前人未发的独到见解,颇有创新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屈原(约前340一一约前278年)降生于我国战圉时代中晚期的楚国,但丁·阿里盖利(1265一一1321年)诞生在欧洲中世纪中期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他们生活的时代远隔十六个世纪,所处的国度遥距东西半球;《离骚》和《神曲》体裁各异,篇幅悬殊,诗人诗作均可谓大相径庭。然而,两位大师生活的时代和国度、出身的阶级、个人的社会理想、政治遭遇和才情学识,以及二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却惊人地相似。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出土文物材料与楚辞文本相印证的方法,重点考释屈赋“扬灵”及“灵”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出土文物材料与楚辞文本相印证的方法,重点考释屈赋“扬灵”及“灵”的含义。  相似文献   

16.
《离骚》疑义例释黄灵庚俞氏荫甫《古书疑义举例》,发明条例,迢迪后学,叹为旷代不刊之作。余治屈赋,窃师其法,以揭橥剩义,凡得二十馀事,今移录其十例如下。(一)“盼……,又……”句中,下句述语多承上旬而省例“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王逸注:“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屈原的《离骚》进行精神分析。从香草与飞天的症候出发,探察诗人的焦虑轨迹,从而分析出掩藏于史籍的一场“《离骚》诗祸”,并通过对《惜诵》的精神分析作了印证。文章认为,“《离骚》诗祸”是中国第一大诗祸,《离骚》是屈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他的创作的分水岭。《离骚》写出了中国文人最痛苦的灵魂,却成了最动人心魄、最具个性的中国和世界最伟大的抒情诗。  相似文献   

18.
《离骚》错简问题江林昌《离骚》文句中有错简现象,这已为历来的学者们所注意和讨论。分析错简的原因,大致有两种情况:文句的窜入和次序的错乱。窜入是指本不是《离骚》的句子而误入到《离骚》本文中来,这也就是校勘学上的所谓行文。如现行本《离骚》中有这样两句:曰...  相似文献   

19.
一、肇“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王逸注:“肇,始也,言父伯庸观我始生年时,度其日月,皆合天地之正中,故锡我以美善之名也。”(《楚辞章句》)后来注家多承其说,释“肇”为“始”义。又近人闻一多、陈直据刘向《九叹·离世篇》:“兆出名曰正则兮,卦发字曰灵均”语,谓“正则”、“灵均”之名字因卜兆而得,兆、肇音同通用,《离骚》之“肇”即《九叹》之“兆”(闻说详参《离骚解诂》,陈说详参《楚辞拾遗》)。  相似文献   

20.
注骚宏论,浩若烟海。执鞭之余,读骚所得,取名为《〈离骚〉斟酌书》。刘勰有言:“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